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启千年:当南越国水闸遗址邂逅当代艺术

艺启千年:当南越国水闸遗址邂逅当代艺术
2024年03月28日 23:22 新快报

当两千年前的遗址,和公元2024年这些大学生创作的当代艺术一起同场辉映,我们看到灵感接续喷涌——它们是南越先民的治水智慧,也是美院师生的活力表达。在基于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原址保护而起的展厅中,“古城”里的“今城”、传承中的共鸣,完美体现。

时间因此充满美感,一起千年,“艺启千年”。

展览现场
《龙腾虎跃》,《榫·卯》

2024年3月28日下午,“艺启千年——南越水闸立体形态创作展”,在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展厅(广州市越秀区光明广场B1)正式开启。由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大一学生主创的18件当代作品和5件大件装置艺术,围绕着“千年水闸”,在围廊和尾厅,展现青春气息。玻璃墙内,从西汉南越国时期至今不朽的巨木,还保留着其起落榫卯的精准吻合角度;围廊道上,摆放的塑形铁丝、碧绿亚克力板和蓝色特种纸,则把江水长天的水系意象和广州从古至今的地理变迁,纳于一“箱”之中抽象表达。如此奇妙而默契的碰撞,想看吗?展期从即日起至4月28日进行,开放时间为每日10时-22时。

“艺启千年——南越水闸立体形态创作展”海报
《淼》

今天下午的开幕式上,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党支部书记黄洪流介绍,这次“跨界”合作,是该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和馆校共建单位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以及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在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方面的又一次新路径、新模式探索。他说,这一处曾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遗址,不仅为我们展示出历史印记,也激发青年无尽创作灵感,每件展出作品既是创新,也是同学们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深深理解、尊重和热爱。

“第一次全景看到展厅真实效果时,坦白说,我有被震撼到”,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党支部书记何周宇,在发言中感叹,能在此处感受“和千年文明的对话”“真的太棒了”。

作为课程的主要授课者,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副教授欧阳莉分享了这门“广东省一流课程”与考古遗址深度联动的过程。她说,该院大一的这门课叫《设计基础(立体空间)》,“课程已持续多年,但这是第一次,我们把为其三周的课堂‘搬’到了遗址空间,在碰撞、交流中,我们观察到,学生有了更主动了解和创造的意愿,无论是对历史、对广州,还是对他们的作品。”

《长袖》
《支柱》

除了古今,欧阳莉还提到另一个碰撞维度,即最新技术的融入。对此,课程团队成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曹宇星表示,他们会教导学生用AI技术,通过思路和材质在现实展厅的生成式反馈,不断调整设计。“当然”,她强调,“我觉得无论多么前沿的技术,如果失去了我们的文化底色,失去中华优秀传统文明的支撑,技术的光芒还是会黯淡。”

《木的语言》
展览现场

如何激发当代青年的创造力、主动性,让其深刻了解传承的意义?两位老师认为,考古遗址就是一个很好的激发场景,因为它在一个现实空间,而且是一个公共空间,所以作品和历史、和观者能够“对话”,而且同学和同学之间也能对话促进。

“学生是最具有活力的群体之一,每个年代的学生都会有他们的时代语言,因此其创作也更适合同龄人品味。比如这次的‘艺启千年’,我们就感受到浓郁青春韵味,并和‘水元素’完美结合。”

对于很多参展的大一学生来说,是振奋和喜悦的,因为这是他们“人生的第一个展览”,甚至也是部分人的第一个装置类作品。

《蓝瑛纵横》,作者周沁桐、蔡东璇。

《蓝瑛纵横》的作者周沁桐、蔡东璇,一位来自东莞,一位则是“老广”,她们南越国水闸展陈第二部分“广州城水系历史变迁”尤其有深刻印象。于是,数易其稿后,她们把两千年的时间和空间,装进了一个“大盒子”——蓝色特种纸在下,如江河涛涛;六块淡蓝至浅绿的亚克力板,依次悬浮其上,按时间顺序,模拟出六个不同朝代的羊城地域。此时,历史和地理信息被立体和抽象化展现。“瑛是美玉,也是作品中海拔逐渐升高的‘陆地’,纵横,则是水系及海陆之间的交错。”亚克力、钓鱼线、马克笔、铁丝、特种纸,她们重新建构了自己视野中的广州过去时。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展陈宣教部王斯宇则表示,本次展览展现出的文化传承的新意与新义,将在当代语境的共鸣中,激发出更多人对遗址的关注。

开幕式当天,师生和嘉宾等各方合照。

千年遗珠,南越国木构水闸作为古代智慧的结晶,见证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开启了文化的传承与守护。“艺启千年”,是遗址首次与艺术创作进行合作,人们在探索艺术如何从文化遗产中汲取灵感,赋能文化遗产,赋予遗址新的生命力与活力。

以水为媒,穿连古今,活化传承,历久弥新。

展览现场

采写/摄影:新快报记者 潘玮倩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