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考古研学 广州积极走在前列

多学科考古研学 广州积极走在前列
2024年10月13日 00:00 新快报

■参加研学的人们,正在饶有兴致地参观位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内的科技保护实验室。

■听“寻迹羊城”展览解读

■《冶金考古研学》讲座

■动手制备冶金样品

■打磨抛光

■在显微镜下观察金相组织

从6月至今,依托“寻迹羊城——2023年广州考古新发现”展览,

四场“多学科考古研学活动”已顺利进行

“从前,我只能隔着玻璃看青铜器,万万没想到,今天,我可以亲手把金属碎片放进仪器中做检测!”这是国庆期间,参加“寻迹羊城2023×冶金考古研学”的一位女生的心声。10月1日的这场研学,在南汉二陵博物馆内进行,这也是依托“寻迹羊城——2023年广州考古新发现”展览(以下简称“寻迹羊城”)进行的第四场多学科研学。

通过动物考古、植物考古、陶瓷考古、生物考古、冶金考古等多学科视角交织,主办方以展厅和科研场所为场域,为市民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历史探索空间。在这个空间,人们能更加全面、立体地理解广州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新快报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文/图

走进考古,走进科学

从今年6月至今,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策划举办的“多学科考古研学活动”已经举办四场,分别是“植物考古研学”“人骨考古研学”“动物考古研学”和“冶金考古研学”。参与的各年龄层的群众,在考古专家和专业人员的带领下,参观“寻迹羊城”,聆听讲座,进入科研院所和标本库房、考古工地,经由手把手的传授,与文物遗迹进行“零距离接触”,不仅了解到考古是怎么挖的,而且明白了它为什么要这样挖,挖完之后要用何种科技手段来进行研究和整理。

“今年9月6日,《国家文物局关于推进考古研学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提到要依托我国丰富的考古资源开展考古研学工作,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公众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广州考古积极先行探索,不仅有过往许多成功案例的积累,还依托每年一度的‘寻迹羊城’展览和近年多处发掘经验,创新性地在今年举办了系列性的‘多学科考古研学活动’。广州的多学科考古研学是走在前列的。”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强禄介绍。

10月1日的冶金考古研学,是多学科探索之旅的第四篇章。活动围绕“寻迹羊城”陈列的石范、青铜器、铁器等考古材料,引导观众使用古代、现代以及炉渣样品,通过镶嵌、打磨、抛光等程序亲手制作金属样品,使用显微镜拍金相照片并观察分析,捕捉金属样品的微观世界,一窥金属内部的奥秘。

广州地区出土金属文物尤为难得,这是为何?在当天的研学现场,该院考古研究部主任曹耀文首先带大家参观展览。他介绍,去年广州出土的金属文物主要有青铜器和铁器两大类,均十分难得,因为广州的土壤多呈酸性,金属物件在时间长河里易被腐蚀(殆尽)。而在锈蚀的表面下,隐藏着古代生活、祭祀、信仰或墓葬习俗的秘密。因此,开展冶金考古研究十分必要。

那么,冶金考古又包括哪些步骤?随后,该院文物保护科技研究部主任吕良波给众人作了题为《冶金考古研学》的讲座。前述步骤有三:1.文献资料调研;2.对古代采矿、冶炼、铸造遗址进行田野调查和发掘;3.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采集和出土的矿石、炼渣、木炭、冶炼炉、坩埚、铸范、熔炉、炉渣和鼓风管等铸造遗物以及出土古代器物,进行取样开展检测分析,研究金属矿的采选和冶炼技术,考察金属制品的合金配制、制作工艺,探讨矿料来源和产地等问题。

亲身考古后,“自豪感油然而生”

能亲手体验“冶金考古”吗?在广州,你能!在接下来的环节,吕良波把研学公众带到了考古研究院的核心位置之一“文物保护科技研究部”。在规范的示范和指导后,部分小伙伴们体验了一把“考古学家的研究工作”。一位女生在“导师”的手把手提示下,取样一块南汉时期的炉渣,放在仪器中与电木粉一起进行压制镶嵌,然后打磨表面,抛光、浸蚀,最后尝试拿到显微镜下观察其金相。

“太难得、太特别了!我是一个很喜欢带娃参观博物馆的人,而能够进入科研核心地点、深度接触一线、体验真正的考古工作,对我们来说还是第一次。”带着儿子一起来参加研学活动的吴女士,在接受采访时则表示:“孩子在读中学,平时就一直有参加文博机构的活动。我留心看他今天,刚开始还在后面站着,后来就越来越往前面挤了,感觉他内心真正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我们现在一直说,要引导大家深入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觉得,书本+实物的结合式学习,能给孩子带来更直观的体验,更能体会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智慧和工艺。我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在经过这样深入的研学体验后,是能够发自内心地对中华文明油然而生出一种自豪感的。而且,具体到现实,这样的‘零距离’研学,将对他现在的写作水平及将来的职业规划带来有益推动。”

冶金考古研学主要环节

■统筹:李世云 ■采编:潘玮倩 梁志钦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