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墉谈艺录》新书发布,呈现林墉最真实成熟的艺术人生心路

《林墉谈艺录》新书发布,呈现林墉最真实成熟的艺术人生心路
2024年04月29日 22:37 新快报

2024年4月28日10:30-12:00,岭南美术出版社重点新书《林墉谈艺录》发布会在广州购书中心举办,艺术界、高校界、文学界学者、艺术家齐聚一堂,分享大家心目中的林墉及其艺术思想。

作者管琼经由长达12年的访谈,借《林墉谈艺录》,让人看见林墉真实、松弛又“咬牙切齿”“不服输”的一面。作者在深入研究林墉艺术的基础上,长期实地即时进行日常式谈话,形成翔实访谈实录。书中以林墉为第一人称娓娓道来,隐去作者的采访身份,生动展示林墉对艺术、对生活的总结。书中谈及艺术、教育、师友、病痛、哲学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对研究林墉艺术成就及其特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活动现场

《林墉谈艺录》,林墉口述,管琼编著,岭南美术出版社2024年4月第1版

知名油画家潘嘉俊是林墉当年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时的工作拍档,时任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他分享了林墉老师的艺术成就,林墉老师是最早用中国画来画历史的画家。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原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潘嘉俊致辞

1958年,林墉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在这里,他遇到了谢志高、关则驹、钱海源,从同班同学成为一生挚友;在这里,他还遇到了苏华,从同班同学成为一生挚爱。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钱海源和大家分享了属于他们的激情燃烧的青葱岁月以及属于林墉的光荣。那个时期广东省美术家创作的作品到现在都立得住,有人性美,有情怀,坚守艺术的本体,林墉就是榜样。

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钱海源致辞

知名花鸟画家、美术教育家,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方楚雄分享了和林墉交往的趣事,林墉大病愈后画了一批很大的画,天马行空,让人感慨原来画还可以这么画,如入无人之境。方楚雄现场读了林墉写的一段对林淑然的评论,感叹林墉的画画得好,文章也写得好,简洁睿智、幽默风趣。

知名花鸟画家、美术教育家,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方楚雄致辞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知名散文家黄国钦分享了林墉在国外说潮州话的趣事,林墉老师有很深的潮州情。林墉左手画画,右手写散文,很多是潮州题材。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知名散文家黄国钦致辞

知名音乐人、词曲作家陈小奇现场解读了林墉艺术作品中的音乐之美。陈小奇感动于林墉和作者管琼的毅力,读本书就像喝了一壶老酒、好茶,特别有触动,文字别致、生动,充满睿智和平常心。书中特别强调了林墉的“力”和“美”,林墉的画特别高雅,作品美到骨子里。力是厚积薄发的力,霸悍,充满内心的冲击力,有摇滚精神。

知名音乐人、词曲作家陈小奇致辞

1978年,林墉调入广东画院,受恩于黄新波老院长和一批前辈艺术家,曾三次访问巴基斯坦,艺术灵感如泉涌般迸发,留下了令人难忘的精美作品。林墉说,这段创作经历让他感到真诚的可贵。林墉热心,也传承恩泽,广东画院副院长郑阿湃讲述了林墉对自己的帮助,以及20世纪80年代在美院和林墉聊西方电影的往事。

广东画院副院长郑阿湃致辞

本书作者管琼,在深入研究林墉艺术的基础上,从2012年到2023年,在长达12年的时间中,通过实地即时性的日常谈话,形成林墉最成熟、最真实的艺术人生记录。管琼分享了这本书创作背后的故事,指出林墉有思想、有境界,是艺术大师,这大师的名号不是她轻飘飘说出来的,《林墉谈艺录》足以证明。她相信历史会记下这一笔。

《林墉谈艺录》作者、广东书法与文艺研究院研究员、一级作家管琼分享本书创作背后的故事

知名中国画人物画画家林墉,广东省委组织部原副部长罗东凯,广东省出版集团副总经理、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肖延兵和作者管琼为该书揭幕

5月1日是林墉的生日,现场嘉宾提前为林墉老师庆祝生日。

和林墉老师一起过生日

岭南美术出版社社长刘子如代表出版社感谢林墉、作者,以及各界对出版社的支持,岭南美术出版社确立美育立社宗旨,植根岭南、服务湾区、面向世界,为广东文化大省和文化强省贡献力量。

岭南美术出版社社长刘子如致答谢词

林墉,祖籍广东潮州。知名中国画人物画家。196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副院长、广州美术学院院外教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主席团成员等。荣获广东省首届“鲁迅文艺奖”、第三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以及被巴基斯坦总统授予“卓越勋章”。

1.

《林墉谈艺录》题材独特

林墉已出版的个人著作中,一类是美术作品,包括人物、山水速写等,量大而精美,成为美术家及美术爱好者的案头好书;一类是文学作品,散文、小说、随笔,文字灵动,思想奇妙,为读者带来丰富的阅读体验。《林墉谈艺录》是第三类书,在其所出版著作中,有着特别的意义,它凝聚着林墉经历病痛后,反思自我、重问艺术、再看经典的心路历程。书中可以看到林墉将天地万物化为一体,直追天人合一的大美境界,重塑艺术灵魂的不死精神。

本书尽可能地贴近林墉,更近地看见、听见,不管是鞭辟入里充满哲理禅意的林氏语言,或是几近呢喃的独白,作者都想要竭力留取一段真实的记录,一幅珍贵的画面,将它们留给后人,交与时间。当读者手捧此书时,或许会“哦”地一声感叹,原来林墉是这样想的,是这样画的,是这样一位有着天马行空、有着八百岁灵魂的艺术家。

2.

《林墉谈艺录》是林墉经历病痛后对文学、艺术最成熟的全新思考

“命当然要紧,但是不能画画的林墉,活着是没有意义的。”

“生活就这样,首先你要站在一个略高的位置上,看痛苦、得意都不过如此了。”

林墉是一位特别的艺术家,在绘画和文学写作两个领域,他都以超常的毅力和非凡的天赋,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成就。1999年,是林墉一生中的重要转折,前后两次手术,使其身体发生了很大变化,健康问题一度严重困扰着林墉的创作。在养病的几年中,他不断地思考,几乎是重新定义了自己对生命及艺术的理解。近年来,林墉在绘画中开始追求“力”,他说没有“力”的支撑,“美”容易坍塌,而“力”会带来“美”的持久与震撼。“美”与“力”二合一则大美现。即便深受疾病困扰,林墉作品的画面仍旧呈现出“狠”劲,力拔山兮气盖世。

林墉在访谈中还强调“人老了就是要狠”,言下之意,越老越是气不可泄,更要挺住站稳。林墉的画有一种力量,从头到尾有一股狠劲儿,随着时间的迁移越来越狠,正如书中所言“每一次画画都是咬牙切齿”。

3.

《林墉谈艺录》是对林墉思想最通俗易懂的解读

长达12年的访谈,借管琼之笔,我们得以看见林墉真实、松弛又“咬牙切齿”“不服输”的一面。作者在深入研究林墉艺术的基础上长期实地即时进行日常式谈话,形成翔实的访谈实录。书中以林墉为第一人称娓娓道来,隐去作者的采访身份,生动展示林墉对艺术、对生活的总结,注重现场感,让人置身访谈现场。书中谈及艺术、教育、师友、病痛、哲学,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研究林墉艺术成就及其特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4.

《林墉谈艺录》延续展示林墉的“他山之石”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前辈、老师、身边友人的帮助与支持,对于林墉来说,这个话题是谈不完、说不够的。书中谈及对自己有重大影响的人,林墉如是说道:

“黄永玉在我的艺术上,留下了一个很深的印痕。”

“1972 年,北京搞全国美术展览会,汤小铭、陈衍宁、伍启中和我合作的《国际歌》,一大八小共九张画,也送到了北京……结果我们四个人名气很大,被称为‘广东四大金刚’。”

“程十发是难得的非常有风格的画家,我是看连环图认识了他……他对我说的话,一辈子用到现在,不要自己限制自己,在画画过程中,突然会碰到一个始料不及的意外之笔,一定要敏锐地抓住,在偶然里、在意外里去摄取。这话对我影响很大。”

5.

《林墉谈艺录》直观呈现林墉的“交友观”

林墉心里的勇气很大一部分来自朋友、同学的鼓励和支持。林墉说:“我这辈子身边从来都有一群人,大家互相鼓励,互相支持,这个是很重要的。这中间有我的同学、朋友,还有前辈、老师等,有的年龄相差很大,但他们一直关注我的画,关心我,这些人不一定天天跟我聊天,天天表扬我,讲几句好话,但我知道他们在我身边。所以,我心里总感觉有一股力量,支持我继续往前迈。”

无论是林墉任由东南西北风、自是如如不动的松弛感,还是时时不忘再画一张、再突破一张的“咬牙切齿”“不服输”,都在《林墉谈艺录》中有着充分的体现。林墉得意又自勉,不管在生活还是艺术上,永远都在战胜自己的路上,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正如作者所言“八十岁的身体,八百岁的灵魂”。

采写:新快报记者 潘玮倩 通讯员 王鑫悦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