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张家港市南丰镇建农村种植户正穿梭在菌垄间,查看羊肚菌长势。“眼下羊肚菌刚种植,等来年,我们都盼着有个好收成!”种植户老孙乐呵呵地分享他对新一年的希望。
从昔日的3台织布机起步,到荣获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以及江苏省第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多项省级荣誉称号,十年来,建农村在强村兴产、富民增收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的多措并举,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果随处可见。如今,走进建农村,可以看到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和谐共处、积极向上的乡村氛围日益浓厚。
强村兴产谱华章
“建农村的发家史要从3台织布机讲起。”建农村老党员袁永高说道。20世纪80年代初期,建农村靠着3台织布机起家,到90年代又陆陆续续兴建了织绒厂、轧钢厂等多家综合性企业,还掀起了一波建设高潮,通电、通公路、通自来水、安装广播,随着工程的相继完工,建农村成为了南丰镇最早完成“三通一响”建设的村子。
从2014年至2024年,十年来,建农村凭借自身优势,通过返租土地、升级改造厂房,以及投资当地龙头企业等方式壮大村级可用财力,从当年的500万增长到2024年的1300余万,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阶梯式跨越。
据建农村党委书记王舰介绍,村里瞄准当地支柱产业,将村里的闲置资金投资当地的龙头企业并每年享受固定收益,实现资金保值增值。“建农村优化土地配比,腾挪空间,助力当地龙头企业发展,同时每年也有不少的稳定收益!”
创造生态经济,让绿色成为新的生产力、竞争力。10年来,建农村通过美丽村庄建设,陆续关停了辖区内的高能耗企业和“散乱污”作坊。“建农村辖区内原先有一个混凝土搅拌厂,粉尘很大,卡车来来往往还有很大的噪音。”袁永高回忆道,2019年,建农村关停了搅拌厂,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为绿色产业发展腾出了空间。
富民增收惠民生
从建农村党群服务中心出发,开车不到10分钟,途经400余亩地的喜盛果家庭农场和300余亩地的思俊家庭农场,随着汽车的行驶,羊肚菌种植基地、智慧产业大棚、稻蛙种养基地等不断在眼前切换。
稻蛙种养基地
进入喜盛果家庭农场,可以看到16个羊肚菌标准种植大棚,大棚内建有产品展示区、烘干区。农场主老孙回忆道,前些年农场主要种植蔬菜和西瓜,不仅又忙又累,行情还不稳定。后来在建农村村委和上级农业部门的支持下,试点种植羊肚菌。
“羊肚菌鲜货每公斤通常在160元以上,大棚种植亩产量也达到了400公斤左右,亩均收入达三万元。”老孙说道。据介绍,2024年,为了让羊肚菌在建农村形成规模,村里投入130万元帮助种植大户共同打造智慧大棚,让更多的人看到,来建农投资兴业更有奔头。
离喜盛果家庭农场不远的稻蛙共生混合养殖基地,是建农村强村富民的另一缩影。近年来,建农村在张家港市、南丰镇相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由合作社建立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组建技术服务队伍,配送优质种植资源,通过稻田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既提高了稻谷和水产品品质,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创富目标。2023年,单是青蛙就获利5万余元。
做好农业农村工作,要确保村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建农村始终将惠民生作为村委重点工作。据悉,2024年,建农村为全村户籍人口购买团体意外险;实施福村宝计划,个人与村委共同承担费用。“在建农村,村民福利多多。每逢重阳节,建农村村委会为老年人发放慰问品,年终还发放老年费、股权固化分红、二次分配等福利。”建农村党委书记王舰介绍道。
美丽乡村入画来
金秋时节,南丰镇建农村的田地间,占地1500平方米的和美公园熙熙攘攘,小桥流水蜿蜒其中,为乡村美景添上一抹悠然、恬静之感。在农民公园内、乡间小路上、法治文化广场村民们拉拉家常、欢声笑语,好不热闹……这座小村庄在几年前还有着不少高能耗企业和“散乱污”作坊,如今,“美丽经济”成为建农村近年来发展的主旋律。
和美主题公园
2013年,镶嵌在建农村内的和美主题公园建成完工。和美主题公园占地1500平方米,集村民健身娱乐、和孝文化教育和党建活动基地为一体,主要分为健身服务平台、文化服务平台、和孝文化教育区等。“可以说,这是我们村里的颜值担当!”建农村党委书记王舰说道。
墙绘
家家户户的庭院干净整洁,沿着和美主题公园河边道路前行,可以看到沿路边居民,家家都画有墙绘。村民吴正芳家紧靠着河边驳岸,原先他家附近的河坡坑坑洼洼,堆了不少建筑垃圾。“现在村里给我们河边的几户人家整治驳岸的补贴,还统一设计了漂亮的墙绘,回到家心情都变好了!”吴正芳开心地分享道。
据建农村党委副书记茅国芳介绍,近几年,建农村实施了亮化工程、三线入地、景观改造、农民公园建设等实事工程。2013年起,村里陆续投入数千万元,统一了核心区域农户的建筑风貌,实现了污水处理工程全面覆盖,同时加强沿线宅前屋后的整治和河道清淤等,大幅提升了村庄环境。
粉墙黛瓦,碧水蓝天,春天樱花烂漫,夏天果香四溢,和美公园、农民公园、彩虹路穿插于村落之间……走进如今的建农村,一幅幅美丽乡村新画卷展现在人们眼前。从“一枝独秀”到“花团锦簇”,建农村以党建引领为抓手,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纽带,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文明新风激荡在这座水乡村落。
高筑文明蔚成风
每天中午10点左右,村里不少老年人就陆陆续续来到建在村组里的“海棠红·幸福里”服务点位“和芳居”点餐。“给我打个米粉肉”“给我打个豆角烧肉”……打饭的志愿者在一旁忙个不停为大家服务。
建农村21组和芳居活动室
为了实现“家门口”的养老服务,建农村在永联为民基金会、爱心人士的支持下,共打造了5个“和芳居”。据悉“和芳居”为全村60岁以上老人提供半价用餐服务,为全村172名80岁以上的老人全年免费提供午餐,腿脚不便的,还有志愿者开着用餐车专门送上门。
“村里老年人多,为了做好老年人服务,建农村村委抓住了志愿服务的关键一环。”王舰介绍道,从2012年起,建农村开始组建“和美建农”志愿服务总队,下设5支志愿服务分队,注册志愿者285人,常态化开展“垃圾分类我先行”等16个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
和美乡风志愿岗——环保岗
根据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不同的项目类别,建农村多维整合,创新推出了8大类“和美乡风志愿岗”,主要分为学习实践科学理论的先锋岗、宣传科普知识的科普岗、践行主流价值的民情岗、和芳居、丰富精神文化的美食岗、文体岗、倡导文明生活的环保岗、治安岗等。“为了保障志愿服务高效运转,村委同时还组建了由1户村民+1名社工+1名网格员+1名海棠先锋+1名志愿者组成的‘五一埭头人’队伍,同策同力、共治共管。”建农村党委副书记陆东英说道。
“和芳居”的热闹景象展现了建农村志愿服务的成效,与此同时,提高村民自治意识也至关重要。作为全市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村,面对群众不理解、分类不准确、工作难推开的局面,要想把大伙拧成一股绳,得有新法子。
“刚用10个矿泉水瓶换的,没想到还真能用垃圾换东西。”村民尹邵琴拎着一瓶芝麻油直感叹。据介绍,村委探索推行了“鸡毛换糖”的做法,在村里设置了垃圾分类回收点,村民可以用废旧电池、金属制品等可回收垃圾来兑换生活用品。通过“鸡毛换糖”,垃圾分类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变被动为主动,换出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新时尚。
像尹邵琴这样积极践行垃圾分类并且常来垃圾分类回收点兑换生活用品的还有获评最美家风的村民徐本施。徐本施是一名老师,闲暇时间他常义务辅导邻居家小孩学业,他的妻子张桂玉也主动申请加入“和美建农”志愿服务队,为村内老人送餐上门。
从“和芳居”老年助餐点的温馨服务,到“和美建农”志愿服务总队的常态化活动,再到“鸡毛换糖”垃圾分类新时尚的推行,每一项举措都体现了建农村村民积极向上、和谐共处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一幅幅和谐、进取的乡村新图景。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玉琴
校对 陶善工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