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剧《烛光在前》:回望动荡时代那抹最真切的温情

锡剧《烛光在前》:回望动荡时代那抹最真切的温情
2024年10月28日 15:13 扬子晚报

作为2024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锡剧《烛光在前》10月27日19:30在梅兰芳大剧院上演。该剧取材于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张太雷同志及其妻儿的真实故事。很多观众赞叹表示,这是一场与英雄的心灵对话,既催人泪下,又激人奋进。

舞台上,重温、深情、离别、回忆,每一场戏都饱含深情,其中细节铺排、情绪宣泄与已经逝去的父亲张太雷的感召切切相应。其妻陆静华一生平凡, 没有战场杀敌的英勇经历,但在孩子们心目中,母亲是那高举“烛光”的人。

“烛光在前”,昭示着希望,守护那份光亮的,是可敬的妻子和坚强的母亲。全剧分为四折,即“剪信”、“议去”、“掷衣”、“烛光”。

“剪信”一折,将她对丈夫的思念、独自承担的隐忍与坚韧表现得淋漓尽致。二女儿西蕾决计去参加革命,陆静华几番纠结,最终放手:“你要走,只能跟着他们,跟着你爹……”她将剪去抬头和落款的书信交给女儿,让女儿到上海去找党组织。在剪信过程中,儿女们才恍然大悟,父殁13年来,母亲的沉默保护着全家。观众也才知道她第一次跟孩子说起他们的父亲张太雷是一名共产党员。

与唯一的儿子张一阳诀别,发生在第三折“掷衣”。张一阳“铁了心要去延安”,又怕被母亲阻拦,于是出现了戏曲很擅长表现的两人同一空间的“寻找”。小小的一艘船,母亲“战兢兢不敢细探看”,儿子“惊颤颤直爪不敢伸”,两个人“呼吸相闻咫尺近”,然而“再相逢、再相逢不知哪一春”。张一阳走后,陆静华喃喃自语:“不能不尝一点离别的苦,去换那种幸福……”这正是张太雷家书中的话。张太雷的家书,始终是支撑陆静华的精神力量。

最后一折“烛光”则是夫妻的告别。张太雷存世的家书唯有一封,上面写着:“寻我们将来永远的幸福,这是一件何等快乐的事呵。”该剧编剧罗周巧妙拆解信中细节,化入戏里,变成张太雷与陆静华的对话内容。通过张太雷的眼睛,观众又一次看到了这个贫寒萧索的家:床上薄被烂絮、空空的米缸、菜罩下咸菜萝卜长相随……他为妻子讲了瞿秋白母亲的故事,自己“与秋白在外做的事,就是要让天下再无饥饿的孩子,再无辍学的少年,再无绝望的母亲,再无他姆妈那样的惨剧”。陆静华感同身受,理解丈夫的选择。她收敛所有悲痛,凝为两句话:“去吧——你去……我会照顾好姆妈和孩子。记得写信,我们在家等你。”陆静华一生没有什么惊天壮举,但她就像无声的力量,支持着丈夫前行的脚步、儿女们奔赴革命的身影。

《烛光在前》编剧将目光投向了革命家庭中的情感、生活、命运,把日常生活作为戏曲的表现对象,将体悟的触角伸向了生活的小角落,但又不沉溺于世相的描摹,而是在家国情怀的底色下将“人性”的温度、深度与高度观照其中。通过这部剧回望那段动荡时代,依然可以感知那一抹最真切的温情。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徐珩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