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汽车进化史:从乡镇企业到全球第一大汽车制造商

丰田汽车进化史:从乡镇企业到全球第一大汽车制造商
2024年04月29日 21:41 长江商学院

在一家汽车巨头的总部,洗手间从不提供擦手纸,抽水马桶的储水箱都放有3块砖头来节约用水,打过字的废纸贴在信封上反复使用……

你也许已经猜到,这家公司正是丰田。

丰田作为产业霸主,不仅在诸多技术领域遥遥领先,其独创的以成本控制为核心、消除一切无效劳动和浪费的“丰田生产方式”(Toyota Production System,又叫Lean Production,即精益生产),也成为丰田独特的DNA,更是全球汽车制造业的标杆。

丰田从造车伊始,就对材料性能、自主技术、性价比有非比寻常的坚持,而精益生产的管理创新则让丰田对竞争对手实现了降维打击,帮助它从一家爱知县的乡下企业坐上了全球汽车制造的头把交椅。

丰田之路,值得所有车企借鉴和思考。今天与你分享长江商学院李伟教授文章,带你详细了解丰田的成功经验和日本汽车产业发展之路。

李伟

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

长江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主任

长江商学院大数据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亚洲(及大洋洲)市场副院长

近日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丰田将于4月下旬北京车展期间宣布其全球车型智能驾驶方案将采用“丰田+华为+Momenta”三方联合模式。

对此坊间奔走相告,中国汽车产业崛起了,就连“遥遥领先”的日系全球汽车巨头也需要求助华为了。

笔者虽然在之前的文章中,对丰田抱守在混合动力上的领先优势、死磕氢燃料电池车有所批评,但是笔者始终认为,丰田作为产业霸主,在诸多技术领域依然遥遥领先,其独创的丰田生产方式(Toyota Production System,又叫Lean Production,即精益生产),更是全球汽车制造业的标杆。

今天与诸位分享下之前我在日本期间参观位于名古屋市的丰田产业技术纪念馆的体验,期待能对大家了解丰田、了解日本汽车产业发展进而理解中国新能源产业有所裨益。

01

丰田产业技术纪念馆

自1933年丰田汽车创始人丰田喜一郎在其父丰田吉佐(1867~1930年,丰田集团创始人)留下的“丰田自动织布机制造所”设立汽车部,到2008年丰田取代通用汽车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制造商,丰田家族用了不到100年的时间。

丰田从一家乡下织布机厂成为称霸全球的汽车巨头的底层支撑是什么?丰田汽车乃至日本汽车产业走过的路,对今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有何借鉴意义?让我们从丰田产业技术纪念馆说起。

1994年,丰田汽车在其故乡已有一座丰田汽车博物馆(1989年开放)的情况下,又将历史厂房原址改建成了产业技术纪念馆,目的是将“研究与创造的精神”及“生产制造”的重要性广泛传承给下一代

回到丰田起步造车的年代,世界上的汽车制造商集中在欧美。

早在1923年时,在美国的公路上有超过1300万辆汽车在行驶,而同年日本全国的汽车总量大约为8万辆;

到了1933年时,美国汽车已经超过了2000万辆,并形成了福特、通用、克莱斯勒三足鼎立的产业制造格局,而反观日本不仅数量依然相差悬殊,本土星零的几家汽车制造商也近停留在对欧美汽车的拙劣模仿上,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更是对汽车闻所未闻。

汽车制造是一个综合产业,要生产出一辆车,机械、电气、化工、电子、新型材料、工业设计等相关产业缺一不可;然而当时日本工业化刚刚起步,基础异常薄弱。

丰田在创业之初,就意识到日本国内没有稳定供给汽车所需的钢铁材料的能力,未来想要实现汽车量产,必须解决材料相关问题,为此他首先组建了“材料试验室”,并引进当时国际上最新的研究仪器,不断测试各种金属材料的性能,希望能减少对进口材料的依赖。

为了研究汽车零件和性能,丰田喜一郎购买了欧美多款汽车,他还亲自将一辆雪佛兰整车一一拆解,并按照一比一的尺寸将所有零件绘制在图纸上。

在铸造工艺上,喜一郎继承了丰田家族在纺织机上积累的自信,他从1934年开始自主制造汽车的心脏——发动机。然而由于缸体形状复杂并且体薄,铸造起来困难重重,丰田用了数月的时间,浪费了500~600个缸体,才最终试制成功。

今天在纪念馆里,丰田当年试验造车的过程,诸如铸造、锻造、冲压、机械加工、喷涂、组装等汽车生产流程,都有场景演示,参观者在观看展品之外,还有互动按键,有些还可以亲自上手操作模型,一些大型机械则安排了自动演示。丰田人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告诉日本年轻一代或更广泛的大众,开拓实业,就需要从最初的打地基阶段,努力钻研,耐心调试,才能实现本土产业的自主、强大。

当时丰田的定位是国民用车,老百姓需要、也买得起,为此喜一郎根据通用和福特在日本的销售价格,仔细计算出成本,并制定出了相应的消减成本的目标和具体的执行办法。

创始人诸如此类的坚持,被丰田一一继续了下来,并深刻影响了日本的汽车制造。直到今天,日本车对材料性能、自主技术、性价比的追求依然领先全球。

1935年丰田汽车第一辆车终于制造完成。这距离德国奔驰造出世界上第一辆车晚了50年,距离1908年福特推出世界上首款在装配车间用流水线方式生产的T型汽车,晚了27年。

当时欧美汽车制造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在军需中实现了技术更新,对日本人来说,只要资金足够,从欧美进口全套的生产设备不失为一个良好的策略。但是丰田却没有那样做。

虽然喜一郎是名副其实的富二代,其家族纺织机械制造与织布厂生意兴隆,但是他励志要用“日本人的头脑和体力发展国产汽车事业”。之后,为了进一步提升研发能力,丰田于1936年离开爱知县总厂到东京芝浦设立了研究所;不久之后又相继成立了蓄电池研究所、丰田理化学研究所(即后来丰田中央研究所等前身)等。

研发之外,丰田喜一郎对生产端的重视也远高于常人。由于丰田起步的定位就是聚焦大众市场、造出便宜的国民车,而不是小规模、贵族化的奢华车,这样的战略使得它必须走规模化量产路线,但是当时日本市场较小,丰田想要大批量生产很有困难,这很有可能导致自己的制造成本会比欧美汽车高很多。

如何在生产量有限的情况下实现降本增效呢?丰田喜一郎独辟蹊径,将目光对准了生产管理方式创新。为此,在1937年丰田汽车正式从丰田纺织独立出来并建设汽车专用工厂时,他决心在生产中试行“必要的零件、必要的时间、必要的数量”。这就是后来丰田生产方式两大支柱之“准时生产”(JUST IN TIME)的起源。

丰田喜一郎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消除不必要的临时库存,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成本削减。这种植入DNA的“成本之战”意识,是他在技术控之外,留给丰田汽车的又一关键精神遗产。

纪念馆里除了丰田喜一郎自己的事迹及其造车环节展示,其父亲丰田佐吉在纺织机械上的理念与创造,也有详尽而完整地呈现。

丰田佐吉是“日本发明之王”,丰田生产方式的另一个支柱“自动化”即起源于他。

所谓自动化,就是在机器上附加人类的智慧,它强调要让人自主思考,要发挥全员的智慧,特别是要提升产业工人对现代化器械的掌控能力,以提升产生线的效率,并以降低产品的不良率。

02

从乡下企业到世界第一

凡在1960年代见过日本汽车制造水平的人,没有人会觉得这个国家的领先汽车制造商会在短短20年时间里就能挑战全球汽车巨头;更没人会想到,丰田这家位于爱知县的乡下企业,有一天会成为世界销量第一大的车企。

丰田在战后短短几十年里经历了什么呢?

1930年代后期,日本进入战时经济,政府禁止生产民用汽车。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战败后。

由于物资紧缺,1945年占领日本的驻日盟军总司令部继续下令“日本的汽车企业必须停止一切轿车的生产”,但可以生产卡车,因为日本重建需要物流用车。不过,当时虽然不让造轿车,但研究是自由的,这使得丰田对乘用车的研究从未终止过;此外,它还借着为美军维修汽车的机会,掌握了美国汽车的构造。

1949年日本乘用车生产限制被取消,丰田重启造车之路。1955年丰田推出了第一代皇冠,这是丰田用纯国产技术独自研发出的第一台乘用车,在日本国内反响不错,但是在美国市场,它遭遇了严重的水土不服,最终因消费者投诉[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太多,铩羽而归。1966年,第一代卡罗拉属于上市,丰田的机会来了。

这一次丰田为进军国际市场推出了美国版的卡罗拉,它一改欧美人印象中日本汽车“就是廉价且丑陋”的印象,丰田借此走进国际视野。之后,随着本田、日产等日系汽车制造商相继向国际市场规模化出口性能可靠的经济型汽车,整个日本汽车产业让世界刮目相看。

日本车企的崛起,对沉浸在二战后长达20年市场持续繁荣里的欧美汽车制造商是一场降维打击。他们发现曾经的战败国日本似乎在一夜之间赶上了西德(1967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汽车生产国。

让他们“看不起、看不懂、追不上”的是,日本不仅劳动力成本低,而且人还特别愿意吃苦,可以为了生产放弃一切不必要的生活享受,这些人生产的车也经济务实,在普通民众中广受欢迎。

不仅如此,欧美巨头们还发现,丰田的生产方式比起自己习惯的现代化大规模量产的方式更值得学习和借鉴。

日式生产体系呈现小规模、高频、准时等特点,它将汽车生产供应链整合成一个质量稳定、生产有序的统一体。这不仅大大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积压和浪费、降低了汽车品控成本,还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产能过剩和资产捆绑,其结果就是产品竞争力、利润率都相当优秀。

伴随着日本汽车的大量出口,美国的贸易保护措施随之而来。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政府被迫放开战后的贸易保护措施,并提高了进口汽车发动机、零部件的配额以及大幅降低了对进口汽车征收的惩罚性高关税。

这些举措让丰田等企业诚惶诚恐,因为在当时的日本汽车制造商眼中,美国车企是不可战胜的巨无霸。但是国门已经打开,日本车不得不硬着头皮上。

后来的事实证明来自欧美巨头的施压对日本汽车制造商更像是一场洗礼,而非灭顶之灾;原本还没那么自信的它们,通过让步放开市场跟欧美汽车制造商竞争,反而在国际市场上争得了一席之地。

整个1970年代,以丰田为首的日本制造商迎来了属于它们的时代机遇,这简直是天赐良机。当时,汽车工业的急剧发展引发了大量的交通事故、大气污染等问题,欧美人对汽车的消费需求风头调转。

在石油危机、社会环保浪潮的推动下,以美国为首的主要汽车大国均立法对汽车尾气排放进行限制,这样一来,向来缺少小型车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欧美汽车制造商就陷入被动局面。

反之,丰田等日系车基因中自带的紧凑实用、排量小节油等特性,原本是欧美人诟病的缺点,如今反而成了香馍馍。丰田等日系车借此迅速在全球市场站稳了脚跟,销量也节节攀升。

更大规模的日本车出口最终引发了更大规模的国际贸易摩擦。1981年里根政府要求日本“自愿出口限制”(Voluntary Export Restraint),日本决定在此后三年里,将对美国出口的汽车总量控制在168万辆以内。

此时的丰田已经羽翼丰满,出海美国已成必选之路。这一次丰田没有坚持完全自主,而是和通用汽车合资建厂,在美国的土地上,用美国的工人,生产美国的汽车,但是采用的是丰田独创的精益生产制造管理方式。

在美国,精益生产不仅帮助丰田成功高效地生产出了汽车,还获得了大批汽车产业工人和专家的高度认可。

从此,精益生产走上了世界舞台,成为了全世界汽车产业广为推崇的生产标准。后来丰田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修建的工厂,也都导入了精益生产方式。可以说,精益生产为丰田汽车坐上全球汽车巨头的牌桌立下了汗马功劳。

03

精益生产,降维打击

在纪念馆,笔者看到一份资料,那是1934年日本工商部建设局主办的一场产业交流内部会的纪要,上面记载了丰田喜一郎对汽车产业补贴和进入壁垒限制的多条意见。其中有两点让人印象深刻:

其一,丰田公司没有考虑向政府提补贴要求。因为补贴会妨碍削减成本的努力。

其二,在日本还没有汽车产业的情况下,设置进入壁垒不是好事。因为还不知道哪些公司会在汽车行业取得成功,所以最好是所有的公司都能获得制造许可证。

走捷径是人的本能,企业家也不例外。然而从纪念馆呈现的丰田佐吉和丰田喜一郎的史料来看,丰田精神的两代创始人都是眼光长远且耐力持久的工匠型创业者。

尤其是丰田喜一郎,他从创业之初,就明确目标是要“用自己的头和技术制造国民汽车”,并为此不断探索符合日本国情的中小车企的生产方式——丰田生产方式,目的就是为了将来在跟美国汽车对抗时产品更有竞争力。

为了实现目标,丰田家族在三方面进行了努力。

首先,丰田家族一直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但从未盲从,也绝不跟从。

当年丰田佐吉以英国自动织布机为基础做改良式创新时,他就避开了英国人追求的大型化、高速化,而是将其按照日本产业需要的便捷性、高品质方向上创新。到了喜一郎制造汽车时,他也是购买了欧美多款汽车,对发动机反复拆装、研究、分析和测绘,潜心研发符合本国国情的创新。这种学而精进、绝不停留在山寨层次的坚决,令人动容。

其次,丰田家族将对技术的追求,印入了企业的DNA。

喜一郎对研发和实验室的投入,起初在内部也被反对和批评,但是他顶住压力坚持了下来。乍一看这似乎与企业初创时要遵守的成本之战、减少浪费相矛盾,实则有其强大的底层逻辑,那就是工业制造必须要用“脑”指挥“手”。这份对技术领先的执著,让丰田汽车今天依然以10万余项的专利拥有量,在全球车企中排名第一。

再者,丰田始终坚持因“国”制宜,按大众市场的需求生产汽车。

造车之初,丰田坚持生产符合国情的车,要省油,要能适应颠簸泥泞的土路,还要价格便宜,后期好维修。在美国,丰田根据美国市场的需求来制造适合当地市场的汽车,后来在欧洲也是这么操作,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更是遵循着上述做法。

实际上,以上丰田的很多做法,跨国车企都有采取类似的举措,但问题在于为何丰田可以傲视群雄呢?这就要从精益生产说起了。

在笔者看来,精益生产是丰田安身立命之本,是对其他车企的降维打击。具体来说,自1908年福特开启汽车产业的流水化生产以来,汽车工业就一直走在大批量生产单一车型的路上。

世界汽车巨头们的生产方式都是让产业工人不需要任何思考,身体像机器一样运行就可,其结果是看似现代化了,但是生产中间库存积压、过程质量控制缺失、生产过剩等问题随之而来,结果是一款车型一旦被市场认可,车企因为研发及生产成本巨大,就很少更换,迭代也慢。

丰田通过准时生产(JUST IN TIME)和自动化(让产业工人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却做到了小批量、高效率、零库存,将生产质量问题在生产中大幅消除,这让丰田车无论是投产比、还是车型更新速度,都具备了明显的比较优势。

在这样的情况下,丰田对其他车企,尤其是陷入惯性的欧美传统车企的降维打击,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当然,笔者撰写此文并非要简单地号召中国车企去学习丰田的精益生产,而是希望从丰田汽车的崛起来寻找其背后的逻辑。

在笔者看来,丰田汽车的逆袭之路至少有三点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要有长远打算,不能为一时利益所羁绊。这方面我们可以从丰田汽车创始人对补贴和设置行业壁垒的态度中窥探一二;

二是要有核心竞争力。在当今世界,制造业往往是全球竞争的,各家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展开了拼命的竞争。假如没有核心竞争力,比如丰田的专利数量、精益生产方式,那么企业如何立足呢?

三是要因地制宜。对跨国公司来说,每个市场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有自身的独特之处。丰田汽车在美国推出的卡罗拉美国版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案例。

今年是改革开放的第四十六年,中国汽车企业在这段历史中经历了一系列波折,但最终在电动汽车的潮流下正在实现弯道超车。

比亚迪和吉利等中国车企证明中国人一点都不比其他人差。假以时日,中国车企一定会像当年的丰田那样,在全球市场上攻城拔寨,挣得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对此,让我们拭目以待!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