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林昀肖 北京报道 2024年12月19日,第五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在天津开标产生中选结果,纳入人工耳蜗、外周血管支架两类产品。本轮国采依然保持高中选率,此次入选的24家企业中,23家企业都有产品中选,企业中选率达到96%,产品中选率也超过9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现场观察到,此次集采现场较为安静,氛围平和,并未出现令人意外的报价打在公屏时现场一片哗然的情况。在集采结束后,现场的企业代表多合影留念,氛围轻松,似乎对结果较为满意。
本次集采人工耳蜗类耗材需求量共1.1万套,5家企业中选,包括奥地利美迪乐医疗、美国领先仿生、澳大利亚科利耳等外资企业,以及上海力声特、浙江诺尔康等内资企业。本次集采人工耳蜗类耗材单套价格从平均20余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
外周血管支架类耗材需求量共25.8万个,18家企业中选,既有美国康蒂思、柯惠、雅培、波士顿科学,以及德国百多力等全球知名外资企业中选,也有上海美创医疗、归创通桥等内资企业中选,产品供应丰富多元。外资企业参与积极性高,在所有4个组别(人工耳蜗及3个外周血管支架组)均由头部外资企业以第一名中选。
对于外资企业大幅降价和原因及影响,在集采现场,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江滨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介绍,高值医用耗材具有技术含量高、针对复杂疾病或疑难杂症等特点,在临床应用中多为一次性使用,因此定价较高。
“因为价格高,人工耳蜗等高值耗材在中国的渗透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外资企业之所以在集采中大幅降价,除了稳定现有市场,还看到了降价后,渗透率提高带来的巨大市场。”江滨指出,对国产企业而言,虽然会直面外企的价格压力,但集采通过降低经营成本、保证使用等机制,能弥补民族企业在商业化能力和医院准入能力上的短板,也是一大利好。
外资积极参与,低价中标
在国内人工耳蜗和外周血管支架市场中,外资均占据主导地位。
相关数据显示,在国内市场人工耳蜗市场中,美迪医疗、科利耳、领先仿生三大外资企业占据近70%份额。外周血管支架市场同样类似,美敦力、波士顿科学、雅培等外资企业在我国外周血管支架市场占据超过90%的份额。这些企业技术成熟、产品丰富、临床应用时间长,医生和患者对其认可度高。
在此次集采中,外资企业参与积极性高,部分龙头企业给出了出乎意料的低价,在所有4个组别(人工耳蜗及3个外周血管支架组)均由头部外资企业以第一名中选。在人工耳蜗组别中,美笛乐(奥地利美迪医疗)的报价似乎明显低于行业预期,其给出了植入体(支持3.0T核磁)31666元,声音处理器15000元,一共46666元的低价。在外周血管支架3个组别中,康蒂思均以2280元的最低价中标。波科也在静脉支架A竞价单元中给出3080元的最低价格。
而就在不久前的第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中,多家外企原研药因报价过高无缘该集采,与此次高值耗材集采中表现迥异。
对此,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江滨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指出,药品集采的是成熟品种,仿制药供应充足甚至严重过剩,因此竞争惨烈,是存量市场改革。国际上,跨国研发型企业的原研药一般都存在专利悬崖、量价齐跌的现象,原研药企业无缘国采等情况,符合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而对于高值医用耗材产品而言,江滨介绍,第五批国家集采的人工耳蜗、外周血管支架等高值耗材是增量市场,因为这些产品的渗透率很低,价格降低后,市场空间会快速增长。
“因此,外资企业不会放弃庞大的中国市场,且医药产品的估值模式一般为销售收入,销售量乘以价格,而非纯利润乘以价格。高耗集采后,纳入地方医用耗材医保目录的可能性增加,两者叠加后的患者高耗使用可及性进一步提高。再加上高耗只能在医疗机构内使用,落标意味着失去中国市场。这些多重因素作用下,外企都拿出最大的诚意,积极应对中选。可以将高耗集采比作是国谈,二者的特征相似。可以理解为药品集采是存量竞争,而耗材集采和国谈是增量竞争。”江滨分析称。
“外资积极参与并大幅降价,是因为他们认为一定需要庞大的中国市场,根据我们之前对药品集采数据进行的企业中标行为分析,发现外资企业要么不参与集采,而一旦参与势必要以最低价中标,拿下该市场,这一结果并非意外。”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学系副主任杨莉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表示。
占据主要市场份额的外资企业多以低价中标,是否会成为此次集采的最大赢家?江滨认为,降幅在50%以内的高耗品种,一般不会伤及其出厂价,也不会影响其合理利润。中选企业利用中选身份,稳定并进一步扩大渠道和市场;同时积极引入新产品在同样的渠道进行多元化运作,才能成为大赢家。
与此同时,外资产品的低价中标是否会使国产企业面临更大的挑战?江滨指出,理论上讲,国产企业的生存压力会更大,因为其价格可能不再占优势。但反而言之,带量采购的最大好处是保证使用、预付货款,再加上国家在逐步完善带量采购配套政策,比如12月10日国家医保局和卫健委联合发布了完善带量采购和使用工作的新10条,明年重点落实集采品种医保基金直接支付等,可以节省中选企业的经营销售费用和人员费用,这些配套措施可以为企业节省50%-60%的成本。
渗透率有望提高,惠及更多患者
当前,人工耳蜗成本高昂,国内渗透率低。据上海证券研报介绍,人工耳蜗是国际公认的治疗双侧重度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金标准,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数最多的国家,现有听力残疾人的人数2780万人,其中740万适合通过植入人工耳蜗重获新声。但我国人工耳蜗市场渗透率仅约1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主要由于人工耳蜗价格高昂。
“双侧重度感应神经性耳聋患者中,做人工耳蜗手术患者比例较低,是因为价格完全由患者自身来承担,患者总认为能够勉强对付,就如人在拥有单车后就不一定会购买价格高昂的汽车,患者会选择助听器或其他成本较低的方式。因此,国家医保政策跟进十分重要,让老百姓享受新科技的同时,也不会在价格上有过多顾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学部主任杨仕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介绍。
本次集采人工耳蜗类耗材单套(含植入体、言语处理器)价格从平均20余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除临床常用产品外,此次集采中,能支持高场强(3.0T)核磁的新一代人工耳蜗植入体中选,植入的患者可以接受高场强核磁共振检查;佩戴更便利的一体式言语处理器(外机)中选,满足患者不同应用需求。
在价格大幅下降后,三年采购周期内人工耳蜗植入是否能够显著增加?杨仕明认为,这需要客观评价,而无法使用公式推算。患者心理是非常复杂的,面对需要给人体植入一件物品,患者也会有所顾虑,但是如果患者听力受损严重具有刚性需要,在价格降低后,往往会迅速跟进。
“儿童患者的跟进会很快,但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更多会选择应付。因此,扩量主要在老年人群体,老年人将会成为人工耳蜗降价后的最大受益者,人工耳蜗在老年人群中的效能会有所发挥,老年人生活品质也将得到提高。同时,医务人员、科技人员也要对老年人从人工耳蜗中的获益情况进行客观评价。”杨仕明表示。
在外周血管支架类产品方面,本次集采广泛覆盖各血管部位的支架产品,既有外周动脉支架,可恢复髂动脉、股腘动脉等下肢动脉,以及颈动脉、肾动脉等部位血流供应;也有外周静脉支架,可恢复腔静脉、髂股静脉等部位血流供应。此外,新一代载药支架,以及有特殊功能的覆膜支架等均有企业中选,保障特殊病变治疗的临床需要。
国泰君安研报认为,集采后市场有望扩容,人工耳蜗类、外周血管支架类产品由于价格较昂贵,目前手术量相对较少,众多病人尚未得到有效治疗,集采降价后手术量有望提升,实现以价换量。同时,由于国产企业产品获批较晚、医院覆盖率较低,目前相关赛道国产化率仍较低,借助本次国采,相关企业有望快速实现入院。
近年来,集采有效破除高值医用耗材价格虚高,帮助患者走得稳(人工关节)、站得直(脊柱耗材)、吃得香(种植牙)、看得清(人工晶体)、听得到(人工耳蜗),不断覆盖更多耗材领域,持续惠及更多患者。集采发挥医保战略购买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为更多新药、新耗材、新诊疗项目进入临床应用创造条件,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培育医药发展新动能。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