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解锁城市繁荣发展的十把密钥 | 长江读书448期

宋志平:解锁城市繁荣发展的十把密钥 | 长江读书448期
2024年06月14日 15:56 长江商学院

深圳,一段经济发展的传奇,一座奇迹之城,一个“创新高地”。

华为、腾讯、大疆、比亚迪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在这里成长,诸多优秀企业家们在这里缔造着属于自己的商业传奇。从经济特区的试验田到国际化大都市的崛起,深圳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更是全球关注的创新典范。

深圳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十年内蜕变为世界瞩目的创新之城,并非偶然。宋志平、刘科、沈清华深入探索并揭示了深圳崛起为世界级创新高地的底层逻辑和关键因素,并提炼出了十条具有重要启发意义的创新经验。

本期长江读书向你推荐《创新高地:深圳创新启示录》一书,书中总结的深圳经验不仅为企业的创新生长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为各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创新高地:深圳创新启示录》

作    者:宋志平、刘科、沈清华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2024年5月

深圳,不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段传奇。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作为我国首批经济特区之一,发挥着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窗口”的重要作用。短短几十年间,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崛起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誉为“中国硅谷”。

深圳的崛起并非偶然,它背后有着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发展模式。深圳这座“奇迹之城”之所以能成就一段传奇,既离不开深圳企业家们的大胆创新和艰苦奋斗,从而孕育出华为、腾讯、大疆、比亚迪等数十个在本土成长起来的世界500强企业;也离不开深圳政府在推动创新方面的独到做法,从而为企业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和宽松的环境,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宋志平在《创新高地:深圳创新启示录》中系统多维地呈现出深圳的成功做法和创新经验,并提炼出深圳创新的十条启示,对于政府和企业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启示一 :

文化是灵魂,创新要有创新的文化

文化润物细无声,有时候看不见摸不着,却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文化的核心是观念,创新活动要繁荣,必须植根于崇尚创新、敢于创新的文化土壤。

深圳最大的特点是拥有独特而浓厚的创新文化。

构成深圳文化的两大主体是移民文化和改革文化,两者有很多共性、水乳交融,从而构成了富有特质的深圳文化,这就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创新求变、开放多元、自由包容等。它涵养这座城市的企业家精神,也构成了这里的创新文化。

深圳浓厚的创新文化得益于政府营造、社会互动,靠自然生长难以形成。比如提炼出“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并使其作为城市推广语出现在很多显眼的广告牌上,就是政府所为。而这种包容精神从口号落实到市民日常工作和生活,靠的是全社会参与。

政府在创新文化培育中要积极作为,发挥主导作用。深圳在这方面力度一直很大,曾经多次提炼深圳精神,在提炼过程中广泛开展“深圳精神大讨论”,使提炼过程成为全民参与宣传推广的过程。

培育创新文化,政府的制度建设很重要,制度对文化的影响持续有力。创新需要“宽容失败”的环境,深圳专门出台国内首部个人破产法,规定具备一定条件的深圳自然人,因生产经营、生活消费导致丧失清偿债务能力或者资不抵债的,可以依法进行破产清算,经过严格的三年免责考察,剩余债务可予免除。这样就让那些创新创业失败者可以再次轻装上阵,开启新未来。

培育创新文化,企业和个人都应该有所作为。企业是创新主体,要通过培育创新文化推动创新。第一是企业家要有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是关键性的,在民企甚至是决定性的。如果企业掌舵者没有企业家精神,所在的企业很难说有创新文化。第二是要以人为本,人是创新的关键因素,要重视人,尤其要特别重视科技人员。第三要建立鼓励创新的机制,要激发大家创新的积极性。

培育创新文化还要“虚”与“实”结合。文化培育需要从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着手,但仅有这些不够,还需要在实际行动上发力。比如我们说宽容失败,当有人真的因为创新失败时,我们就要在行动上给予宽容。还有开放包容,当员工对企业发展提出不同意见时,企业管理者心胸要大,正确的就采纳,错误的也不要动不动就斥责。

创新文化的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持之以恒方能有所成就。

启示二:

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

因为制度优势,我国各地政府除了掌握着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权力,还拥有土地、资本、园区、国企等大量的物质资源,这就决定了政府在创新活动中不仅要能够有为,而且必须有为。政府如果消极作为或不作为,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几乎是致命的。

深圳市政府是有作为的创新型政府,持续以改革创新去打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首先,深圳通过改革在国内较早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这是最大的“有为”。

其次,深圳通过出台产业政策促进了以高科技为主的各种产业蓬勃发展,这些政策直接催生了华为等一批高科技企业。在对各种产业趋势做出深入研判的基础上,选准必须支持的产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深圳这种主动作为的行为值得学习。

创新需要有效市场,同样需要有为政府,两者必须结合。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没有市场化环境,企业就无法有效从事创新活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要找准结合点,关键在政府,政府必须树立以下三种意识。

第一是边界意识。政府要有作为,但并不意味着什么都可以去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哪些交给市场,必须清楚明确。政府要认识到自身的能力边界,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很多新技术、新产品,往往不是政府培育和发现的,而是在市场竞争中冒出来的。政府有形之手不能伸得太长,要尊重市场主体和市场规律,做到定位、到位、不越位,每一“位”都重要。

第二是服务意识。政府要为创新主体做好服务,让企业集中力量做创新。深圳市政府规模上相对较小,但服务型政府建设成效很大。比如,采用科技手段为企业提供“秒申”“秒批”服务,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已达100%;注重培育创新文化,宽容失败;坚持有事服务、无事不扰;等等。有一个服务型政府,企业在创新中才能如沐春风。

第三是法治意识。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必须以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市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里面政府依法行政极其重要,既不能不作为,又不能乱作为,要在法治的框架内积极作为。

启示三:

尊重企业家,弘扬企业家精神

现在有一种说法很流行,叫深圳的特产是企业家。

企业家是创新的组织者、引领者,企业家连接产、学、研、资、政,在企业创新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通过组织创新,企业家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为百姓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的商品。

在深圳,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企业家都非常尊敬。这座城市专门设立了一个法定“企业家日”,旨在让全社会形成理解、尊重、支持企业家的良好氛围。

企业家精神是从企业家身上提炼出来的。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有创新精神,这是核心。企业家都是渴望成功的人,他们通过创新实现心中梦想。

第二要坚守。企业家要有耐力,坚持做企业不是百米冲刺,是马拉松长跑。

第三要有家国情怀,有社会责任感。

企业家精神深入深圳企业家骨髓,因此才形成了这个群体身上的耀眼光芒。

弘扬企业家精神不仅针对企业家群体,包括政府在内的整个社会都应当具有企业家精神。创新、坚守、责任、梦想等,是无论做什么都需要的品质。深圳是最具企业家精神的城市,这是由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质决定的,创新是这座城市的“根”和“魂”。

深圳市政府特别具有企业家精神,从特区建立到现在,他们以企业家精神去干事创业,这座城市能发展得这么好,与此密不可分。深圳几乎家家创业、人人创新,商事主体为全国最多,创新氛围十分火爆。这也是这座城市被誉为“梦想之都”的原因。

启示四:

民企创新活力强,要精心呵护

深圳这个创新高地和经济发展奇迹之所以能够诞生,民营经济发达是关键因素。而民营经济之所以发达,与深圳有适合成长的环境有关,民企在这里能够放心、舒心、开心地发展。

要营造适合民企发展的良好环境,必须首先深刻认识民企的重要性。民企是创新中的生力军,在很多领域甚至是主力军。保护民企,就是保护创新。民企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全方位的,必须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采取举措,精心呵护,促进它们发展壮大。

要依法保护民企产权,让它们放心经营。无恒产者无恒心,产权是民营企业家最关心的核心问题,要确保民企财产不受侵犯。民营企业在创新方面之所以充满活力,是因为民企产权清晰,经营者就是产权所有者,他们有天然的动力和巨大的压力去创新。民企所有权和经营权统一,所以在经营上机制灵活、决策高效、反应敏捷、敢冒风险。

要按照市场化原则,平等对待一切市场主体,让民企更加舒心。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应有之义,对民企不能搞歧视,不能通过垄断的方式排挤民企。要把中央提出的“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环境”精神,真正落到实处。

在民企遭遇困难时,给予雪中送炭的帮助,让他们面对挑战时更有信心。企业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华为、比亚迪这些大企业成长之路同样坎坷,尤其是早期,充满艰难险阻,很多难关都是在政府帮助下渡过的。深圳曾经出台过很多政策,帮助民企纾困解难、增强信心。要对小微企业多点支持呵护,这是创新中不可小觑的重要力量。

中央对民企的态度清晰明确,就是“两个毫不动摇”,鼓励民企做大做优做强。深圳对民企的支持保护力度始终很大,所以才拥有了“中国民营经济第一城”的美誉。

启示五:

用好资本杠杆,撬动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需要资本市场支持,资本撬动创新创业。深圳能成为创新高地,与这里创投风投规模大、实力强,深交所就在身边,资本市场非常发达有关。

中央提出建设“金融强国”,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体现了资本市场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性。要想创新创业繁荣,创投风投首先要繁荣起来,这就需要政府大力支持。

尤其是在资本市场疲软的时候,创投风投机构都会面临募资难、投资难、退出难,政府的支持更难能可贵,可以帮助它们更好克服“三难”问题。深圳多年来一直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创投风投发展,这些支持措施,促进了深圳创投风投的持续稳定发展。

现在各地政府对资本市场的重要性都有充分认识,从全国政府引导基金数量不断增长就能看出。政府引导基金越来越多,所占份额越来越大,要用好这些钱,必须坚持市场化。

政府出了钱,对引导基金投资设定条件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但设定条件要合情合理,不能搞成变相的政府投资甚至分配,要给委托投资机构充分的自主权,投什么、怎么投,按照市场规则运行。

创业者、企业家要善用和善待资本。资本就像水,创业者和企业家就像鱼儿,鱼儿离不开水,水大鱼也会大。资本是利用投资分享企业发展红利,与创业者、企业家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希望创新成功,企业不断壮大。善用资本市场,是创业者和企业家做好企业的一项必备本领。

资本也要善待创业者、企业家,正确处理与被投企业之间的关系,当好企业成长路上的“陪跑者”角色。深圳的创投风投机构,已经形成了一种行事风格,投前要精挑细选,拿着显微镜来“挑刺”,目的是找到好项目,挑到有发展前景的企业。

但投资之后就充分相信,主动利用自身资源多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多帮忙,不干涉企业经营。创新创业有其自身规律,在这方面企业经营者更有能力和经验来处理其中遇到的问题。

政府支持创投风投,创投风投投资企业创新创业,创新创业火爆,区域经济就会繁荣,这样就会形成政府、创投与创新三方共赢的局面。

启示六:

引才重要,用才更重要

创新创业,人才是本。人才引进对一个区域或单位创新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深圳在引才方面之所以成功,首先是因为引才政策起了关键作用。特区建立之初,深圳就重视从全国各地引才。进入21世纪后,当国内人才竞争加剧,深圳又率先出台引才“政策包”,针对不同人才实施不同政策,涉及待遇、住房、子女上学等各方面,力度空前。

其次是因为深圳有良好的引才综合环境,比如,深圳是改革开放前沿,有包容多元的文化、“公园之城”的生态、四季鲜花盛开的环境等等,这些对人才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引才的目的是用才,深圳重视引才,更重视用才。面对杰出人才,深圳引进时就准备了位子和平台,人才来了就有用武之地,就挑重担。为用而引,不搞面子工程。

在用才过程中,深圳对他们充分信任,让他们放手去干。士为知己者死,用人不疑、信任人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作用。引而不用,或者用而不信,最终会浪费人才。浪费人才的事情多了,其他人才就会望而生畏,再也不敢来了。要用好人才,必须为人才发挥作用创造良好条件。对把事业视为生命的杰出人才来说,能干成事、创成业,比什么都重要。

除了引才用才,还要注意培养、发现本地人才。引才主要是为了弥补重要领域、岗位上专业人才的短缺,与本地人才形成互补,任何地方和企业,都不可能完全依靠引进解决人才问题。在选人用人上,不能只放眼外面,还要盯着内部有哪些苗子可以培养,有哪些人才可以使用。

启示七:

完备产业链条,带动创新繁荣

产业链与创新链相互交融,创新离不开创新链,也离不开产业链。企业创新不可能单打独斗,大包大揽。尤其是复杂的创新,需要跟外部合作、集成、协同,核心技术自己研发,其余的都在市场上解决。

产品还在研发阶段时就需要产业链支撑。研发需要做原型,往往反反复复才能成功,周边产业链完备,需要什么零部件时能方便买到,可以降低成本,节省时间和精力。

深圳能形成完备产业链的原因很多,其中与深圳市政府和企业主动作为有关系。

政府要重视补链。对那些影响产业发展、补起来需要投入比较大的产业环节,仅仅靠市场的力量很难补上,这时候政府要果断出手,不能犹豫,否则就会耽误产业健康发展。

政府还要着力培育和引进大企业。大企业是产业链的链主,地位举足轻重,其他中小企业会紧紧围在它们周围。一般的地方如果没有某方面的特别优势,很难引进超大型企业落户,这时候引进某个小产业链的小链主也是不错的选择。另外,在全国招商引资大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还是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培育自己的大企业上。

建设完备的产业链需要因地制宜,重点聚焦,不能全面开花。大地方能够把几个、十几个大的产业链建全,小点的地方能够把一两个大点的产业链搞好就已经非常不错了。在产业链的选择上,也不要都去选择那些高大上的高科技,这不是每个地方都能搞好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对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来说,要想创新,想做大做好,一定要找最接近产业链的地方,跟着产业链走。企业要善于从产业链中找机会,发现产业链中是否缺什么,“补缺”是企业发展的机遇。

企业要创新,也不能完全依靠周边的产业链和创新链,因为一个地方的产业链无论怎么完备,都不可能无所不能,创新必须放眼国内外,从更大范围内寻找资源。另外,最近几年全球产业链出现较明显的变动重构现象,企业家必须密切关注,及时采取措施应对。

启示八:

办好教育,要重视“结构”

深圳人很清楚高校在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政府一直重视高等教育的建设发展。深圳高校在结构和类型上有巨大优势,逐步形成了一个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相匹配的高校体系。

从大的方面来看,创新链条是这样的:

基础研究致力于科学发现,应用研究做出技术发明,技术发明出来之后要制造成产品,然后产品在市场上销售,满足市场需求并获得利润回报,这样整个链条的各个环节才有资金来保证正常运转和发展,这是一个大的生态闭环。

在这个闭环中,一般来说基础研究是科学家做,应用研究是技术专家做,产品制造要靠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工人完成。创新链对人才的需求是结构性、分层次的,深圳的教育很好地适应了这种需求。

既重视研究型人才培养,也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这是深圳高等教育体系的特色,这保证了创新生态中各环节对人才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很多时候人们对高层次人才都很重视,总是花大力气培养或引进,而对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不利于一个地方的创新发展。没有技能型人才,专家搞出再多的发明创造,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或原型阶段。

教育要满足创新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既要重视高等教育的规模,也要重视它们的结构。这样基础研究、技术发明和产品制造等每个环节都有人去做,任何一环都不偏废,创新才会持续繁荣。

启示九:

拓宽视野,在全球组织创新资源

经过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塑造,现在的市场跟过去大不相同,已经非常国际化。处在这样的时代,企业家不能做井底之蛙,要立足本地、放眼世界,这样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深圳企业创新发展做得好,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的企业家视野宽广。这座城市的移民来自四面八方,他们更容易从全国视角看问题;另外,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外商首先在这里落脚,加上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让深圳人有机会更早地接触和了解外面的世界。这些因素推动了深企闯天下,并获得辉煌成就。

做企业首先要有全球思维,了解熟悉国际市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要对国际上所在行业的技术、产品、竞争对手、客户需求等情况做深入了解。企业要在全球组织创新资源,为我所用。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就要在全球组织人才、技术、供应链等创新资源。

企业家要加强学习,提高国际化素养。从全球市场寻找机会、组织资源,光有眼光和想法不行,必须具备这方面的能力。除了要具备本行业的专业知识,企业家还要熟悉基本的国际规则、国际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知识,知道怎样在国际上跟人打交道。

这些知识和能力都不是天然的,需要认真学习。企业家除了自己学习,还要把企业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培养员工爱好学习的习惯,这样整个团队水平提高了,就能更游刃有余地应对全球市场。

启示十:

建立共享机制,实现多方共赢

人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但人和机器设备相比有很大不同,一个人究竟会发挥多大作用是个变量,而且变动幅度有时还有点大。知识、能力和素养很重要,“积极性”同样重要。

积极性高涨,效率和贡献就会成倍增长;反之,情绪低落,消极怠工,效率和贡献就会锐减,甚至变为负数。

影响人发挥作用的关键是机制,要建立企业效益与经营者、员工利益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企业效益增加了,经营者和员工的财富收入就会增加,这样的关系就是好机制。

“利不可独享”“财散人聚”,深圳企业很懂这些道理。如果创始人、企业老板百分之百守着股份,员工们都没有积极性,企业倒闭了,再多股份也将归零;相反,把一部分股份分享给员工,大家都拼命做事,企业越做越大,即使你的股份比例不高,企业估值高了,算起来绝对收益也不小。

如今深圳很多国企都建立了利益共享机制,员工和管理层通过持股计划参与公司分红,这也是深圳国企的活力来源之一。除了员工持股,还有针对业绩、利润的各种激励机制。

比如深创投在考核时就把公司净利润的一定比例奖励给全体员工,在每个项目结算时,会将净收益的一定比例奖励给项目团队。创投公司的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人的智慧,他们制定这样的机制有利于激励员工敬业精业。

“资本+经营者+劳动者”是企业机制的基础,是做企业的“三宝”。

在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之间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企业创新发展长盛不衰的保证。三者保持怎样的分配比例,不同企业有不同安排,要因企制宜,总体来说要均衡,不能偏废一方。

比如经营者和劳动者,除了领取工资,也应当和资本一样参与一定的企业利润分配,这样会激发他们去创造更大效益。所有者的所得高于社会平均利润,他们才有积极性去增加投资,扩大再生产。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