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科学论坛热议海洋垃圾和海洋微塑料污染

岭南科学论坛热议海洋垃圾和海洋微塑料污染
2024年06月29日 13:38 新快报

新快报讯 6月28日,2024年《岭南科学论坛》系列活动——2024年粤港澳海洋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论坛在深圳举行。论坛指出,环境中微纳塑料广泛存在对各级生物体造成潜在生态风险,目前已经发现有1277种海洋生物存在摄食(微纳)塑料行为。

论坛现场

1277种海洋生物存在摄食微纳塑料行为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聚焦高端绿色,加速蓝色崛起。论坛分1个主论坛和4个分论坛,分别就“海洋垃圾和海洋微塑料溯源和治理”“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环境一体化管理机制体制建设”“海洋监测与海洋应急”等专题,邀请内地及港澳知名专家学者就推进粤港澳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绿色发展等领域作主旨报告、学术交流。

内容分享

记者发现,海洋垃圾和海洋微塑料污染成为本次论坛关注的热点。据了解,自从2004年,英国R.C. Thompson在Science首次提到微塑料概念(直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2015年,MP被列入环境与生态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二大科学问题,成为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和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也是国际履约谈判主要议题之一。自此,全球科学家们对此问题的研究热度不减。目前,对微塑料污染问题的关注,已经从科学研究向污染管控和全球治理延伸,从单纯的污染问题演变为环境、经济、政治交织问题。

在题为《环境微塑料生态风险评估的研究挑战》的主旨演讲中,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徐向荣提到,环境中微纳塑料广泛存在对各级生物体造成潜在生态风险。伴随食物网的物质和能量传递过程,微塑料传递至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目前已经发现有1277种海洋生物存在摄食微纳塑料行为。微塑料等有毒物质会通过“吸收-分布累积-代谢-排泄”过程对生物造成损伤甚至死亡。如何运用数学模型描述微纳塑料的多维环境特征;利用毒代-毒效动力学方法确定“剂量-效应”关系;结合暴露途径和毒效关系开展微纳塑料的生态风险评估等科学新方法,是未来科学研究的新挑战。

塑料可在海水表面漂浮约2.4年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曾永平在《微塑料从陆地到深海的迁移与归趋》主旨报告中提到,据“陆地塑料垃圾向海洋传输预测模型”显示,人口密度和径流量为主要预测因子估算的微塑料河流入海通量约为6600吨/年。用海洋水体表面漂浮的塑料总量,计算出塑料从河流进入海洋后可在海水表面漂浮约2.4年。河流输入是微塑料进入海洋的重要途径,而北冰洋沉积物是全球微塑料预算中缺失的海洋微塑料的重要汇集地之一。经估算,约21万吨微塑料沉积在北冰洋的沉积物中,而且以每年约3%的增长速度持续增长。

主旨报告

南方科技大学郑焰教授在题为《陆海过渡环境与生态科学》主旨报告中提到,在过去50年间,全球低氧海域的面积持续增长。而我国黄河、长江和珠江三大河流近四十年入海氮磷猛增,导致有害藻华暴发、赤潮频发、水体缺氧、生物多样性减少,经济损失制约陆海统筹可持续发展。郑教授同时提出对此研究的难点及其进展,难题一是陆海物质交换定量难,但实现了入海河流氮通量的高时间分辨率模拟的突破,在国际上首创了具有全球泛化能力的日尺度河流入海氮通量深度学习模型。难题二,微生物演化快、适应人类活动影响机制不明,但拓展了eDNA在真核生物多样性、病原体的应用,建立了适用于陆海过渡带生物多样性及病原体研究的生物信息学方法。

论坛由广东省科协、省生态环境厅指导,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主办。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通讯员 科记协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