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说|舞蹈诗剧《老站》唤醒百年浦口火车站,跳一首关于时间的诗

主创说|舞蹈诗剧《老站》唤醒百年浦口火车站,跳一首关于时间的诗
2024年04月28日 11:51 扬子晚报

南京解放75周年之际,在南京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由南京市文联主办,南京市戏剧家协会、南京市新文艺群体联合会、广电紫麓(南京)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抓嘛(南京)文化艺术创作有限公司承办的“剧青春——庆祝南京解放75周年青年原创戏剧展演”正在精彩展演。4月26日、27日,舞蹈诗剧《老站》在南京星空剧场连演两场,许多带着孩子来看这部剧的南京观众告诉记者,舞剧的肢体语言很抽象,但这部剧传达的诗意,以及关于时间的思考令人唏嘘。

真实生活里沉淀出来的故事才感人

随着演员们在舞台上翩跹,拉开了一个女人一生的大幕。舞蹈诗剧《老站》改编自一位老人的真实故事,描绘了一位女性一生的经历。她的回忆承载着一代人的生活轨迹,见证了离别与相聚、憧憬与怀念。

舞剧由外婆的视角为切入点,讲述她童年时期的浦口车站,其中穿插外婆与小伙伴们嬉戏、旅人匆匆的场景。然而,1937年的战争带来了巨大的变故。外婆即将外出上大学,她在浦口车站与家人分别。浦口火车站进入了繁盛的货运时期,可在远方读书的外婆却收到了母亲突然离世的消息,她匆匆赶回家乡……时光辗转,外婆送孙女上学时路过浦口火车站,这里不复往日喧嚣。尾声处,这座运转了半个世纪的交通枢纽,如今有了新的模样:红色的墙壁泛出点点灰迹,长长的月台在此刻也有几分寂寥,那些旧时光好像在最远处的浓雾里交织着,直到全部散去。乘上这趟列车的观众,随之寻找记忆中的温情,感受着外婆一生的波澜壮阔。

作为2023南京青年戏剧节孵化剧目、2024乌镇戏剧节贺春季演邀请剧目,《老站》的演出团队“野草剧场”是一家集传统与现代,结合戏剧、音乐、视觉艺术、多媒体等表现形式的肢体实验性剧场。野草剧场从当下社会生活与本土地域文化中挖掘真实有力的鲜活素材,同时挖掘人体有声语言进行整合与浓缩,以肢体作为舞蹈言说的主要媒介,通过写实、抽象、隐喻为一体的手法反映生活,编创出能让观众直观理解的作品。

其创作者基本上都是95后,还有00后加入其中,这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团队。演出后采访中,执行导演、编剧叶雨婷说,浦口火车站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古老建筑,被誉为最完整的“百年老站”。团队在火车站走访了百位老人,用他们的故事串联起百年历史。“主线故事还植入了我外婆的亲身经历,故事中的人都是真实存在的,我们进行了一些艺术加工。”

总导演、编剧刘思琤坦承,我们没有写剧本的经验,所以从故事来说,我们趋向于做最真实的内容。从采访中收集素材,并进行整合,来源于很多人的真实故事。“我们做了一个大的整合,来讲述一个百年车站的变迁。当我听到其中一位老人说他丈夫去世以后,她还经常在车站坐坐的时候,我听了就要流泪。我就在想,很多故事不是我们写出来的,而是我们真的听到了感受到了,从中汲取到什么,把它浓缩在一起进行艺术创作。真实生活里面沉淀出来的故事才感人。”

《老站》更像是一首关于时间的诗

这部作品将日常行为转化为艺术的舞蹈语言,生动展现了生活的画卷:童年时的游戏、青年时的分别、恋人间的相遇与爱情,乃至结婚生子的喜悦。透过外婆的眼睛,我们感受浦口火车站几十年的历史,在短短两小时的表演中,探寻她生活中的悲欢离合,感受她的坚毅与城市历史的巨变。

如何把事件转化为舞蹈语言,这是在演出结束后的主创访谈中,大家很好奇的话题。执行编导王曼以剧中母女书信的双人舞创作是如何创作出来的为例,一个已经病逝的母亲,如何给远行的女儿写出最想说的话,并用舞蹈肢体的形式去体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除了展现母女在两个时空中的读和写,也有在读信和写信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变化。把书信中的文字内容,通过肢体模仿字迹,还有情感的迸发,逐渐铺开呈现出双人书信的片段。

执行导演、编剧叶雨婷透露,剧中“落叶归根”的段落,“就来自此前我们参加广州现代舞节的作品,现在又重演。”“过去人们坐火车的时间很长,没有手机电脑,漫长的十几个小时,会回忆起很多印象深刻的画面。落叶归根,说的就是有关回家的故事,人们老去的时候想回家,我们据此发掘了这个舞蹈进行发展。”

青年外婆的扮演者廖欣曾参加第十三届桃李杯展演剧目《蒹葭》,参演舞剧《舞之以民》、苏港澳论坛《奋进中国青春说》,她表示,很荣幸能有机会出演这个角色,这是演出的第六场,我的感受就是,‘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这个过程就是‘成为她’的过程。”

导演刘思琤说,舞蹈有其自身特性,拥有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独特的叙述方式,我们更希望把舞蹈本质的语言特性阐述出来。所谓舞蹈诗剧,既是舞蹈,又是诗。百年来,浦口火车站见证了时代变迁,记录了无数人的离别和相聚,承载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过去的怀念。

“《老站》更像是一首关于时间的诗,那么悠长,光影灿烂的一座车站,在这里伫立百年,我们让时间点点滴滴在里面重现。你会发现我们一直在用一个语汇,就是‘定格’,定格之后再让时间急速行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徐珩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