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院士面对面 中国工程院院士罗琦为西工大学子讲授“思政课”

与院士面对面 中国工程院院士罗琦为西工大学子讲授“思政课”
2024年05月20日 15:42 西部网
活动现场

西部网讯(记者 李卓然)“如何保持对科研的持续热情和好奇心?”“中国的核能技术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水平?”“在航天领域,核能有着什么样的应用,核能火箭是否能实现?”……日前,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迎来了一位特别的“老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罗琦。他回到母校,为工大学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

活动现场,同学们围坐在罗琦周围,罗琦逐一解答同学们的问题。罗琦详细介绍了中国核能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展望核能技术的未来发展:“核能发展史是一部血泪史,曲折向前。目前我国核能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要实现科技水平自立自强,达到世界顶尖水平,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受到钱学森先生的影响,我高考完就毫不犹豫选择了实力较强的西工大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当时西工大这个专业实力是很强的,是国内最早开设火箭发动机技术教学与研究的单位之一。西工大非常重视数理基础的培养,教学设备配套也很完善,可以说,在西工大的求学经历,为之后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记得本科前几年,我们专业与航空、航海、计算机学院的同学一起大班上课,拓宽了视野,学到了很多非本专业的知识,这些知识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我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运用多元化的视角和方法进行思考。”罗琦深情回顾了在西工大的求学经历,用自身实例鼓励同学们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谈起西工大的育人文化,罗琦表示,“西工大的学子,踏实、朴实,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选择留在主战场,投身国防一线。现在已经有大批学子成长为行业精英,可以说,‘总师育人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了一届又一届的学子。我离开学校多年,一直从事研究设计工作,经历无数挫折,但是在西工大求学时的经历给予我战胜困难的动力。西工大‘公诚勇毅’校训,‘三实一新’校风培养了我三维思考模式,让我注重广泛涉猎各领域专业知识,让我静下心来,俯下身子,潜心做事。”

当被问到“‘总师型’人才需要具备哪些素质能力”时,罗琦语重心长与学子们分享:“一是要仰望星空,树立远大抱负和追求;要脚踏实地,打好基础,注重多学科交叉;二是要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追求卓越,用今天一定比昨天好的心态投身科研;三是要勇敢自信,敢于在充分验证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意见。”

中国工程院院士罗琦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动力工程专业研究生吴兴豪在参加完活动后说:“罗院士曾为推导一个公式整晚上不睡觉,面对问题敢于较真,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近距离聆听院士对我们青年学生的寄语和期望,让我进一步坚定了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和追求。”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动力工程专业博士生雷心尧与罗院士面对面交流后,无比激动地说,这次交流不仅开阔了自身的学术视野,也激励着自己努力学习,早日为祖国航天事业作出一份贡献。“通过与罗院士的交流,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学术生活的重要思维方法。罗院士强调了第一性原理分析的重要性,以及交叉融合思维和创新精神在解决问题中的关键作用。这些思维方法不仅适用于航空航天领域,也对其他学科和生活中的挑战具有启发意义。他的求学与工作经历启示我,在未来的学术和职业生涯中,不仅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甘于寂寞、踏实肯干、夯实基础、勇于创新。”

据悉,罗琦曾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该专业还培养出中国工程院院士侯晓和吴强。该专业成立于1959年,是国内最早开始教学与研究的火箭发动机专业之一。

经过65年的发展建设,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演变为目前的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该专业依托的航天学院空天动力技术研究所,是西北工业大学最早设立的、也是国内第一批具有博士、硕士授予资格,并拥有国内最早航天动力的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所。建有国家级实验室1个,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国家级创新团队4个,省部级创新团队3个。

在何国强教授的带领下,研究所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科研成果突出,现有国家级领军人才7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3人次,省部级人才11人次,享受国务院津贴2人,省部级人才称号获得者8人次。研究所牵头成功完成了西北工业大学“飞天一号”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宽域飞行演示验证,实现了国际首次煤油燃料燃烧组织等多项关键技术验证,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研究所始终以培养科技拔尖创新人才为己任,培养出大批行业精英、国之栋梁。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党委书记、型号总指挥王国辉,运载火箭固体发动机领域总师王健儒等30余位毕业生成长为相关领域专家。“一专业三院士”(侯晓、罗琦、吴强)是固体火箭发动机专业人才培养成效的集中体现,也是西工大航天学院人才培养的典型缩影。

编辑:李卓然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