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洲要塞史迹展开幕 | 炮台今静默,自强永不息

长洲要塞史迹展开幕 | 炮台今静默,自强永不息
2024年04月30日 14:14 新快报

长洲岛,一处承载厚重历史与文化的“红色”之地。在历史的进程中,它是悠闲古村,是繁盛古港,是洋务运动中的船笛声声,更是中法战争后的炮台高垒,和黄埔军校里的振臂高呼。

2024年4月30日上午,“长洲要塞史迹展”在南汉二陵博物馆开幕。该展览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文物局)指导,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黄埔区文物局)、番禺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主办。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英国“CS”铁炮

展览以珍贵照片108张、文物32件(套),讲述了长洲岛的“前世今生”,并由此折射出中国近代历史的风云变幻,以及众多仁人义士的热血热忱。值黄埔军校建立100周年之际,展览的主题选定和档期安排,亦是对国家与民族历史记忆的呼应。

长洲岛,承载重要历史记忆

长洲岛,位于广州市黄埔区西南部,东临大吉沙,南与番禺区化龙镇、新造镇一衣带水,西与广州大学城一桥之隔,北通海珠区琶洲街道的新洲,岛内文物古迹遍地,文化底蕴深厚。

本次展览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江上洲地、黄埔居落”,讲述长洲岛的悠长历史,自宋朝起,便有居民于此生息,炊烟袅袅;清朝中后期成为市舶通商之埠,帆影重重。

展览现场

“粤海关租地界”碑首次与公众见面。此碑发现于长洲岛扯旗山。

近代风云变幻,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长洲岛发展成为广东近代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第二部分“近代巨变、维新图强”,讲述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奋起“自强”“求富”,长洲,成为洋务运动的重要基地。长洲岛上的柯拜船坞,是中国近代第一座石船坞,标志着中国近代船舶工业的发端。

第三部分“第二门户 长洲要塞”是展览重点,为抵御法军入侵广州,清廷在虎门口以及珠江两岸布防炮台,光绪十年(1884年)后建成的长洲、鱼珠、牛山、沙路等西式炮台群,成为拱卫广州的江防重点军事设施。展览呈现了各个炮台群的珍贵历史照片和出土文物,以静默的历史见证,让人感受救亡图存的不息抗争。

“挖掘价值、有效利用”

第四部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呈现了广州文物部门全面提升现存炮台史迹保护传承和利用的相关成果。

首次提出广州“三重门户”概念

记者看到,以展出的《广州府志》“虎门图”为底本,该展览首次提出了广州“三重门户”的说法,第一重门户基于虎门炮台群,第二重门户就是长洲炮台群,而第三重门户则位于今天的猎德和南石头(大黄滘)。“长洲要塞”,正是其中的重要门户。

展厅里的广州“三重门户”示意图

聚焦“长洲要塞”,要从1883年“中法战争”说起,那一年,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为抵御法军入侵广州,清廷在虎门口以及珠江两岸布防炮台,为的是“震慑”。

1884年后建成的长洲、鱼珠、牛山、沙路等西式炮台群,由此组成第二重门户,成为拱卫广州的江防重点军事设施——这也就是本次展览的重心“长洲要塞”。

国图珍藏“海防图”首次亮相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图书馆珍藏的三张相关“海防图”,首次在展览中亮相,“以直观、高清的样式,展示了‘三重门户’的细节”,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李克义向记者介绍。

这三张图依次是《虎门海防图》《长洲海防图》和《广州省城海防图》,绘制和记载了虎门、长洲和广州省城炮台及水雷阵等相关防务设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在图中,虎门南北、东西岸,长洲南岸北岸炮台等的分布清晰可见,江水之下的鱼雷也被细细描出,它们就像丝丝合扣坚不可摧的层层防线,力图震慑和抵御一切外敌。

克虏伯大炮模型“可以发弹”

炮声仿佛尤在耳边。而最吸引视线的,莫过于在互动区展示的一尊1:5的克虏伯大炮模型,活件度为100%,“也就是说,它真的可以发射炮弹”,其制作者、广西工艺美术大师黄冬鹏现场向记者介绍。

黄冬鹏在展厅互动区现场介绍克虏伯大炮模型

“克虏伯大炮在近代世界上几乎人尽皆知,它由德国的克虏伯兵工厂生产,这个钢铁大炮引进中国后被叫做克虏伯,寓它勇克侵略者之意,足见当时是对它寄予厚望的。”记者在展板上看到。

展览展出了军事专家提供的各种火炮模型,以及绘制于清朝末期的克虏伯和阿姆斯特朗炮图,让人得以管窥十九世纪末长洲要塞火炮的面貌。

大沽口炮台的中国古炮(模型)和北塘炮台的中国古炮(模型)
蟹山炮台的克虏伯炮(模型)

“克虏伯大炮有很多品类,比如我们面前的这尊模型,就是以1890年生产的要塞式120毫米口径加农炮为原型而作,也是广西人民公园内望仙坡‘镇宁炮台’的同类型。300多个零件全部复原,炮弹可以真正发出。”黄冬鹏在现场演示了大炮在180度轨道上的推行。

展览方表示,互动区的1:5克虏伯大炮模型,将会在特定时间给观众提供“上手”体验。

仿佛身临其境,心中豪情顿生。

只言片语尽显护国热忱

展板上,有时候短短两句,已凸显九州风雷和护国热忱。

策展人郑力华特别向记者提到,整个展览,也是以物见人,尝试通过文字和物品,在细节中展现永恒的民族精神力量。例如,在“鸦片战争 英勇抗英”部分,展出了一则记录林则徐行程的文字:

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初五(1841年2月25日),时已被解两广总督职的林则徐,前往乌涌炮台。《林则徐集·日记》有记述:(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初五日……丑刻解缆,辰刻抵乌涌,登岸观军垒。”

“我们要注意看这里的时间。当时的林则徐已经被解职了,但就在25日的凌晨1-3点(丑刻),他已经启程(解缆),在清晨7-9点(辰刻)就赶到了乌涌炮台,观察军情。星夜前往,可见其心中对战事的牵系焦灼。26日,英军向虎门发起总攻,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27日,英军继续向虎门口内的乌涌炮台进攻,湖南总兵祥福和部分官兵英勇牺牲。”

广州规划建设海防遗址公园

历经百余年沧桑,经过血与火的洗礼,长洲要塞见证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艰辛历程。作为广州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洲要塞史迹承载着广州城市历史记忆,更是国家与民族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了解到,长洲要塞,是广东省丰富的海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十四五规划中有建设广东省粤港澳海防遗址公园的规划构想,这个展览主要是对于广州黄埔区、番禺区域内海防遗产整理研究的初步成果,是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我省“1310”部署的积极响应。广州市也在规划建设海防遗址公园,今年恰逢黄埔军校建立100周年,这个展览的主题选定和档期安排,也是为了配合这些具有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而确定。

据悉,主办方还计划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即6月上中旬,分别在番禺区沙路炮台和黄埔区长洲岛举办相应图片展。

“历史可以过去,但记忆必须永存”。

采写:新快报记者 潘玮倩 通讯员 穗文考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