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陈君葆的“朋友圈”日前展出,100多通书信成为重要历史见证

学者陈君葆的“朋友圈”日前展出,100多通书信成为重要历史见证
2024年04月26日 22:35 新快报

新快报讯 “水云留痕——陈君葆和他的朋友们”在正空间展出,展览由宋浩、戴新伟、张绮华策展,呈现了学者陈君葆50年间与朋友们往来的部分书翰文献,包括叶恭绰、柳亚子、许地山、陈寅恪、黄炎培、熊希龄、沈尹默、陈鹤琴、冼玉清、黄荫普、刘殿爵等的书信。反映了从1930年代到1980年代,学者们之间在厉行教育、保存文献、交流文化等方面的讨论与研究。

展览现场。

香港爱国学者陈君葆先生(1898—1982)最为人知的事,当属抗战时与郑振铎、徐森玉、许地山、叶恭绰诸人一起保护3万馀册善本书籍文献的事迹。实则作为香港这个特殊地域的知名学者,陈君葆一生中在文化事业上、特别是推动文化交流发展上所作的贡献数不胜数。他长期担任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馆长,与马鉴、许地山等人友善,是香港学术圈的人物。在抗战中,大量文化人南来,陈君葆又尽地主之责。新中国成立后,他关心祖国大陆发展,多次应邀北上,广东地方的文化活动尤其少不了他的身影。

展览现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滞留香港的爱国文化人大都急于回到内地。陈君葆的友朋信札中,也保存了不少这一历史时期的见证。如画家黄永玉之返内地,常见的材料是表叔沈从文的催促,但陈君葆保存的这两通信札,是黄永玉一家如何返回大陆的第一手资料。

又如叶恭绰致陈君葆数通信札,当系叶氏北上掌北京画院不久,并提到陈君葆等人印行《遐庵清秘录》一事。柳亚子抗战中在香港,后疏散到广西,解放后到北京,他与陈君葆的联系,跨度尤大,涉及到他在香港时的活动。

当然,最为重要的,当属此一时段陈寅恪致陈君葆的三通信,其中提到:

“近来时局日紧,将来广州情形如何尚不得知。弟于万不得已时或有赴港一避之举,然决不轻动也。惟闻香港当局颁布一规则,将来入港境者须预先请求许可登记,并有于本月十五日以前截止之说。此项传闻不知确否?但为预防万一起见,兹将像片四张附上,敬请代办将来入港境之手续……”

当属陈寅恪研究的重要史料。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陈君葆与香港本土文化人联系尤为紧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广东文化界亦将其视为代表人物,故不仅征求他对于政策的意见(见叶恭绰信札),接洽收购文物,亦经常需要他的帮助(见胡希明、冼玉清等人信札)。其中最著者,当数岭南篆刻书画家邓尔雅宝藏的唐琴“绿绮台”,邓氏身后,先后有叶恭绰、商承祚托陈君葆向邓家后人打听,希望捐献公家。凡此种种,都可以看出陈君葆在为文化界的地位。

展览现场。

陈君葆,(1898—1982),室名水云楼。广东省香山县人(今中山市三乡平岚村),随父移居香港,肄业于皇仁书院。1921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政治经济系毕业。是香港知名学者,教育家,文学家,政治活动家。曾参加宋庆龄女士组织的保卫中国同盟。并因保护中国善本古籍及珍贵历史档案,获英国皇室颁发O.B.E.勋衔。1949年后,参加郑振铎指挥下的秘密收购小组,抢救散失在香港的文物文献,贡献卓著。历任马来西亚半岛华侨教育督学,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讲师,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馆长。是香港中英文化协会、港大文学会、新文字学会的创建倡导者之一。

通过细细品读这次展览中陈君葆与文化名人之间的通信,有家长里短,也有要事委托。从中可以读出他们之间的友谊之深厚,关系之密切。

采写:新快报记者梁志钦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