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禅城区驻肇庆四会市江谷镇工作队:“农文旅融合”书写乡村振兴精彩答卷

佛山市禅城区驻肇庆四会市江谷镇工作队:“农文旅融合”书写乡村振兴精彩答卷
2024年06月26日 01:01 新快报

新快报讯 集体年收入从不足5万元到30万余元,大垌村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作为龙江河源头所在,江谷镇激活水资源“潜力板”,走上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高质量发展道路……“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水吃水念水经。”佛山市禅城区驻肇庆四会市江谷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进驻以来,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聚力推动“农文旅融合”,以实干破题、用实绩交卷,书写“产业旺、乡村美、农民富”的精彩答卷。

如今的绿樱庄园成为集多业态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产业“强造血”村集体年均收入达10万元以上

“去年茶苗、茶叶挣了不少,我们还引入两个老板,承包60亩撂荒地种蔬菜。”在江谷镇大垌村,村党支部书记李世基将新鲜茶叶倒进一口大锅,一双手伸到加热至300多℃的锅里,在熟练地翻炒、挤压中完成手工“杀青”。附近,一台新的半自动榨油机,通过加工山茶油和花生油,进一步增加村民和集体的收入。

大垌村发展山茶油加工项目,增加村民和村集体收入。

“大垌村最大的痛点是村集体经济薄弱。”工作队“90后”队员,驻大垌村第一书记王义敏告诉新快报记者,大垌村位于江谷水库腹地,交通不便,人多地少,群众收入来源主要靠外出务工,人口外流比较严重,发展“造血产业”成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迫切需要。

大垌村是江谷乡村的典型缩影。工作队队长万旭东表示,通过深入走访全镇各村,工作队发现“三多三少”:户籍人口多,常住人口少,户籍人口有4.3万,常住人口才1.1万多;山地多、农地少,适宜耕作的良田不多;农业产业“星星多,月亮少”,规模农业很少,以个体种养殖户为主。

“没有产业振兴就没有乡村振兴。”万旭东说,工作队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如推动千亩山茶油示范基地项目落户冼田村,采取社员土地入股、村集体投资控股、乡贤参股的多元合作模式,打造集生态种植、加工贸易、特色文旅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这是江谷镇第一个农民以土地入股发展产业的项目。”

“提升村集体的造血能力,是我们发展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万旭东认为,发展乡村产业,要让集体和群众成为直接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同时选择产业项目坚持一个原则,“不求最大利润,只求最稳定收益”。更重要的是,坚持让村集体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真正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2023年,村集体平均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其中大垌村集体收入由原来不足5万元增加到30万余元。“事实证明,我们的坚持是对的,村干部更加积极,产业更有生命力,乡村发展更可持续。”万旭东说。

大垌村党支部书记李世基(中)手工制茶。

激活“潜力板” 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镇

位于江谷镇的江谷水库是四会市最大的水库,集水面积136.5平方公里,总库容6860万立方米,龙江河就发源于此。立足镇域自然资源丰富、水资源优势,工作队把“农文旅融合”作为产业强镇、兴村、富民的主攻方向,培育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助力江谷镇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镇。

利用乡村振兴帮扶资金,工作队与江谷镇、村形成合力,对龙江河(新屋至镇圩段)沿河道路进行提升,经过边坡治理、河道清淤,同时完善人工沙滩、竹林露营区、生态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原本杂乱无章的一河两岸变成火爆出圈的亲水营地,受到周边各地游客热捧,成了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黄金河岸”。

“今年‘五一’假期,一天就接待游客数千人。”走进龙江河亲水营地附近的绿樱庄园,工作人员小梅告诉新快报记者,庄园于去年转型,从单一的三角梅种植基地升级改造为集百亩三角梅花海、水果采摘点、露营餐厅、民宿等多业态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收益也比原来更可观”,接下来,庄园计划扩大民宿规模。

如今的绿樱庄园成为集多业态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推动亲水营地积极融入江谷镇乡村振兴示范带精品段建设,招引社会资本打造江林茶、金线莲种植、江林山茶油三个示范园,培育壮大绿樱三角梅种植、同创澳洲淡水龙虾养殖两个基地……“‘一带三园两基地’发展格局初步成型。”随着万旭东目光所至,一幅以龙江河亲水营地为中心,将周边观光休闲项目串珠成链,具备集群效应、多元业态的全域旅游发展全景图徐徐展开。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工作队将“发展江谷旅游业、推动江谷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镇”作为奋斗目标,经过三年的努力,以辛勤的汗水、踏实的脚印,把蓝图变成实景,让梦想成为现实,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推动“农业更旺、乡村更美、农民更富”,为三年帮扶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育才“搭平台” 创建四会首个乡村振兴学校

投入41万余元资金,支持江谷镇青云小学新建塑胶跑道,添置112张学生午休床,促成佛山市第二十五小学与青云小学结对帮扶;引导佛山复星禅诚医院与江谷镇中心卫生院通过开展远程医疗会诊、名医义诊、人才培育、人才交流等形式,提升镇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进驻江谷镇以来,工作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了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绘就了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工作队走访前锋村武工队战斗旧址。

值得一提的是,工作队与江谷镇党委、政府围绕人才振兴,利用原有的影剧院,设置多功能培训厅、江谷镇史馆、江谷人才驿站、江谷乡村振兴宣传长廊等综合培训功能区,创建四会市首个“肇庆市镇街党校片区中心校暨乡村振兴实训中心”(以下简称“乡村振兴学校”),打造乡村各类人才一站式的孵化、教育、培训、交流平台。今年,“江谷镇两校融合搭建乡村振兴人才培育新平台”入选肇庆市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优秀案例。

“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万旭东说,通过打造功能齐全的乡村振兴学校,积极整合多方资源,先后推动石湾、江谷两地党校签约合作共建,与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结成科技帮扶共建关系,引入华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为提升产业科技水平、培养乡土人才队伍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推动产教融合上,乡村振兴学校发挥了重要作用。立足江谷镇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工作队以学校为中心,打造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实训教学点,包括大垌茶叶种植示范园研学基地、同创水产养殖教学点、绿樱三角梅种植教学点等,提高农业技术含量和农户收入水平,增强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