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宽外资银行准入考验金融安全

放宽外资银行准入考验金融安全
2019年10月18日 14:51 中国经营报

中国金融开放正在提速,继取消QFII和RQFII投资额度限制后,日前修改了《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进一步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限制、业务限制和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此前,银保监会已经发布政策,明确取消中资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外资持股比例的限制,实施内外资一致的股权比例规则。

今后,不仅大的国际知名银行可以进入中国,一些中小型的银行也能进入中国金融市场,这些金融机构还可以在国内设立独资的银行和分行,数量将会大大增加。同时,由于定期存款门槛降低,可以吸收更多更广泛的资金,外资金融机构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较以前将会大大提高。

扩大外资金融机构无疑将改变中国银行市场的竞争格局。据相关数据,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外资银行在国内共设立41家外资法人机构、116家分行和151家代表处。虽然外资银行数量众多,但其管理的资产份额并不高,目前还不到2%。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外资银行受到一些政策上的限制,比如持股比例的限制,很多银行的持股比例不能超过25%;再如业务开展的限制,外资银行吸储的门槛较高,银行运营的资金来源也受到较大的制约。一旦政策“松绑”,外资银行将会加大资本投入和运营管理,比如瑞士银行拟将持有的瑞银证券的股权比例从24.99%增至51%,实现对瑞银的绝对控股。预计独资的外资银行数量将会逐渐增多,外资银行的资产规模将会出现明显增长,本土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真正较量也将开始。

单从财务指标来看,在利润、营业收入、总资产、人员等方面,本土中资银行无疑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外资银行存在一些独特的优势,包括灵活的薪酬制度、高效的管理架构以及风险控制技术,由于外资银行大都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洗礼,在风险管理上都有自己的一套经验做法,在风险量化管理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外银行将会以各自的优势来开拓市场,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融资蛋糕总体规模有限的情况下,银行间激烈的竞争不可避免。

伴随着日趋激烈的竞争,金融安全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一是金融产品的创新。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上始终走在世界前面,国内的外资银行可以非常快捷地引入到中国,这将会增加中国金融体系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正如CDS在开发之初,在设计者也未能明白其蕴含的风险的情况下,就很快投入到市场,引起了许多金融机构竞相模仿,最终引发了金融海啸。

二是资金的国际流动。外资银行有遍布全球的业务,精于国际资本市场运作,善于从国际市场拆借资金,寻找稍纵即逝的盈利空间,资本的套利实际上打通了国际与国内金融市场的隔离带,这样一来,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必然很快地向国内市场传导,导致了国内金融体系容易遭遇到外部流动性的冲击。三是杠杆的管理。虽然目前外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8.31%,高于商业银行整体水平,但外资银行对杠杆的运用比较普遍,包括显性的杠杆和隐性的杠杆,管理的难度在加大。

金融市场日益融合,中外银行竞争日益加剧,金融体系的日益复杂,这些都在考验着监管当局的智慧。要使外资银行更好地植根于中国经济,服务于实体企业,必须做好发展差异化和监管国际化。

银行发展差异化主要是鼓励外资银行因地制宜,在中资商业银行相对薄弱的领域提供金融服务,形成各自的细分市场,相互协作分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监管国际化则主要是尽快推动我国的监管机制与国际接轨,在金融安全网建设、监管体制、国际银行业通行标准的制定上,尽快与国外保持一致,比如存款保险制度、MPA监管的标准等方面,加快工作步伐,有效地减少银行国际监管套利空间,维护金融系统稳定。

(编辑:孙明胜 校对:颜京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