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国羽小将不幸去世,他的生命能否换来改变?

17岁国羽小将不幸去世,他的生命能否换来改变?
2024年07月03日 09:25 新快报
7月2日,中国队成员持张志杰球衣参加颁奖仪式。新华社发

7月1日,在印尼举行的2024亚洲青年羽毛球锦标赛混合团体小组赛中,中国羽毛球队的17岁小将张志杰突然倒地,送医后因抢救无效去世。这一突如其来的悲剧,再次将运动员的健康问题推向了公众视野的中心。在哀悼年轻生命的消逝的同时,我们不禁思考: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噩运,我们是否可以做得更好?

体育竞技的风险由来已久

体育运动与体育比赛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属,古代也有众多比赛项目,如赛车、跑步、搏击等。大部分古代体育项目是来自军事训练,因而带着相当残酷的色彩,缺乏当今的人文关怀。

古希腊奥运会的拳击比赛。参赛者没有像今天这样受诸多规则的限制,如没有局数限制,运动员不分体重级别,不戴拳套,而是将牛皮条用油浸软,缠绕在手指和手臂上,其他部分则都是赤裸的,允许用拳头和手掌打击对手身体的任何部位。因此,后世学者相信,古希腊拳击是一种非常残酷激烈的斗殴比赛,拳手取胜主要靠耐力和勇气。如果双方都不愿意弃权,比赛就一直继续下去,直到其中一方失去意识或举起手指表示认输为止。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双耳瓶上描绘了拳击的情形。

公元前496年,来自阿斯提帕莱亚的一名叫克莱奥梅德斯(Cleomedes of Astypalaea)的拳击手在拳击比赛中,用左胳膊夹住对方的脖子,右拳猛打,最终把对方打死。但是克莱奥梅德斯并没有获得冠军。取消他冠军资格并非因为他打死人,而是因为他夹住对方不放的时间太长了,属于技术犯规。克莱奥梅德斯气得发疯,他冲入一家学校,推倒柱子,倒塌的房屋压死了60名儿童。

到罗马时期,为了迎合寻求刺激的观众口味,拳手戴上牛皮手套,并镶嵌上金属扣,比赛时手中还握着硬物以增加攻击的杀伤力。在罗马竞技场中,举办奴隶与战士的竞技拳斗,会打到死亡或伤重倒地不起为止,可以说是一个残酷的公共处刑场。这样比赛宣扬的是毅力和强壮。据记载,一位欧律达玛斯的拳手牙齿被对手打掉了,但欧律达玛斯宁可把牙齿吞进肚子,也不想让对手看到他把它们吐出来。

中国的情形也类似。秦武王年轻好胜,随秦军东征到了周朝的宗庙里。看见有许多大鼎,他就和臣子孟说进行举鼎比赛。结果因为“龙文赤鼎”太重,秦武王力量不足,鼎掉下来砸断了腿骨,流血过多而死。虽然这事和孟说无关,但是秦国主政者认为,不能谏止国君也是死罪,孟说因此被诛杀九族。

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活动渐渐与军事项目的脱钩,也一步一步摆脱了血腥残忍。

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是现代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开创了哲学发展的新时代,以人的本体论取代了神的本体论,人是目的是宇宙的中心,是哲学研究的主题”。由康德倡导的“人本主义”思想对西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这样的影响也渗透到现代体育当中,人们开始关注并保障运动员的健康。

18世纪初,英国人詹姆斯 · 费格(James Figg)创立格斗学校,专门向学员教授剑击及拳击。那时詹姆斯 · 费格的拳术已经比古希腊的搏击文明很多,但仍然保留着脚踢、抓头发、攻击对方身体下部等存在一定危险的动作,不戴拳套、没有时间限制,直到对手失去比赛能力为止。在詹姆斯 · 费格去世后,他的学生杰克 · 布劳顿组织了拳击俱乐部,为了减少拳击伤亡事故,他发明了拳击手套,要求学员戴上拳套,保护面部。1743年8月16日,杰克 · 布劳顿制定了拳赛规则,被命名为《布劳顿规则》,为以后拳击运动奠定基石。

在杭州亚运会拳击项目女子66公斤级决赛中,中国选手杨柳战胜泰国选手占曾·素万那彭,获得冠军。新华社发

其他体育项目也大多是这样的发展路径。如发源于英国的现代足球和橄榄球,早年其实是一家,比赛起来也是拳脚交加激烈异常。

以拳击运动为样本,我们不难发现,为了确保比赛的公正性与安全性,各类体育竞技项目均纷纷制定并实施了详尽的规则体系。这些规则的诞生,标志着体育界对于维护赛场秩序、保障选手权益越来越重视。诚然,回溯历史,这些规则在初创阶段或许存在着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诸如界定模糊、执行不力等局限性。然而,正是随着时光的流转与社会的进步,这些规则不断修正与完善,以适应时代变化和发展。

很多时候,改变是被悲剧推动

竞技体育带来的荣誉、冠军头衔和丰厚的收入,成为人们不顾后果追逐它的诱饵。为了实现自我成长和进步,运动员通过不断的严苛训练和比赛,以逼近身体和心理的极限。而这样的高强度训练,实际上是不利于健康的,最终都会导致各种急性和慢性的身体损伤。更严重的是,不少运动员为了提高成绩开始投机取巧,借助“外力”。

历史记载揭示,从公元前3世纪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起,运动员就尝试饮用各种白兰地或葡萄酒混合饮料,或者食用蘑菇,以便获得额外的“力量”。由于当时不存在任何禁用规定,所以这类的方法还谈不上是作弊行为。到了近代,为在比赛中获胜而服用各种饮品和制剂的做法依然流行。

1904年的美国圣路易斯奥运会上,美国马拉松运动员托马斯·希克斯(Thomas Hicks)因在比赛途中服食了大剂量的混合着鸡蛋清的士的宁,导致率先冲过终点后倒地不起,后经医务人员紧急抢救才苏醒过来。在1908年的伦敦奥运会上,意大利马拉松运动员多兰多·彼得里(Dorando Pietri)跑到终点处虚脱倒地,也被认为是服用了士的宁。可以说在早期的现代奥运会上,运动员们服用的兴奋剂大部分都是士的宁和酒精的混合剂。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苯丙胺取代士的宁而成为运动员们的首选兴奋剂。而奥运会历史上著名的“苯丙胺悲剧”在1960年发生。1960年罗马奥运会中,丹麦运动员克努德·詹森(Knud Enemark Jensen)在自行车赛中暴死途中。起初外界以为是天气炎热所致,但后续的调查发现詹森的死因是由于他在比赛前服用了过量的苯丙胺和酒精混合剂。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詹森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例因服用兴奋剂而死亡的运动员。

詹森的死促使国际奥委会开始重视反兴奋剂斗争。1961年,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IOC Medical Commission)在希腊雅典成立,专门负责监督和管理反兴奋剂工作。自此,反兴奋剂与保护运动员健康成为体育运动最重要的课题。

1967年,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自行车运动员汤米·辛普森在环法赛第13天比赛途中死于法国境内的旺图山峰。人们在他的运动服口袋里发现了尚未服用完的苯丙胺。但悲剧并没有到此结束,因滥用提高成绩的药物而死亡的运动员名单还在不断扩大。迫于形势,国际奥委会在1968年的格勒诺布尔冬季奥运会和墨西哥城夏季奥运会上,第一次在所有比赛项目中正式实施了全面的兴奋剂检查。

对运动员的保护不仅仅在兴奋剂检测上,其他的保护措施也是随着需要而设立。

“魔术师”约翰逊被查出携带HIV病毒后,NBA为了保障其他球员安全而出台了新规定。新华社发

1991年,篮球巨星“魔术师”约翰逊被查出携带HIV病毒,而NBA为了保障其他球员安全而出台了新规定:如果场上发生流血事件,流血球员必须下场进行处理,止血之后才能返回球场。这一规定后来也被其他项目借鉴使用,成为当今体育比赛的通用规则。

2004年NBA在奥本山宫殿球馆发生恶劣打架事件,在这次事件中,多名球迷和球员卷入了冲突,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NBA总裁对参与斗殴的球员进行了严厉处罚。另一方面,法院还认定10名卷入骚乱的球员和球迷的行为已属刑事犯罪。此后在针对球员和观众的细致规定出台,此类冲突已经销声匿迹。

维维安·福在法国里昂举行的联合会杯足球赛半决赛中因心脏病突发而猝死在绿茵场上。新华网

在保护运动员健康方面,职业足球无疑是风向标。2003年联合会杯半决赛中,身体壮硕的喀麦隆球员维维安·福在因心脏病突发倒地,抢救无效去世。维维安·福的不幸离世不仅是一个悲剧,更是对足球运动的一次警钟。他的悲剧引起了人们对运动员健康问题的高度关注,促使各个层面的足球组织加强了对运动员的体检和健康管理。例如,国际足联在维维安·福事件之后,将联合会杯的比赛频率从两年一次改为四年一次,以减少比赛密度,从而降低运动员的心脏病风险。而曼城俱乐部在教练凯文·基冈的推动下,大力增强了对于心源性猝死的预防和加强即时治疗等措施。这一点得到英超认可。

《英超手册》第O.18条规定,“各俱乐部应确保:有效管理联赛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所有医疗问题;其急救设施和医疗设备得到适当的维护并处于完全工作状态。”

同时,主队俱乐部拥有更重要的医疗义务,包括(《英超手册》第O.19条项下)其“队医、观众席医生和医疗协调员应在整个联赛期间和联赛前后的合理时间内提供服务”“安排符合本规则要求的物理治疗师或治疗师出席”并在“联赛期间应坐在该俱乐部的教练席”、“安排至少两名完全合格并有适当保险的护理人员出席,他们应能协助处理场上的医疗事故”、“确保《强制性医疗设备表》中所列的所有设备和设施在体育场内均可使用”等等。

丹麦队员埃里克森被医护人员带离赛场。(图片来自欧锦赛官网)新华网发

后来这种安全措施不仅限于英超,逐渐扩大到重要的足球赛事,并的确起了作用:2021年举行的欧洲杯,在B组首轮丹麦迎战芬兰队的比赛中,丹麦队球员埃里克森毫无征兆地突然倒地。随后丹麦队队员围成人墙将埃里克森护在中间。在现场心肺复苏急救约15分钟后,埃里克森被护送离场。随后,埃里克森被第一时间送往医院治疗,最终死里逃生。

在2024年欧洲杯,埃里克森再度代表丹麦队出战,并取得进球。

国际羽联相关制度是否要改革了?

埃里克森事件后,足球场上、尤其是国际大赛的紧急救援已形成成熟预案并配备AED等设备,而国际羽联似乎并未受此类事件触动并做出相应改变。

中国17岁羽毛球选手张志杰在亚洲青年羽毛球锦标赛突然倒地后,赛事主办方的现场医疗急救处置成为讨论的焦点。

根据一段2分41秒的现场视频,张志杰在被对手比分追平后走动擦汗,随后准备接发球,可在第24秒时,他突然扑倒在地,伴随身体抽搐。倒地后,一位工作人员走入场内观察,但并未采取任何措施。随后,裁判示意该名工作人员离场。从张志杰倒地到急救人员入场,间隔了40秒左右。急救人员将张志杰的身体翻了过来,2分03秒,担架被送入场内,2分30秒,张志杰被抬离场地。

张志杰倒地后,并没有医护人员立即上前救治。视频截图

基于这段视频,多名大三甲医院的急诊科医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微博认证为“美国心脏协会急救培训导师”的“急诊夜鹰”发文直言,在场人员的反应和措施严重不足。“张志杰倒地之后,第一时间居然无人上前,甚至教练都被喊回来。急救人员进入之后,并不知要干什么,也没有携带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最后匆忙抬走,也失去了第一时间施救的宝贵机会。”“急诊夜鹰”认为,无论是羽毛球还是足球,运动员突发的无接触倒地抽搐,几乎个个都是心脏骤停,场边急救人员必须携带AED到场。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卢骁表达了相似观点。他在个人微博中表示:“急救的关键就是医疗人员或者旁人第一时间判断情况并且现场心肺复苏,拿到AED并且除颤,而不是把患者放到担架上就走,患者可以边复苏边送到医院急救,甚至进行ECMO,还是有不小的概率能够抢救回来。”卢骁认为,现场第一时间的急救对患者生存和脑复苏至关重要。

抢救心脏骤停患者,最重要的就是及时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和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术(CPR)等抢救措施。新华社发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腓特烈”则直接把矛头指向世界羽毛球联合会,认为其比赛中与医疗有关的规定已陈腐不堪。“腓特烈”撰文认为:与足球、篮球等普遍信奉“治疗优先”、“(医疗)科学至上”不同,世界羽毛球联合会认为,裁判——没错,就是羽毛球比赛裁判——才是赛场所有元素的主导者,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健康、安全和治疗等……因此,让没有或大概率欠缺医学知识的裁判“决定一切”的制度之恶,才大概率是此次导致张志杰意外去世的核心原因,而印尼方面在新闻发布会上声称要推动世界羽毛球联合会变革制度,恐怕也正有在此问题上推脱责任的想法。

所谓的制度和规定,它的最终指向都应该是对人的尊重、对权利的保障。外界在等待国际羽联的表态,他们能否有决心、有能力避免类似的悲剧再度发生?

整理:新快报记者 邱治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