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窝?凰窝?皇窝?江苏地名咋那么多“错别字”?

黄窝?凰窝?皇窝?江苏地名咋那么多“错别字”?
2021年09月13日 16:38 扬子晚报

本文原发方志江苏,作者黄浪,经授权转载。

江苏地貌类型多样,众多城市历史悠久,由此产生的地名也丰富多彩。由于历史、社会原因,有些地名的字词出现了令人费解之处,其中一项便是“疑似错别字”。扬州的瓜洲可以写成“瓜州”吗?苏南的太湖其实是“大湖”?让我们一一分解。

· 扬州篇 ·

是“瓜洲”还是“瓜州”?

瓜洲在长江与古运河交汇处,有“江北重镇、千年古镇”之称。现今瓜洲是扬州市邗江区下辖的一个镇,与古时候的瓜洲位置有区别。虽然是镇,但它的名气可能比一些地级市还要大。但尴尬的是,瓜洲的名称一直有“瓜洲”“瓜州”两种写法,哪一种是正确的呢?

清代《运河图》中的“瓜洲”

我们先从最熟悉的诗词入手。关于瓜洲的最著名的古诗词有三首,一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内有“京口瓜洲一水间”;第二是陆游的《书愤》(其一),“楼船夜雪瓜洲渡”是其中名句;第三是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开头就是“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瓜洲”与“瓜州”都有。查考清代、民国的地图,发现“瓜洲”与“瓜州”并存,但“瓜洲”频率高于“瓜州”。至于地方志,则有《瓜洲志》《瓜洲志稿》《瓜洲续志》,均为“瓜洲”。

嘉庆年间的《淮扬水道图》中的“瓜州”

很多研究者认为,“瓜洲”是指扬州的瓜洲,“瓜州”是甘肃的瓜州县。是因为瓜州县的存在,导致“瓜洲”有时候错写成“瓜州”。但实际这种可能性并不大:第一,瓜州县的知名度明显不如扬州瓜洲。一般历史课本中,关于瓜州的最著名的事件可能是唐代张议潮起义,从吐蕃夺取沙、瓜二州归唐。相比瓜洲古渡,这样的事迹并不出名。第二,清代乾隆以后,瓜州县长期被称为“安西”,西北“瓜州”之名没有了,就不会对扬州瓜洲名称造成干扰。但即使如此,瓜洲仍然经常被写作“瓜州”。可见扬州瓜洲被写成“瓜州”未必是受了甘肃瓜州县名称的影响。

瓜洲地理形势

瓜洲之所以称为“瓜州”可能是因为其行政级别虽然低,但实力与价值比较大,在古地图中,它常常画得像个县城,被人们有意无意地视为“州”,甚至标注为“瓜州城”。而根据地理形态,瓜洲只是一个“洲”。现在该地名称已定位“瓜洲”,但历史上的“瓜州”不能简单地被视为错别字,这可能是人们一种美好祝愿。

· 苏州篇 ·

“太湖”是一个“大湖”

太湖是中国四大湖泊之一,江苏部分分属苏锡常,其中苏州所占区域最大。江苏两大湖泊即太湖与洪泽湖,它们的字面意思都是“大湖”。不仅如此,甚至我们还会在地图上发现太湖直接被标注为“大湖”,如1925年的《中华民国地图集》就把太湖称作“大湖”。

《中华民国地图集》中的“大湖”

按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说明,在古汉语里面,“泰”“太”“大”三字经常通用。如山东“泰山”又作“太山”,字面意思就是“大山”。李斯《谏逐客书》中就有“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之句。

在江苏省内还有类似的例证。“太仓”的本义是“大仓”,即大型粮仓,可见“太”“大”通用。最典型的则是扬中岛,历史上被命名过“太平洲”“大平洲”“泰平洲”,“泰”“太”“大”全部出现过。这些通用的字词不宜视为错别字。

· 连云港篇 ·

黄窝?凰窝?皇窝?

江苏海岸以淤泥质海岸为主,砂质海岸和基岩海岸很少,一般认为从连云港市连云区的西墅到烧香河这一段为基岩海岸。风光绮丽的黄窝位于这一段中。

美丽乡村黄窝

黄窝的行政区划建置为连云区高公岛街道黄窝村,曾有海滨浴场。虽然“黄窝”是目前该地的规范写法,但它也曾使用过“凰窝”“皇窝”,甚至现在民间仍有使用“凰窝”的情况。三字均属同音异形,汉语里过去经常出现异形词,一个词语常有两三种写法。如“明火执仗”和“明火执仗”同时存在,“指手画脚”与“指手划脚”并存,只是后来都进行规范化,把其中一种写法定为正确写法,另外的写法成为“错别字”,而它们在历史上并不属于错别字。

关于“凰”“皇”的通用,在连云港还有另一处地名例证。海州区东南部的南城镇,其古镇被称为“凤凰城”,又作“凤皇城”,“凤凰”与“凤皇”在古籍里是存在通用的情况的,现在通常就写作“凤凰”了。

同治《江苏全图》中的“凤皇城”

· 镇江篇 ·

“句容”隐藏了一段秘密

1925年的《中华民国地图集》中将“句容”写成了“勾容”,“勾”字是否是因形近而造成的错别字?其实该地图是用一个明确读音的字在表示“句”的读音,二字在以前常常通用。

《中华民国地图集》中的“勾容”

与此类似的是“勾践”与“句践”的并存,现在更多的写作“勾践”,而古时常为“句践”。如此,“勾容”是有例可循的。另一个有些不一样的例子是“高句丽”,“句”读“gōu”,没有改成“勾”。但这是一个古地名,容易保留旧音。“句容”最终没有确定为“勾容”,它的读音也渐变成了“jù”。

一种观点认为,句容所在地是古越人居住的地方,古越人把“句”读成“gōu”。这应当是不正确的。以“句”为声旁的字读音大致有两种,一为“gou”,如“枸”“够”“狗”“苟”,一为“ju”或“qu” (j、q都为舌面前音与塞擦音,而存在送气与不送气的区别),如“拘”“劬”“朐”“驹”。很明显,常见字更多的是“gou”这个读音,而非“ju”。可见汉语普通话本身也读“gou”。而且,“高句丽”和古越人没有任何关系,“句”也是读“gōu”。

· 宿迁篇 ·

“沭阳”成为“沐阳”?

江苏地名中的错别字是存在的,如“泰州”会在一些古地图中误作“秦州”。反过来,赣榆的“秦山岛”中“秦”字又每每误写成“泰”,但是最典型的还数“沭阳”的“沭”。

沭阳是苏北唯一省直管试点县,也是江苏人口大县,但它在江苏省外仍是缺乏知名度的,以至于人们常常不能正确读写这个地名。对普通民众而言,“沭”是个生僻字,遇到此字时容易避生就熟,因此把“沭”误看成“沐浴”的“沐”字是容易发生的事,甚至主流媒体中也存在这样的错误。

清代《全黄图》中绘有沭阳县城与沭河

不但当今的人们容易出错,古人也会存在同样的情况,如道光年间《江海全图》中就把“沭阳”写成了“沐阳”。光绪初年的《江南省全图》(当时已无江南省,这里是沿用旧称)也存在同样的错误。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对相关地域缺乏基本了解而导致的。

《江海全图》中把“沭阳”误写成 “沐阳”

在1880年印制的《江南省全图》中,“沭阳”写成了“沐阳”

其实“沭”字在苏北、鲁南地理领域中算不上是生僻字。除了江苏沭阳县外,还有山东临沭县。和“沭”有关的河流或水系很多,如沭河、新沭河、淮沭河、沂沭河、沂沭泗水系等。只是一旦离开苏北鲁南,“沭”字几乎没有“用武之地”了。

同音异形是传统汉语的常见现象。在现代汉语的规范化之下,一词多种写法成为一种写法,在地名上也是如此,其他写法则成为有争议的“错别字”。当然,真正的错别字现象也是存在的,如“沭阳”写成了“沐阳”。地名规范,需要更多的努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