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旁共享厨房烹煮“家的味道” 热饭暖汤治愈“医”路坎坷

医院旁共享厨房烹煮“家的味道” 热饭暖汤治愈“医”路坎坷
2024年07月02日 00:00 新快报

■住院的亲人需要摄入蛋白质,一名年轻女士用小吃店的灶头为家人做虾吃。

■横枝岗路市胸科医院和广医肿瘤医院之间有一段短短的路,路上有3家小吃店出租灶头,是患者家属眼中的“共享厨房”。

■这些锅碗瓢盆是小吃店提供的,锅里是顾客亲手为亲人烹煮的食物。

“今天煲什么汤?”“老伴想喝海带排骨汤,我们租一个大煲一起炖?”每天饭点前,广州胸科医院门前的越秀区横枝岗路上,排布在短短30米内的三家小餐厅便热闹起来。洗菜的哗哗声、切菜的当当声、热油的滋滋声和着“煮妇”们的闲聊声,医院附近的“共享厨房”日复一日奏响“进行曲”。

掌勺的不是店家,是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患者家属,陪护在医院的他们从各种渠道了解可煮住家饭的地点,认真比对价格,为亲人张罗一日三餐。

猪肉炖白菜、鲫鱼豆腐汤、清炒西葫芦……邱姨离开阳江老家,来到广州陪老伴住院已有一月余。每天她最安心的时刻,便是看着老伴细细啖下自己亲手烹煮的饭菜,“他呀!就喜欢吃我煮的饭,尤其生病以后,顿顿要‘点汤点菜’。”邱姨蹲在餐馆外的空地上清洗蔬菜,为了满足老伴的要求,她早晨六七点就去附近的菜市挑选食材。

广州医疗资源集中,承接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对于住院的病人而言,与医药同等重要的事情,就是“吃饭”。“很多疾病对饮食有要求,尤其是长幼患者,更需要特殊关照。”一位长期从事临床护理的医护人员告诉新快报记者,如何为特殊病患安排科学、营养的饭菜,亦是院方着力解决的问题。

新快报记者发现,在广州不少医院周边,围绕患者个性化餐食,已然衍生可满足家属“好做饭”、患者“吃好饭”需求的“共享厨房”,更有医院免费搭建“爱心厨房”提供给有需求的病患及陪护人,在氤氲中出锅的每道菜,不仅折射着亲情的温暖,也彰显一座城市的温情与力量。

【记者走访】

医院外,小餐馆出租“灶头”

“饭吃好了,病就好得快。”

众所周知,医院病房分布诸如电动病床、呼吸机、监护仪和输液泵等多种电器设备,这些设备需要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和治疗效果,因此需要确保其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此,通常情况下,医院会对可使用的电器进行一定的限制,以保证医疗硬件的安全和稳定。

“病房里不能用大功率的电器,为确保医疗环境的安全和稳定,我们对室内使用的相关设备都有功率限制。”一名医护人员告诉新快报记者,一旦离开家去异地住院,患者的陪护家属想像平日那样为亲人做一顿“家的味道”,变得不容易——煲饭烧水、煮粥炖汤,都很难在医院里实现。

但是,在广州越秀区横枝岗路内街的角落处,却升腾起一缕缕“住家”饭菜香。

炎炎夏日,新快报记者随患者家属一道走进挂有“来料加工”招牌的小铺。铺面不大,充其量20平方米,依左右主墙,整齐排列着16个开放式灶头。“过来店里做饭,自己带肉、菜就行,油盐酱醋,锅碗瓢盆,店里提供。炒一个菜收4元,煲汤时间长收费贵一些,一大煲要10元。”老板娘是横枝岗居民,站在门口向不断前来询价的人介绍其收费内容。

距离饭点还有2小时,已经有三四名烹饪者熟门熟路进店,“早点来,不用排队。”王女士向老板娘要了洗菜盆、菜刀和炒锅,便埋头处理手上自带到店的肉菜。

越近中午,前来做饭的客人越多,切菜声、炒菜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充斥在厨房的每个角落,与升腾的油烟混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气氛。

记者观察到,小小厨房里,前来煮饭的人都带着保温罐、保温饭盒或密封饭盒,炒好菜,煮好汤,就把饭菜一一打包好,结账离开。“比租房划算,每顿十几块钱加工费就搞定了。”王女士告诉记者,尽管做饭过程人人都没有交流任何“治病”的信息,但他们都知道,炒锅里烫煲里,是给亲人的一份关怀,“饭吃好了,病就好得快。”

记者与“煮妇”们闲聊得知,他们的亲人或住餐馆对面市胸科医院,或在百米外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医,不约而同找到“共享厨房”,全靠住院病友的推荐。口口相传,大家按需选择。

“拼”着煮,费用能减一半

“还能跟病友们聊聊天,排解一下精神压力。”

也有与记者一样,第一次探店的来客表示十分惊喜:“吃腻了医院的病号餐,就来这里借用厨房做饭,总之不愿点外卖。”一位上了年纪的阿姨看见有人在店里煲了一大锅猪骨汤,与另一位病友家属分包带走,她忙热情邀约记者:“你们来煮饭吗?干脆明天‘拼’着煲汤?这样能省一半加工费。”

中年男子罗先生端着一包绿豆、一袋排骨和几个土豆,很麻利地动作起来,他以为记者陪亲人初到医院住院,便分享起自家的情况:“爸爸在(广医)肿瘤医院住院,化疗后对着外卖没有一点胃口,老人家特别想吃‘住家饭’。”这名自称来自清远的男子告诉记者,他是去年年底来到广州,陪罹患恶性肿瘤的老父亲住院。

从异乡到广州住院的人,随身物品多是衣服行囊。在横枝岗路,这一带“包租公”围绕异地患者,也量身定制“租房”业务,医院附近路上,租房广告四处可见。

罗先生告诉新快报记者,初到广州时自己也租过“月租房”。“一个10平方米不到的简陋房间,有空调和电视,还有厨房、洗手间和冲凉房三合一,租金每月要1500元。”显然,罗先生对租房很不满意,“每天确实可以在房间里切菜炒菜,但室内空气不流通,非常污浊。”他叹口气说,其实放弃租房选用“共享厨房”,最根本的原因是“省钱”,“我们在这儿煮饭节省多了,还能跟病友们聊聊天,排解一下精神压力。”

“异地治病不容易啊!”罗先生的话引起大家共鸣,身边田女士加入对“共享厨房”的讨论,她说,自己的母亲年过花甲,身体状况不允许手术,医生安排她们每个月来住院做化疗和放疗,大约一周出院,休整20天左右再住院继续下一个疗程,“如果不在广州租房,我们也有足够时间回湖南老家安心休养。但没有落脚点,住院期间煮饭的问题就没法解决。”田女士表示,听到病友提及“共享厨房”,她马上跟妈妈商量干脆退掉出租房,“一个月下来,能省1000元左右。”田女士明白,治疗癌症是耗时耗金钱的过程,比起租“病号房”的长期开销,宁可将金钱和精力集中在治疗上。

“妈妈年纪大了,没跟来广州陪医,由我照顾爸爸。以前吃爸爸妈妈做的饭菜,现在换我给爸爸做菜吃。”灶台边,王女士端出自己的成品——炒青菜、一小锅肉粥、两份炒肉片。“医生叮嘱我们的饮食上注意低油低盐,自己做的菜更健康。”打包装好饭菜,她匆匆走向加工店斜对面的胸科医院。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