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军号?西周乳丁纹青铜铙用处多

乐器?军号?西周乳丁纹青铜铙用处多
2022年08月26日 16:16 扬子晚报

紫牛新闻、扬子晚报网在江苏省委网信办、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指导下,将在2022年8月至10月,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出“宝物奇旅”融媒体行动。在各市区文旅及其所辖博物馆的联动推荐下,经过网友票选和专家遴选,最终选拔出具有江苏文化标识意蕴的“十三宝”。

高邮博物馆馆藏的西周乳丁纹青铜铙,是一件集乐器与军号于一体宝物。

铙(náo),在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种执钟,是中国古代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为军中传播号令之用。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其是铜制圆形的乐器,常和钹(bó)配合演奏。

作为一种乐器,它最开始出现在《周礼》中,《周礼·地官·鼓人》就有一段记载:“以金镯节鼓,以金铙止鼓。”

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鼓和金相互配合,传递出的节奏让部队急进或者徐行,进攻或者撤退。鼓声为进军的信号,将帅通过铎来告诉鼓人自己的命令,如果进攻就击鼓,如果退兵就击铙,“金之则止,再金则退”,所以也就有了“鸣金收兵”一说。

学者根据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一般将商朝晚期与西周早期的一种青铜乐器称作铙。它的形制特征是:腔体似铃,横剖面亦呈叶形,但较大,多横宽,口部多内凹,少数为平口,有中空并与体腔相同的短柄,口沿外部正中部位即正鼓处作方或梯形突起。

铙腔体外表面多有纹饰,体内外与柄外或有铭文,纹饰与铭文皆以柄所在方向为正,由此可知铙在使用时,口是向上的。小型的铙应是在中空短柄中接续木柄,手执木柄敲击发声的。但大型的铙不便手执,则当是插在座上敲击的。

铙按形体大小可分为大小两型:

1、小型铙

指通高一般在25厘米以下者,柄以上的铙体宽度皆大于长度。

今河南及陕西等地出土的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的铙,一般皆是小型的。商晚期铙往往是由大小相次的几件构成一组,或称为“编铙”,其中以三件一组为最常见。

2、大型铙

口部内凹或较平而微凹。体型高大厚重,其通高均在30厘米以上,多数在45-80厘米间,重量大多在14-90公斤之间。

截至目前,最大的铙,是1983年6月在湖南宁乡县月山铺乡龙泉村茶园发现的大铙,通高103.5厘米,重221.5公斤。其次是湖南宁乡老粮仓出土的兽面纹大铙,残高84厘米,重154公斤。

这种大铙目前都出在南方湖南、浙江、广西、福建、江西、江苏六省,尤以湖南所出最多。其时代约在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说到铙的作用,商周的铙不单用于军旅,且可用于祭祀和宴乐。殷墟妇好墓出土有五柄成组合的铙,这是至今发现铙组合的最高数字,是为宫廷使用的乐器。

在北宋和辽时,铙曾用于皇帝仪仗中的鼓吹乐里。当时佛教所用铜钹称为铙。

明清时期,铙已用于地方戏曲伴奏,清人李斗《扬州画舫录》载,昆曲伴奏曾用大铙。

据悉,高邮博物馆馆藏的西周乳丁纹青铜铙,为小型铙,通高22.8cm,有管状甬和铙身两部分组成,管状甬长8.2cm,直径3cm,管壁厚0.3cm,中空,与铙身体腔相通。铙身呈两片覆瓦状,高14.6cm,平底,口呈内凹弧形,阔16.6cm,铙身两面各有三排乳丁,每排六枚,乳丁直径1.1cm,铙壁厚0.7cm,外表素面无纹,有积锈两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徐珩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