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灾来袭,城市如何有备无患

巨灾来袭,城市如何有备无患
2021年07月22日 10:27 中国经营报

文/马亮

7月16日以来,河南省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郑州市等城市出现严重内涝,并导致人员伤亡。在这样的巨灾面前,一味苛责城市的应急管理可能是过分的。科技进步和城镇化让我们越来越相信人定胜天,但是我们依然要对大自然心存敬畏,认识到人类社会在自然灾祸面前的脆弱性。比如,我们评价某个城市管理能力时,常常“事后诸葛亮”,也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嫌疑。毕竟,巨灾来袭,哪怕城市管理能力再强的城市,都有可能措手不及而束手无策。

郑州现在面临的紧急情况,让人们自然会想起九年前北京“7·21”特大暴雨事件。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城市出现严重内涝,全市受灾人口达190万人,导致79人遇难,经济损失近百亿元。即便是作为首都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北京,在面临内涝时也同样难以全身而退。

灾害发生时,人们看到的往往是城市应对的不足和短板,但是却很少注意到城市在应急管理方面的进步和贡献。尽管人们会哀叹城市面临的风险挑战,但是恰如哈佛大学教授斯蒂芬·平克所言,“可以说,我们正生活在历史上最安全的时代”。对城市应急管理的这种负向偏差问题在许多领域都会存在,但是却无法抹杀过去数十年城市不断提升抗风险能力的事实。如果类似这样水平的特大暴雨在十年前或二十年前发生,我们很难想象会出现多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是毫无疑问会比此次郑州市的损失更加严重。

与农村相比,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更完备,抗风险能力理应更强。但是,城市的高强度土地开发和高密度人口聚集,也意味着在灾害面前的脆弱性会更强,稍有不慎而带来的损失也会更大。特别是对郑州市等特大城市,应对巨灾,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艰巨使命。因此,从提升城市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来看,我们需要在如下方面有所布局。

首先,风险治理是城市在非常态下的紧急响应,但是考验的却是城市在常态下的运行状况。城市只有做到平战结合,才能在危机发生时实现平战转换。就像一个人的健康管理需要定期体检一样,风险治理要求城市定期对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展开体检,及时查漏补缺,发现问题和短板并进行补救,避免在巨灾来临时手足无措。

最近,自然资源部发布《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要求城市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对城市安全水平进行体检和评估,解决城市内涝等城市病。城市体检在安全方面设置了底线管控、粮食安全、水安全、防灾减灾与城市韧性等维度的20多项指标,可以使城市精准诊断在哪些方面存在安全隐患,并为及时补救提供依据。

其次,越来越频发的巨灾意味着城市要提升对潜在风险的关注力度和评估级别,特别是要做最坏的打算。新冠肺炎疫情使人们重新反思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以及如何更好地做好后疫情时代的应急管理。人类社会进入了高度复杂和高度不确定的后工业化社会,极端天气可能会是家常便饭,突发危机可能随时都会来临。因此,过去百年不遇、千年不遇的大灾大难,可能不再会是罕见事件。

面对频频光顾的巨灾,城市不能再按照过去的标准来建设和维护城市基础设施,要提升抗风险的就绪度,否则就会遭遇防范失灵的悲剧。比如,有条件的城市都要考虑建设新型地下综合管廊,解决老城区普遍面临的地下空间不足和安全隐患突出的问题。再如,每个城市都应定期及时检讨和完善应急预案,充分考虑灰犀牛事件、黑天鹅事件的发生及应对措施。

最后,风险治理意味着城市要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对灾害有更强的预见性和预警能力。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但是,城市不能“吃一堑长一智”,在灾害发生后碰得头破血流,才会真正关注和改善应急管理能力。否则,城市的学费就太贵了,很多时候是市民负担不起的。当然,看到其他城市发生灾祸,城市自身也要汲取教训和举一反三,避免在类似事件发生时重演悲剧。

城市风险治理离不开每一个市民,而不仅仅是政府和领导干部的责任。因此,城市自身要提升学习能力,特别是让领导干部和广大市民能够有备无患,实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比如,通过沙盘演练等方式提升领导干部的应急管理能力,加强公民教育培训来提升每个人的抗风险能力。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校对:彭玉凤)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