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了对银河系旋臂结构的传统认知,紫台这项成果获奖了

颠覆了对银河系旋臂结构的传统认知,紫台这项成果获奖了
2021年11月03日 22:20 扬子晚报

11月3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一项研究成果“基于高精度脉泽天体测量的银河系旋臂结构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记者了解到,该项成果颠覆了人们对银河系旋臂结构的传统认知,开启了银河系结构研究的新高度,推动了高精度天体测量技术的进步,对银河系暗物质分布和宇宙学等领域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晴朗无月的夜晚,当我们仰望星空,一定会被一条明暗相间的彩色光带所吸引。它广袤且深邃,绚丽又神秘,这就是太阳系的家园——银河系。假如给银河系画一幅“肖像”,它就是一个巨大的漩涡,由中心的棒和4条旋臂构成。

视觉中国

人类了解了地球和太阳系以后,一直想探知银河系的模样,却收获甚微。我们的太阳系位于银河系内的一条旋臂上,因此从地球上很难看清楚银河系的旋臂结构,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所以,银河系旋臂结构是当代天文学最具挑战的研究课题之一。经过近20年的努力,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首席研究员徐烨率领的研究团队实现了天体测量技术的划时代突破,在银河系旋臂结构领域做出了系统性、开创性的工作。

为银河系“手臂”画了张“高清图”

其中包括通过寻找定位旋臂的脉泽“灯塔”、多参考源校准和消除大气效应的精准“对焦”等技术创新,使天体距离测量的范围和精度比同时代的依巴谷卫星提高了约200倍,实现了对6万光年外天体距离的精确测量。

通过高精度测定一批定位旋臂的天体距离和运动,首次精确描绘了太阳附近旋臂的结构和运动特征,并发现了银河系的一条新旋臂——本地臂。

团队首次提出银河系是由充满臂间次结构的多条旋臂组成的复杂旋涡星系的新观点。

相关研究工作被该领域国际权威专家评价为“开创了三角视差测量的新纪元”“银河系结构研究领域的里程碑”,被《科学》杂志评价为“以前所未有的细节描绘了太阳附近银河系的旋臂结构”。

“本地臂”不只是“小毛刺”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本地臂上只有零星物质存在——甚至完全可以忽略,这就让地球只能潜伏在人马臂和英仙臂之间的黑暗区域里,凝视两侧巨大旋臂上不断诞生的新生恒星。

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李晶晶介绍说,我们地球所在的本地臂不再是以前人们所认为的只是一个银河系的“小毛刺”,而是银河系的一条新旋臂,在这条旋臂上有大量物质存在,尤其是许多大质量恒星的存在。”李晶晶说,本地臂的发现大大提高了我们太阳系所在旋臂在银河系中的地位,对经典的旋臂形成理论也提出了挑战。“这也使我们认识到,银河系的结构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该项目由南京大学和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参与完成。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

校对 盛媛媛

来源:紫牛新闻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