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回归与重塑,用肢体语言挑战叙述性表达——观舞剧《歌唱祖国》有感

美的回归与重塑,用肢体语言挑战叙述性表达——观舞剧《歌唱祖国》有感
2021年09月21日 11:33 扬子晚报

2021紫金文化艺术节新创舞台剧目会演的重点剧目之一,无锡市歌舞剧院(江苏民族舞剧院)创排的舞剧《歌唱祖国》日前在江阴大剧院精彩上演。该剧主创阵容豪华,表演方式近乎颠覆传统,以耳目一新的形式美感从众多红色正剧中脱颖而出,全剧带有轻喜剧的意味,用舞蹈强烈的戏剧张力塑造出中国舞剧新时代形象及审美内涵。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这首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歌唱祖国》,传唱度极高,曲调激昂明快,鼓舞了刚从战争阴霾中走出来的民众,表达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后的喜悦,抒发了作曲家王莘的家国情怀。

舞剧《歌唱祖国》在此故事背景下展开对剧本的二度创作呈现,回眸了王莘创作《歌唱祖国》的始末及与家人的相依相伴的人生故事,为了突出作曲家时时闪现的灵感与跳跃性思维,主创团队用不断闪回的方式将一个个回忆场景串联起来,让一曲曲富有时代调性的音乐烘托出主人公在创作时艰辛与不易,轻松诙谐的肢体语言与夸张的面部情绪表达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舞剧的特点在长于抒情而拙于叙事,一部舞剧的呈现,离不开配乐跌宕起伏、演员的精湛表演及整体的舞蹈、美术、音乐风格的一致性,更离不开观众不被故事情节所局限的想象力以及情绪的代入、情感的共鸣,在没有台词的支撑下,如何让观众看懂剧情的发展,这对优秀的舞剧来说或许并不是一个难题。

舞剧的“台词”往往是用行云流水般的舞蹈动作和丝丝入扣的音乐来“述说”的,也正是舞蹈这种直接、纯粹的肢体表现形式,超越了语言表现的局限性,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冲破观演之间的障碍,让艺术被赋予了不满足于语言表现的可能性,所以观赏一部优秀的舞剧,迫切需要观众用心、用情、用眼睛和耳朵来达到高度共鸣,感受作品的美感和内涵。

无疑《歌唱祖国》这部剧里的舞蹈编排用肢体语言完美的重构了戏剧情境,如王惠芬在拖地时发现一只老鼠,她的肢体表演让观众真的感觉到舞台上有一只老鼠在乱窜,还有在火车、医院等多段群舞将一部红色题材的舞剧演绎出百老汇风格的默剧效果,本剧值得称赞之处就在于表演的优秀,突出了舞剧演的功能,在诙谐幽默的氛围中用多维度多条线的方式讲完了整个故事。

回顾整场舞剧,震撼人心之处还有许多,不难发现主创团队把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房屋、钢琴、火车、路灯,甚至是床单、衣裤、黑白照片等细节完美的复原在舞台上,加上苏联歌曲的烘托,年代感十足。这从侧面反映出,在建国初期我们“以俄为师”,文化审美上基本是受苏联影响的,当时的美学思潮认为“艺术的任务就是深入客观观照现实,并正确的反映它”,所以酷似现实的舞美设计应时而生,在舞蹈的编排上我们也能感觉受到现实主义影响。当然舞台艺术在经历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直至先锋戏剧等流派后,也呈现出向传统理念回归的现象,现实主义风格再一次受到创作者的青睐。不过完全地再现历史无疑是艺术里程的一种倒退,所以当代舞台美术对现实主义已经有了全新的认识和表现手段。这也在舞剧《歌唱祖国》的舞美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让观众沉浸式体验的观剧过程中感受导现场电影般的细腻质感。

美学的基本范畴无非是美、崇高、悲和喜,纵观舞剧《歌唱祖国》的立意也许并不深远也谈不上崇高,故事情节也没有大起大落的悲和喜,但这部剧里用心制作的配乐、舞蹈和舞美,无疑是美的,用一位编剧朋友的话来说“一部作品,能做到美,就足矣”。

本场虽不是明星版令“迦”粉有些失望,但舞蹈演员蒋雨昊的表演也同样优秀,足以让作曲家形象不再严肃、刻板、红专、高傲,而是更像个普通的、宠妻的小人物般孩子气,依偎在爱人的怀里,幸福地老去。这种“小中见大”的表现手法再次拉近戏剧与观众的距离,也让人不禁感叹,谁不向往这样美好得令人沉醉的爱情呢?真情可以唤醒彼此的生命力,多段来回贯穿的双人舞,用肢体语言的一招一式表现了夫妻二人打情骂俏,甜蜜日常生活里的点点滴滴,遇到挫折困难时的相互扶持,正是有了这样真挚的伴侣才成就了《歌唱祖国》这首经典歌曲的诞生,主创团队通过不停的插叙、反转也让这种亲情、爱情、温情在整部剧里蔓延,让观众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善良与真诚。值得一提的是,剧中也出现了几个符号化的隐喻,如用王惠芬怀孕暗喻作品的萌芽与诞生就像十月怀胎等。

一部好剧可以在短短两个小时里让我们看到希望、美、温情、俏皮、可爱、雄壮、高昂、典雅,制作团队的真诚、真挚、真实让人感到心生敬畏。

通讯员:出山小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