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新时代之水,让古运河重生,“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

击新时代之水,让古运河重生,“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
2024年06月23日 11:11 扬子晚报

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之际,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江苏省委网信委联合主办的“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6月22日在江苏扬州启动。

活动创新展现方式,以扬州弹词为串联,围绕“通江达海”“工开万物”“水润华章”“护我安澜”等主题,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林留根,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馆长曹岳森,浙东运河博物馆负责人张慧,北京郭守敬纪念馆执行馆长张鹏,南水北调东线江都水利枢纽青年代表郭凯,演员张志坚、侯京健,京剧表演艺术家王平,国家一级演员单雯,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作家马伯庸,越剧青年演员陈丽君、何青青,歌唱家雷佳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唐磊(马达加斯加)、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生孔爱凯(肯尼亚)、北京和江苏小学生代表等中外嘉宾,通过情景讲述、音画视频、文艺表达等多种形式,展现绵延的文化根脉、鲜活的生态绿脉、涌动的经济命脉,击新时代之水,让古运河重生。

新时代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大运河沿线八省(市)共开展200余项运河考古工作,60余项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7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两处。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兼省文物局局长拾峰发布“申遗成功十周年大运河江苏段重要考古成果”表示,“探江苏地域文明之源,答何以中国之问。10年来,江苏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参与运河考古,3项成果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建城、兴业、文化等方面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从事大运河考古20多年的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林留根说,大运河考古让他看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风范,让他看到了运河的水工、堰坝、沉没的舟船、帝王的陵墓,看到了千里江山当中最壮阔的图景。

中国书法家学会主席孙晓云在视频致辞中表示,大运河沿线留下了许多书法遗迹,碑刻、摩崖、墓志、匾额、楹联、游记等,记录了历史的变迁、人民的生活,展现了中国书法的魅力。3年前,孙晓云曾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馆仪式上捐赠自己创作的书法作品《运河颂》,在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她又再次写下了“何以中国 运载千秋”八个字,感悟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

走进博物馆亲近大运河文化遗存,在当下成为热潮裹挟而来。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项目,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自建成开放以来,3年累计接待线下观众近840万人次,成为热门打卡地。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将秘诀总结为“参观体验”四字。在她看来,当前中国博物馆业发展进入百花齐放阶段,也同时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展陈理念和方式。“通过新的阐释方法,不断加强与观众的联系,从而为各年龄段的人群都带来与之需求相匹配的参观体验。”

一河渔火,千里歌声。千年运河上,历史的轻舟漂过,穿越过千万百姓的烟火日常,也飘荡着戏曲的动人声韵。大运河江苏段,伴随着汩汩运河水的流淌,不同戏曲种类在这里诞生、交流、融合。百戏之祖昆曲,在昆山诞生;京剧源头的四大徽班进京,从扬州启程;从“滩簧”到锡剧,尽显江南水乡特色。戏韵悠悠,熏染着这方土地上的风雅生活,吟唱着一方文化与审美的传奇。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青年演员陈丽君现场分享称,过去一年多感受到越剧迎来了“破圈”时刻,传统唱腔融入创意编排、时尚表达吸引越来越多观众走进剧场。

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中央新闻单位新媒体中心、主要商业网站平台发布大运河网络主题宣传项目和正能量行动计划等,多维度讲好致富河、幸福河的故事。运河沿线省(市)网信和文物部门发布主题日,接力推出线上线下联动的网络传播活动。活动设置“江苏时刻”,发布了一批融媒体项目,公布了申遗成功十周年大运河江苏段重要考古成果。与会领导共同启动“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和“走大运·行好运”融媒项目暨“扬州是个好地方”网络传播活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徐珩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