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崖式”下跌!基金子公司如何夹缝中生存?

“断崖式”下跌!基金子公司如何夹缝中生存?
2024年06月15日 16:00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顾梦轩 夏欣 广州 北京报道

“我早就离职了……全行业都做不下去了。”某原基金子公司员工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基金子公司的日子不好过”是业内共识。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基协”)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基金子公司资管业务规模仅有12646.08亿元,相比2014年(37390亿元)下降了66.2%,相比2016年行业顶点(105031亿元)下降了88%。

“基金子公司当年的规模大多是靠通道业务做上去的。这几年转型,规模下降很快。”华林证券资管部董事总经理贾志对记者表示。

资产规模逐年下滑

2024年中基协发布的《基金子公司私募资产管理产品月均规模(20家)》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末,全部基金子公司资产规模超过千亿的仅存4家,分别是招商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建信资本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工银瑞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浦银安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这四家公司管理的规模分别为2195.28亿元、1892.52亿元、1228.77亿元和1150.50亿元。

曾经,基金子公司因其既可做二级市场标准化产品,又可承接一级市场的股权投资,还可以做ABS(资产证券化)、房地产基金、影视基金、量化投资,被业内称为“万能牌照”,也被视为行业的“摇钱树。”

今非昔比,在2016年基金子公司全行业规模达到顶点后,就一路下滑,且“断崖式”下跌。值得注意的是,在基金子公司规模下跌前,就已经呈现出了规模增速放缓的预兆。

2016年5月中旬,证监会下发《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规定》《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子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8月12日又就修订后的版本公开征求意见,被称为“史上最严”基金子公司监管新规。

中基协发布的《2016年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显示,受监管政策和市场环境影响,2016 年年度规模增速趋缓,特别是基金子公司业务规模增量下降、增速大幅放缓。而基金子公司专户受资本金、主动管理能力等方面制约,主动管理业务规模及占比有所下降。通道业务整体增速下降,证券公司、基金公司资管通道业务发展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速保持与 2015 年相近的水平,但在基金子公司专户资本金导向的影响下,基金子公司降低专户业务发展速度,压缩专户规模,管理规模呈现前升后降的态势。

中国产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指出,上述基金子公司监管新规确立了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控体系,对基金子公司的净资本提出了具体要求,基金子公司被要求专业化经营,即只能在专户业务、基金销售业务、私募股权管理业务等中选择一项业务进行经营。同时,基金子公司监管新规强化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控,要求基金公司对子公司的控股比例不得低于51%,并禁止母子公司之间、不同子公司之间的同业竞争 ,要求专户子公司按照管理费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风险准备金,以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

“基金子公司需要调整其投资范围和产品结构,以符合新规对于多层嵌套、杠杆率等方面的限制 ”,柏文喜表示,基金子公司管理新规的实施可能会导致基金子公司行业的洗牌,促使行业向更加规范和专业的方向发展。

2018年4月27日,多部委联合发布资管新规,要求资管机构回归资管本源、严控通道业务、禁止多层嵌套,此后,基金子公司的投资范围缩小,业务进一步受限。

资管新规打破了基金子公司的既有生态。此后,基金子公司开始去通道,规模自此连续进入下降通道。

根据中基协数据,2018年,基金子公司资管业务规模合计52500亿元,同比下降28.18%。2020年,基金子公司规模仅存33903亿元,同比下滑19.09%。

Wind数据显示,2021年12月—2023年12月,基金子公司固收类权益类产品数量从1134只缩减至754只,降幅为33.5%;固定收益类产品数量从2019年12月的3186只降到2023年12月的1037只,降幅为67.5%。

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基金子公司近几年的规模下降,主要原因是基金子公司经营范围的收缩,现在很多业务做不了;“在资管新规之后,有些非标业务做不成,所以现在子公司能做的业务非常少。”杨德龙分析。

中国市场学会金融委员傅立春表示,基金子公司规模下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市场原因,市场这几年的发展不支持基金子公司的快速发展;第二,基金公司这几年受市场影响,不支持子公司人员以及各方面的资源配置;第三,监管政策方面的原因,近年来,监管对基金子公司的相关规定、业务拓展更为严格。

转战ABS、股权投资

除专户业务外,基金子公司的主要业务还有ABS和股权投资等。

2018年左右,在监管层对基金子公司去通道要求不断强化的情况下,基金子公司就已经开始转型,拓展新业务领域,开始在ABS业务领域布局。

不过,从基金子公司目前选择的转型领域来看,与券商、信托等其他资管机构相比并不占明显优势。

以ABS为例,目前国内开展企业ABS业务的主体只有券商与基金子公司两类,相较之下,证券公司更胜一筹,也是发行主力。

根据中基协数据,截至2018年12月底,累计126家机构开展了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其中,证券公司77家、基金子公司49家。81家机构备案资产证券化产品667只。其中,证券公司备案产品606只,同比增长33.19%;备案规模8638.73亿元,同比增长10.33%。基金子公司备案产品61只,同比减少21.79%;备案规模869.11亿元,同比减少37.79%。

记者查询近两年中基协发布的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月均规模发现,规模前20名均被证券公司包揽。

谈及基金子公司开展ABS的短板,柏文喜指出,首先,基金子公司在开展ABS业务的风控难度大。ABS业务的资产池相对不稳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市场利率、信用风险等。其次,法规限制较多。柏文喜指出,相比于传统的基金业务,ABS业务的法规限制较多,如发行规模、投资期限、信息披露等,这对基金子公司的业务开展造成一定的困扰。

奥优国际董事长张玥指出,首先,基金子公司开展ABS业务时,可能会受到监管政策的限制和约束,尤其是在资产证券化业务方面,存在一定的政策风险;其次,基金子公司需要面临与其他ABS发行主体(如银行、证券公司等)的激烈竞争,尤其是在市场利率较低的情况下,ABS产品的吸引力可能会受到影响。“基金子公司可能面临较高的资本消耗,尤其是在投资高风险资产时,需要加强风险控制和资本管理。”张玥说。

分类监管+“瘦身”转型

近年来,证监会持续强化基金子公司风险管控与监管执法,严格控制增量风险,稳妥化解存量风险,基金子公司业务无序发展势头得到有效遏制,行业整体风险显著收敛,风险抵御能力有所提升。

但不同基金子公司经营分化明显,部分基金子公司仍面临主业不清晰、市场定位模糊、可持续发展模式缺失等问题,个别机构甚至成为违法违规行为的“通道”。

为进一步有效管控基金子公司业务风险,推动构建进退有序、优胜劣汰、差异化发展的行业生态,证监会证券基金机构监管部会同有关证监局,在综合考量合规风控水平、存量风险状况、持续经营能力等指标的基础上,研究建立了基金子公司分类监管机制,于2023年正式启动实施。

2023年2月14日,中国证监会证券基金机构监管部主办的《机构监管情况通报》(以下简称《通报》)提出,允许合规风控水平较高、主业清晰、经营审慎、具有可持续展业能力的基金子公司在现有监管制度下规范展业;对合规风控水平不足、存量业务风险较大且长期难以化解的基金子公司实施适当的展业限制;对经营不善、风险隐患大、缺乏商业可持续性的基金子公司审慎从严监管,坚决出清严重违法违规机构。

具体而言,分类监管分为A类、B类、C类、D类四档,四类评级所能从事的业务不同,仅A类可从事的业务不受限制,B类或B类以下评级的子公司业务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在业务减少的情况下,减少注册资本金或成为部分子公司的选择。近一年来,包括上海聚潮资产、银华长安资本在内的基金专户子公司相继减少注册资本金。

更早之前,深圳市红塔资产、上海浦银安盛资产、嘉实资本、北京方正富邦创融资产、中融(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基金子公司也曾减少注册资本金。

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已成为基金子公司当务之急。有媒体分析,基金子公司未来的转型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回归投资本源,努力提高主动管理能力与产品的募资能力,从而增加管理费收入;二是充分发挥牌照优势,在资产证券化等新型业务上寻求突破。

柏文喜指出,基金子公司转型方向有以下几个方面可参考:第一, 提升主动管理能力。随着资管新规的推进,未来基金子公司需要提高自身的主动管理能力,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和竞争的压力。

第二,多元化投资策略。基金子公司需要进一步拓宽自身的投资渠道和范围,实现多元化的投资策略,以提高投资收益和降低风险。

第三,精细化运营管理。基金子公司需要加强自身的运营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提高市场竞争力。

第四,探索创新业务模式。基金子公司可以探索创新业务模式,如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等,以适应市场的发展和客户的需求。

张玥表示,目前监管对基金子公司业务的总体态度是鼓励创新和规范发展。未来,监管可能会继续收紧,特别是在资产管理计划、股权投资等高风险业务方面。他建议基金子公司未来可以向以下方向发力。

第一,加强风险管理。基金子公司应加强风险管理,确保业务合规,避免出现风险事件。第二,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基金子公司应不断推出创新产品,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第三,加强内部控制。基金子公司应加强内部控制,确保业务的合规性和透明度,以赢得市场的信任和尊重。

张玥还建议,基金子公司应根据监管政策的变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调整和优化自身的业务策略和风险管理策略,以确保业务的长远发展和合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