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联多年亲人含悲立牌位,惊闻“亡夫”在世妻子哽咽追问——“他真是我‘死’去二十多年的丈夫吗?”

失联多年亲人含悲立牌位,惊闻“亡夫”在世妻子哽咽追问——“他真是我‘死’去二十多年的丈夫吗?”
2024年05月17日 07:54 新快报

二十四年前只身南下打工的丈夫,如泥牛入海再无音信。千里之外,苦寻无果的亲人认为其已离世,遂含悲立下牌位,年年祭拜。

“会不会是重名?有多大年龄?能不能看到照片?”不久前,辽宁的云姨接到街道社区居委来电,惊闻她的丈夫林叔被广州市救助管理站(下简称市救助站)救助,想要回家。声讯入耳,犹如惊雷,云姨内心翻江倒海——丈夫明明已“不在”了,居委所说的人,真是林叔吗?她迫不及待拿到市救助站的联系方式,拨通寻亲办公室电话就是一通“连环问”。

精准寻亲,千真万确。新快报记者了解到,为帮助言语不清的受助人林叔找到家人,市救助站克服重重困难核准信息,使他结束漂泊重回家庭怀抱。

■广州市救助站工作人员顺利将林叔护送回乡。    受访者供图

异乡求助,“我要回家”

“林叔是被热心群众送到市救助站的,他行动不便,入站前生活陷入困境。”工作人员回忆说,在办结入站手续后,站内医生马上为林叔做了体检,发现他伸舌偏右侧,而左侧肢体也明显乏力,不能自主活动。医生初步判断,林叔曾有过中风病史,这些症状属于中风后遗症,好在求助人生命体征平稳,此外并无明显病症。

工作人员完成登记后马上安排林叔进站暂住,护工随即投入工作,细心照料他的生活。

林叔入站时身上没有任何证件,所幸还记得曾经的居住地址。得到信息,市救助站统筹安排老魏工作室和驻站社工成立寻亲小组,开展寻亲工作。根据林叔提供的户籍信息,小组人员联系到了当地社区居委,结果得到的反馈却是“查无此人”。

哪里出了问题?寻亲小组成员坐在林叔的床边,与他亲切交谈,希望找到更多线索。

耐心救助,“组词”寻亲

“东、东规(北),辽定(宁)……”林叔脸涨得通红,一脸急切,但磕磕巴巴道出的字句,模糊不定。工作人员紧握着他的手平复其心情,不厌其烦地请林叔“慢慢讲”。“他有中风后遗症,说话口齿不清,但我们仔细分辨,还是能听到林叔不停地说“回家、回家”。问到林叔的家庭住址和亲人信息时,他更加激动,声音不断提高,辨识难度也在升高。

“我们随林叔说出的字音去猜字,然后组词,一一写在纸上请他确认。”工作人员说,正是通过辨音和“组词”的方式,终于获得林叔家人的姓名。寻亲小组再次与社区居委工作人员联系,根据林叔本人提供的相关信息及综合公安系统查询,弯弯绕绕了解到云姨的相关信息,并委托居委工作人员联系她。

于是,便有了云姨将信将疑来电追问的一幕。

“失而复得”,游子归乡

户籍所在社区“查无此人”的林叔,身后究竟有怎样的故事?随着云姨的诉说,事情的原委也渐渐明朗。

原来,早在2000年,林叔带着家人的期待和祝福,只身南下广州务工。然而,离家后的他不知因何如断线风筝,24年杳无音信。数千里之外,云姨四处探问无果,几年后只能选择报失踪案找警察帮忙。可是,虽经各种努力,林叔仍无迹可寻,“以为他不在人世了,户籍也被注销了。”云姨说,家人还为林叔立了牌位,年年祭拜。

经过与云姨和其他亲属反复沟通,最终确定了林叔身份。“这是‘死而复生’啊!我没有言语来形容激动的心情。”已经宣告“死亡”近二十年的林叔“失而复得”。云姨喜极而泣,“我身体不好,能否请求你们送他回来?”

市救助站随即启动护送返乡工作。因为林叔行动不便身形又比较魁梧,几千里的护送旅途并不轻松。记者了解到,工作人员一路悉心照料,目前已将林叔安全护送至辽宁沈阳并与当地救助站完成交接,林叔也结束了漂泊,顺利恢复户籍并重温亲情。

救助站工作人员给她整理了一份招聘清单

一名25岁女子因找不到工作流落街头,但未放弃勤劳工作追求梦想的决心

“没找到下一份工作,身无分文了……”静谧夜色里,25岁的年轻女子小梅因务工不着流浪街头,被白云区流动服务队发现并护送到广州市救助站求助。“我不想麻烦大家,但是老板拖欠我工资,我没有钱,也没有住的地方……还想找工作,住几天养足精神,我就重新出发。”与工作人员的交流中,小梅反复强调自己不会被眼前困难打倒,也不会放弃勤劳工作追求梦想的决心。

对接资源解决求职之困

入站后首次交流,工作人员对小梅的处境有了初步了解。他们立即将女孩引入温暖的救助房间,找来干净的衣物放在床头。等她换洗完毕,案头已备好热腾腾的饭菜和汤水。“慢慢吃,不够再添。”工作人员坐在小梅身边,面露微笑。

在进一步交谈中,工作人员发现眼前的女孩羞涩而有礼貌,她期望依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

能否对接人力资源市场,解决小梅的燃眉之急?市救助站马上联合驻站社工,为女孩提供就业咨询,引导她正确认识自身优势、重新定位自身价值,“我们收集了一些招聘信息,你可以参加黄埔区的现场招聘会‘试试水’。”细心的工作人员整理了一份招聘清单,将场地地址、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附着在后,交到小梅手中,希望她能通过面试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开始新的职业生涯。

深受鼓舞重返职场求职

深受鼓舞的小梅跃跃欲试,出站前往招聘会寻找就业机会。“特别感谢广州市救助站全体工作人员的帮助和关心,感谢各位姐姐、阿姨的关心,让我有了回家的感觉。”小梅说,在救助站,她不仅穿得干干净净,还被大家时时关心,更想不到还有人像师长一样教会自己如何进入就业市场,找到最合适的工作。

临行前,小梅手写感谢信,一笔一画、清秀齐整,诉说着对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贴心照顾的由衷感谢,也温暖了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心。

记者了解到,帮助就业是从根本上解决临时遇困人员生活无着问题的有效途径,事关群众冷暖、事关保障底线、事关民生大事。近年,市救助管理站积极主动、不断创新,将就业帮扶作为提高救助质量、延长救助服务链条、解决受助人员根本生存问题的具体突破口之一,探索解决临时遇困人员就业新方法新路径,为他们就业打通“关口”、畅通路径。

统筹: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采写: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李斯璐 通讯员 雷兵先 董世超 蔡英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