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詹程开 通讯员 钱雅萍 张宇帆
宋代,是罗织物生产的高峰时期,因“罗”类丝绸多产自于杭州,故又称为“杭罗”。
在南宋国画《耕织图》上便绘有一部提花机,画上的挽花工与织花工正在相互配合织造着繁琐的罗布花纹,一纱一线间,编织出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璀璨匠心。
如今,杭罗也在绽放着新生魅力。
日前,杭罗织造技艺开启了非遗赋新计划,传统工艺的创新型使用,让轻如雾谷、薄如蝉翼的纱罗即将走进千家万户,这个从宋画中“走”出来的提花机,正在用新的方式续写着文化传承的意义。
飘逸如烟的千年杭罗,在机杼声中重现南宋风韵
“罗”是一种丝绸织造技艺,由纯桑蚕丝织制而成。
“罗”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因宋代官服礼仪制度以及宋代杭州丝绸织造以素织物最为出色的背景下,“罗”在宋代达到了生产制造的鼎盛时期,此时杭罗的记载开始明显增多。
《梦粱录》中有云:“罗:花素,结罗、熟罗”,在柳永的《望海潮》中也有“户盈罗绮”的描述。
在宋代,还未步入夏季之时,京杭大运河上便已是一片繁忙景象,来来往往的船只运送着精美的罗布,它们将在两个月后到达京城,在夏天被制作成轻薄凉爽的罗衫,成为众多达官贵族的偏爱之物。
不少老人回忆,杭罗繁盛时,大小作坊多遍布于古艮山门(原坝子门)一带,在钱塘水土的滋养下,杭州桑蚕丝的品质称得上是全国数一数二。选丝、绞综、水织是杭罗有别于其他丝织物不同的三个地方,其中以“水织法”最为著名。
杭罗保护单位的负责人张春青介绍,在杭罗上机织造前,有一个对经线与纬线整理的漫长过程。“像宋人那样,我们要先将蚕丝放入清水中,再加入祖传秘方,历时25-28天才能拿出,这样织出来的罗布才轻薄凉爽又舒适。”
在九堡九昌路上的杭州福兴丝绸厂内,依旧沿用着宋代的水织法制作杭罗,翻丝、牵经、穿综、穿筘、打蜡、揺纡……上机后,木梭在师傅们的手中穿过千丝万缕的纬线,伴随着有条不紊的踏板节奏,让飘逸如烟的千年杭罗,在机杼声中重现悠悠宋韵。
改变不少人眼中杭罗“高高在上”的印象,让杭罗走进千家万户
自杭罗被公布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张春青便一直致力于非遗保护工作。
在他看来,杭罗织造技艺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个老字号品牌,“老字号”如何在科技与数据飞速发展的时代展现“新魅力”,这需要不断用创新赋能。
丰富织布色彩是杭罗在近段时间的一个有效尝试。
“从原先的单一素色到现在的多种色彩样式,杭罗拓宽了受众群体。最近,我们也在工艺改良方面做出新的尝试。”张春青说,希望通过纤维构造的改变,以适应受众对衣物防晒、抗皱等不同的功能性需求。
为改变不少人眼中杭罗“高高在上”的印象,接下来,张春青也将通过品牌建设、传播变革、产品开发,让杭罗从“高处”走进寻常百姓之家。
“比如,我们将与相关不同领域的企业进行合作,以精准找到杭罗织造技艺的对应受众,完善品牌建设的职业规划。我们还将致力于数字产品的开发,让织造杭罗的每一个关键步骤都成为一个数字产品,最终形成‘杭罗织造数字博物馆’,让大家更容易认识杭罗。”张春青说,作为杭罗非遗保护发起人的他,也将继续用一丝一线讲好杭罗故事,书写匠心精神,传承宋韵风雅。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