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元峰:那些没有形成文本的感受力,才最珍贵

傅元峰:那些没有形成文本的感受力,才最珍贵
2024年11月17日 22:56 扬子晚报

11月16日,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傅元峰携诗集《月亮以各种方式升起》走进栖霞区“栖阅大家讲堂”,以“读诗的方法”为主题,为市民们带来一场精彩的分享会。

傅元峰对大家说,自己一开始是研究小说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他发现读者在手机和网络上很容易获得各种奇闻异事,小说的情节吸引力逐渐削弱,导致“一个人坐在书桌前编造的故事,远不如现实生活精彩。”他引用韩炳哲《叙事的危机》中的观点告诉大家说,作家和记者本质都是在进行信息传递,但在自媒体和人工智能叙事兴起的今天,“如果一个作家还只是一个信息型作家,那么他将注定失败。”

在此前提下,傅元峰认为诗歌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与当今社会不同的、不被轻易定义的“静默”,所以投身于诗歌的创作研究中去。

随后,傅元峰用福建诗人谢宜兴的《我一眼就认出那些葡萄》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的作品《十月》进行了对比。他表示,虽然作品中同样出现了葡萄,但谢宜兴的诗通过葡萄的命运隐喻城市中被压迫的底层女性,从而展现出一种富含良知的美,而格丽克则借由葡萄进行了一系列的提问,将焦点从可见的实物转向不可见的情感和思考。这两种诗歌表达了不同层次的现实,一种是“可见的、实用的葡萄”,另一种是“看不见的、心灵上的葡萄”,为大家展现了诗歌表达复杂社会现实与内在情感的独特能力。

谈到“读诗的方法”,傅元峰首先分析了杜甫《望岳》中的提问句“岱宗夫如何?”他认为这句诗体现了杜甫心中的泰山,是通过想象虚构出来的景象,而非实地观察。而我们读文学作品也不能只看那些对外在世界的描写,更应该注重对作者内在情感的研究与思考。随后他举例说,有一次某区作文竞赛要写“家乡南京”,有3000位中小学生参加。但是他们写得往往没有与自己的生活和生命感受相关联,以至于最后都仿佛一份景区导览手册。也正是如此,他表示现如今一些景点、名胜我们并不一定要去,去了也非一定可以重现诗词中的心情和感悟,反而成为了一种遗憾的“抵而不达”,可能还不如在菜市场、废墟甚或是垃圾桶中寻得的收获来得更多。

傅元峰认为,现代读者习惯于从修辞结构和信息内容入手,将诗中的情感具象化并命名,而忽略了诗人试图表达的那种无名感受。之后,他还用《十五从军征》《春夜喜雨》以及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举例分析,告诉大家真正的文学欣赏应当在于捕捉那些未被命名的情感和瞬间。呼吁大家在日常中培养对文本隐藏情感的感受力,而非仅仅依赖于对文本信息的分析。因为“那些迷人的、没有形成文本的感受力,才是这个时代最珍贵的东西”。

分享之余,傅元峰还与现场观众进行了问答互动。通过他的讲述和解答,大家不但理解了感受力的重要性,也在诗歌鉴赏方面收获了许多知识与心得。这场分享会有不少来自全市各个高校的学生自发参加,他们纷纷表示不虚此行。

据悉,“栖阅大家讲堂”是栖霞区2023年以来重点打造的阅读活动品牌,已陆续邀请了四十余位名家、大家来到栖霞,走进栖霞区图书馆与市民共读好书、分享心得,掀起了多读书、读好书的热潮。未来,“栖阅大家讲堂”活动还将献上更多精彩,欢迎广大市民关注“南京市栖霞区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报名参加活动、获取最新活动信息。

通讯员 乔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李海慧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