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评紫金|梆子戏《母亲》:中国母亲的家国情怀

紫牛评紫金|梆子戏《母亲》:中国母亲的家国情怀
2024年10月13日 22:40 扬子晚报

2019年,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看过梆子戏《母亲》首演,这次紫金文化艺术节再看,感动依旧,“燕凌一开嗓,惊得鸡皮疙瘩都起来”的感觉依旧,饰演“母亲”的著名梆子戏表演艺术家、梅花奖得主燕凌以充沛的感情、独特的唱腔、清亮的嗓音、干脆利落的身段动作,传递了感人肺腑的艺术力量。

从岳母刺字,到佘太君百岁挂帅,可见中国母亲一以贯之伟大的家国情怀。梆子戏《母亲》有一个真实的原型,就是淮海战役纪念馆内“人民的母亲”——支前模范、山东日照的范大娘。她也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三个儿子。剧中,淮海母亲范大娘的大儿子和三儿子在战场中先后牺牲,当获知早年被抓壮丁的二儿子在国民党军队,她又冒死到前线劝降。全剧通过范大娘送子参军、葬儿救生、敌营劝子等场景,刻画了一位伟大女性的家国情怀,揭示了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深邃内涵。

淮海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以60万对敌80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上一次辉煌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其中的牺牲可想而知。梆子戏《母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军民团结的胜利,那个年代,每个“小人物”都怀揣着对革命事业最朴素的支持,极尽所能地为战争胜利作出牺牲和奉献。“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范大娘不止是范大娘,而是成千上万位支持淮海战役的女性的缩影。范大娘没读过什么书,朴实平凡,只知道共产党给她幸福,她就得回报共产党,党对她好,她就支持党。她的心里只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如果每个家庭都不支持共产党,这仗要怎么打?胜利的希望在哪里?”一个普通劳动妇女对儿子牵心挂肠的母爱,对革命事业朴素的理解和真诚的支持,对好世道、好生活的梦想,都表现得入情入理,感人至深。

剧作通过种种矛盾冲突、细节刻画来推进情节:大柱牺牲,三柱瞒着父母报名参军,父亲拼死阻拦,因为家中只剩他一根独苗,范大娘也倍感犹豫,但最后还是尊重孩子的决定劝丈夫放行;范大娘亲眼目睹了三柱的牺牲,而此时三柱战友小石头正身负重伤躺在路边,她在万般心痛地犹豫后,最终选择救回奄奄一息的小石头,放任儿子的遗体被漫天大雪覆盖;当获知二儿子在敌营当连长,范大娘毅然决然“虎穴狼窝走一遭”,“掐住他耳朵也要把他揪回来”,展现出惊人的胆略与智慧……在大时代潮流的宏阔画卷中,个人命运的追求与选择充满了艰难与痛苦,“母亲”的形象因此而血肉丰满,当她抱着丈夫喊“咱三个儿子都没了,我对不起老范家呀”之时,当真悲怆入骨。难怪扮演范大娘的燕凌依然几乎每演必哭,“这种民族大义和小家小我之间的抉择太难了”,她说。

该剧既保持了戏曲传统叙事的线性结构,有曲折的人物命运故事、饱满丰富的心理开掘、演员的大段抒情唱段,同时,又有展示人民战争经典画面的“车轮滚滚”“血染白纱”“雪漫淮海”等史诗元素。剧本也没有拘泥于原型,而是融入了很多先进人物的事迹。比如脱棉袄、盖棉衣的细节,就来自于一位父亲把牺牲的儿子葬到树下,他对儿子说:“只要狼不把你叼走,我一定接你回家。”

“怎能忘,七十年前风云起苍茫,淮海大地,热血儿女扛起枪。风卷残雪,车轮滚滚,老母亲,亲骨肉送去上战场……”;“雪漫漫走过了荒村野径”等大段合唱、哼唱、无声伴唱,使得整部剧的情绪传达极为厚重饱满。配乐苍劲有力,除了传统的板胡、司鼓、梆子、二胡、扬琴以外,还多了圆号、小号、黑管、长笛、大提琴等西洋乐器,两者相融,雄浑厚重、铿锵有力。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冯秋红

校对 王菲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