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菌菇撑起“致富伞”,智能大棚演绎产业增收“新菇事”

小菌菇撑起“致富伞”,智能大棚演绎产业增收“新菇事”
2024年05月25日 13:31 扬子晚报

小菌菇撑起“致富伞”,智能化大棚上演产业增收“新菇事”。5月25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走进扬州仪征市刘集镇智能温控菌菇大棚,见识了“蘑菇工厂”的现代化生产场景。

智能大棚

长势喜人

当地相关负责人介绍,食用菌营养丰富,香味浓郁,富含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及维生素,但其生长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比如赤松茸一般在春季出菇,夏季很难种植。今年3月,刘集镇建军村反季节试种赤松茸,通过近2个月栽培,赤松茸长势良好,开始出菇。眼下正是出菇季节,建军村党支部书记吕国飞介绍,赤松茸市场需求量大,反季节种植能避开上市高峰期,获得更高收益,反季节鲜菇市场价每斤比当季市场价高35%。记者了解到,原先赤松茸当年11月种植,次年3月采收;反季节赤松茸3月种植,5月采收。

智能控制终端

记者看到,在恒温恒湿的智能温控菌菇大棚内,一篮篮刚采下的赤松茸,分等级入库存储。刘集镇农业农村局局长许涛介绍,为推动产业升级,去年推动蔬菜食用菌保供基地智能化升级,先期试点建设智能大棚约5亩,按照食用菌生长特点量身设计,打造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的“蘑菇工厂”。原来基地内的传统大棚分区种植赤松茸和羊肚菌两种食用菌,一年只能收获一季,现在的智能大棚,可以实现赤松茸和羊肚菌轮种,一年能收获两季。智能大棚颠覆了传统种植凭经验、“看天吃饭”的模式,节约了土地和成本,提高了质量和产量。

温度适时调节

对于食用菌生产周期的变化,种植大户潘红训感受强烈。“蘑菇工厂”实现了一年365天、全天24小时不间断管理,产量和质量双提升。说起工作环境的变化,潘老板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盛夏,传统菇棚像蒸笼;寒冬,里面又像冰窖。而“蘑菇工厂”采用智能温控技术,始终控制在25摄氏度以内,工作环境舒适宜人。食用菌生长过程中,不同阶段要求的温度不同。智慧菇棚通过风冷水冷、喷淋、保温遮阳等自动化设备调节菇温度、湿度和光照,食用菌生长环境可视可控。

大棚内的菌菇

“食用菌种植能为村集体带来稳定的经济收入,为村民提供更多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刘集镇副镇长疏仁高介绍,周边群众就近到基地从事种植、采摘、分拣、包装等工作,实现增收致富。“通过智能调控,在大棚内创造了全年适宜的生长环境,让食用菌在最佳条件下生长,实现优质、高产、稳产。”仪征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园艺指导科科长姚满昌说。

据悉,截至去年底,当地种植的赤松茸、平菇、羊肚菌产量9500吨,产值5000万元,种植区域分布在建军村、陈巷村、铁牌村,已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食用菌产业链,拓宽了一方群众的致富路。

通讯员 许涛 晶晶 赵磊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校对 盛媛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