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来上会,特地看了一下导航,如果和燕路隧道出来堵车,我就调头往经五路上栖霞大道绕个路,也不能走新庄立交。”1月11日中午,南京国际会议中心,前来南京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报到的市人大代表、燕子矶新城开发建设指挥部规划总监陈智敏对记者说。
2022年底,燕子矶长江隧道通车,南京的过江交通迎来一大便利。但随之而来的是,新庄立交从此成了南京的新“堵王”。
代表直言:家住燕子矶,早晚高峰却不敢走和燕路
陈智敏代表
燕子矶长江隧道是南京的第5条免费过江通道,它在江南通过红山路-和燕路快速路经新庄立交直接汇入“井”字形快速内环,在江北它通过同样接八卦洲的上坝夹江桥,连接桥北片区,为跨江交通与城市融合发展聚合新动力。在燕子矶长江隧道开通的短短2个月后,南京二桥的日通行量就降到了过去的6成左右。
大量车流涌进燕子矶长江隧道过江,很快人们就发现了一个新问题:过江容易了,过了江之后进城难了。与红山路-和燕路快速路相接的新庄立交迅速成为新“堵王”。
陈智敏直言,从隧道口往南,一直到新庄立交,一路都很拥堵。“我家住在燕子矶,但是早晚高峰我从来不敢走红山路-和燕路快速路,因为所有出了隧道的车都会往匝道上涌。”她也曾思考过,城北片区这样的拥堵如何缓解:“我们平时都讨论过,最直接就是让二桥免费,分流燕子矶隧道的车流,但由于权属问题,目前并不现实;然后就是限号限行,以及对周边路网进行改造。”陈智敏对记者说,这两年城北片区居民深受其苦,盼望能有有效的解决之道,疏解新庄立交及周边路网的拥堵现状。
六路交会在新庄,如不治理只会越来越堵
“相比公交慢、地铁挤、二桥要收费,对于不少江北居民来说,从燕子矶隧道过江进城,确实非常方便。所以,从规划建设燕子矶隧道开始,新庄立交必然会面临如今的挑战。”南京市人大代表、华设设计集团总规划师邓润飞打开手机地图对记者分析了新庄立交的“必堵”之源:“你看,新庄立交这里,六路交会在同一个点,怎么可能不堵?”
邓润飞代表
记者看到,地图上,目前的新庄立交,四条快速路、两条主干道汇流于此。南边是城东干道到九华山隧道,西边是新模范马路到玄武湖隧道,东边是玄武大道,北边是红山路-和燕路快速路,此外还有龙蟠路的车流分别从火车站、太平门两个方向汇聚过来。尤其是与玄武湖隧道相交的这条匝道,几乎总是在地图上显示红色状态。
邓润飞告诉记者,其实在2022年初的两会上,他就曾提交过《关于提升过江交通道路疏解能力防止结构性拥堵的建议》,建议相关部门针对和燕路、仙新路、建宁西路等近年陆续要开通的过江通道,提前开展衔接道路网的交通疏解压力适应性评估,推进关键枢纽节点改造和疏解道路建设。
“如今我们还有一个比较好的机会,就是趁着建宁西路过江通道还没有开通道,尽快采取措施,否则,当建宁西路过江通道开通后,自建宁路过来的过江车流会再次冲击新庄立交,到那时新庄立交的交通拥堵只会越来越严重。”邓润飞分析。
能否在红山路与九华山隧道间修连接线
邓润飞认为,“厘清主次、适度剥离”是解决新庄立交交通拥堵困境的大体思路,比较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在九华山隧道与红山路之间修建一条直达通道,让燕子矶隧道南下的车辆可以绕开新庄立交直接进入九华山隧道。“这个建议此前就向相关部门提出来过。但是这片区域存在铁路和铁路建设用房,推进起来确实有难度,需要多方协调。”
此外,他还建议加快城北片区和燕路沿线的东西向主干路建设,缓解新庄立交的交通疏解压力;加快新城快速通道建设,提升仙新路过江通道辐射范围,缓解绕城公路及柳塘立交、东杨坊立交的交通疏解压力。此外,实施路网诱导分流组织管理。结合各方向车辆流量流向特征,在城市骨架路网和关键节点处增设智能诱导设施,结合过江通道运行的实时监测数据,对路网过江车流进行动态诱导,合理分流过江车辆,从而达到均衡过江通道交通流、缓解拥堵的目的。
记者同时也了解到,为缓解新庄节点拥堵,目前南京市建委正计划对城北片区主干路网进行改造,南北向上贯通钟阜路—北祥路—和燕路、黄家圩路—水吉路、北苑东路—燕园路、北苑西路—和燕路,东西向上新建玄武大道南辅道、拓宽改造太龙路等道路,补齐路网短板。
呼吁加快跨江轨道交通建设缓解道路压力
事实上,目前南京过江交通需求不断增长,燕子矶隧道通道车后,每天跨江车流已增长到60万辆左右。更多人选择开车出行,与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不便有很大关联。
“目前往桥北片区的过江地铁就只有一条3号线,每天上下班高峰期都是饱和状态,柳州东路站更是出了名的‘难挤’,没有两三趟,根本上不了车,建议在高峰期增加公共交通的班次和频率。”南京市政协委员、药捷安康(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崔松喜对记者说。
崔松喜委员
崔松喜在江北新区工作多年。她认为,有时候大家不是不愿意乘坐地铁过江,而是目前地铁在江北的覆盖范围有限。加上现有的3号线、10号线等跨江地铁线路与很多小区之间,存在着“最后几公里”的衔接问题,换乘十分不便。为此,她还建议在地铁江北段每个站点附近规划出更多的停车位,让大家以“开车+地铁”模式通勤,做到“人过江车不过江”。
“近些年过江通道越来越多,但过江依然拥堵,这侧面反映了江北的发展越来越好、人口越来越多。”崔松喜说,在江北发展的同时,呼吁更多轨道交通线路的通达,让更多人可以通过公共交通实现便捷跨江出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石小磊 刘丽媛
校对 李海慧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