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今年9月21日是在第30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为普及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和脑健康相关知识,提升公众对阿尔茨海默病防治的科学认知,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指导下,人民网·人民健康与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ADC)联合开展“2023阿尔茨海默病健康科普行动”,并发布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需求洞察报告》。该报告基于1000余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家属的真实情况,围绕“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揭示了患者面临的早诊早治困境以及对创新药物的期待。
同时,来自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ADC)的神经学和精神卫生领域专家,以及上海尽美长者服务中心、上海剪爱公益发展中心、北京知友健康服务发展中心的代表嘉宾齐聚现场,在礼来中国主办“忆起向未来——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需求圆桌讨论会”上共同交流分享了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的现状、早干预所面临的挑战、患者和家庭的未尽之需等话题。

阿尔茨海默病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目前,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痴呆患者约1507万,其中阿尔茨海默病983万,患病人数居世界首位,由于缺乏针对明确病因机制的治疗药物,当前仍有巨大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ADC)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孙永安教授表示,虽然大众对于阿尔茨海默病已经有所了解,但目前对于早期干预的认知普遍不足,容易错过治疗的“黄金窗口期”,即轻度认知障碍阶段(MCI)。因此我们倡议尽早筛查、诊断和干预,为延缓和防控阿尔茨海默病赢得更多时间;与此同时,呼吁引进更多创新治疗药物,助力解决临床上长期面临的“精准诊疗手段稀缺,临床缺医少药”的困局。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ADC)副主任委员、上海瑞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王刚教授指出,相关报告显示,近半数的患者和家属对现有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效果并不满意,81.7%的患者和家属表示会主动询问医生使用创新治疗药物。由此可见,如何用上有效的治疗药物已成为患者和家属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近年来,Aβ单抗治疗正式进入公众视野,揭开疾病修饰治疗的大幕。
在圆桌讨论会上,上海尽美长者服务中心理事长顾春玲女士、上海剪爱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汤彬先生和北京知友健康服务发展中心洪立女士分别就社区照护,社会各方在社区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阿尔茨海默病领域做出的努力,以及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庭所面临的困境发表了意见并分享了目前的实践经验。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