本报记者 黎竹 孙吉正 北京报道
“为什么说AI使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因为AI确实能够解决‘千人千面’的问题。比如:完成作业是每个学生的基本学习任务,传统的做法是:不管你会不会,老师都给你留一样的作业。如果要求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每一个孩子出不同的题、不同的作业,老师需要承担很大的工作量,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但AI就可以轻松把学生每次作业的结果记录下来,分析判断出学生哪些知识点还没掌握,下一次应该做什么题,自动给出学生不同的作业,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提高很多倍。”4月11日,中国科普研究所党委书记庞晓东,在由中国经营报社与天立国际主办,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协办的“AI赋能教育:探索转型升级与应用实践的新路径”研讨会上如是说。
研讨会上,庞晓东分享了对AI赋能教育的思考。他指出,AI技术的应用并没有改变教育的本质。围绕知识传递、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教育功能,AI在实现个性化学习、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学科融合等方面展现出广阔前景。
教育与AI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当下,“AI+教育”还是“教育+AI”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在庞晓东看来,应该回归教育本质,以“教育+AI”的视角,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他强调:“教育的本质并未改变,‘因材施教’依然是教育的重要理念。现在我们需要讨论的是,数字技术怎么和教育能够深度结合、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
教育是个宏大的命题,庞晓东认为,学校教育最基本的使命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点:知识传递、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面对AI带来的效率提升与内容重构,更应反思人工智能是否真正服务于这三重目标。
庞晓东指出,AI自1956年诞生至今已经历数次起落,当前的技术发展确实进入了“爆发式成长”阶段,尤其是2024年,有两项诺贝尔奖颁给了与AI相关的科研成果,这在重基础研究、重理论创新的诺奖评审体系中极为罕见,足见AI技术的颠覆性。
同时,他认为中国近年来在AI基础研究和论文产出方面已走在前列。“行业大模型”已大量涌现,AI正在从底层模型走向场景深耕。
“AI的原理其实并不神秘。”他解释生成式AI背后的基本逻辑就是加权计算与推理,大模型并不真正理解语言的含义,而是依靠复杂的算力和算法“算”出结果。“‘大力出奇迹’的背后,是我们算力基础的显著提升。”
如何赋能
在庞晓东看来,科普与教育的交集主要是科技教育。《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提出,要在2030年实现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基本普及,其中也谈及科技教育的重要性。
谈及AI如何具体赋能教育,庞晓东指出,AI使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为自主性学习提供海量资源、为能力培养创造学科融合的平台、为兴趣爱好发展构建良好的生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得以实现。
庞晓东表示:“通过AI赋能教育,使得效率极大提高,当下就有许多很好的案例。”
具体来说,在实现个性化学习方面,借助AI记录学生行为轨迹、定制作业内容,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在构建兴趣驱动的良好生态方面,能够运用AI训练分类,根据用户行为与反馈,精准推送符合其兴趣的学习内容。
庞晓东谈及了AI对构建学科融合平台的作用,包括将以课为最小教学单位转向以单元为最小教学单位,通过情景导入、学科融合、知识拓展的方式进行结构化的教学,打破知识边界,推动STEAM教育落地。
他特别强调AI在推动教育公平上的潜力:“在许多偏远地区,学生只要有一部手机,就能获取与大城市孩子几乎相同的学习资源。”AI正在成为一把“钥匙”,打开过去因地域、资源限制而长期存在的教育鸿沟。
尽管对未来充满期待,庞晓东仍强调保持理性,他表示:“前景广阔,我们要热情拥抱新的技术。但也要看到,AI也会带来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幻觉问题、内容的科学性等,确实需要不断探索实践。”
(编辑:于海霞 审核:孙吉正 校对:颜京宁)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