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头条】喜欢吹笛子的副教授三顾茅庐结缘制笛大师为其作传:几个孔一辈子

【紫牛头条】喜欢吹笛子的副教授三顾茅庐结缘制笛大师为其作传:几个孔一辈子
2023年10月08日 08:04 扬子晚报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中国笛子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春秋战国时,笛也非常流行,屈原的学生宋玉曾作《笛赋》。我国古典诗词中关于笛子的名句也不计其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笛子,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可以说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喜欢吹笛子的人,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中国制笛大师,江苏扬中人常敦明,常大师今年初在家中因病与世长辞。近日,大师传记《几个孔一辈子》首发仪式在扬中举行。该书作者之一是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材料工程系袁志钟副教授,喜爱吹笛子的袁志钟“三顾茅庐”与常大师结缘,他向记者讲述了与大师交往的一些往事。

理工科博士喜欢吹奏笛箫

“三顾茅庐”与制笛大师结缘

常敦明传作为笛文化著作,有个别致的书名叫《几个孔一辈子-常敦明竹箫制作艺术管窥》,作者袁志钟、常筝、常阳。常筝和常阳分别是常老的孙女儿和孙子。那么作为石家庄人的袁志钟为何会写这本书呢?他告诉记者,父亲是工厂民乐团成员,受父亲影响自幼喜欢笛箫,但一直没有系统学习,1996年他在江苏大学读本科,硕士保送江苏大学。因业余时间喜欢吹奏笛箫,拜了镇江市演奏家包炳生为师。“我在浙江大学攻读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时,接触到不同制作家的笛子。后来机缘巧合,曾经在扬中市工作过两年多,在最后的一年,我打听到常敦明先生的长鸣乐器厂就在新坝镇,于是找了空闲去厂里拜访常老。”

袁志钟在新书首发仪式上

袁志钟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因为兴趣使然,他经常搜集民乐方面资料,并且要为中国笛子艺术大师俞逊发立传,他得知住在扬中的常敦明先生与俞老师交往多年,希望从他那儿获得资料和事迹。“记得,我第一次给常老先生打电话,他说好,于是我开车一个小时到了长鸣乐器厂。”袁志钟说:“见到常老后,他正在忙于制笛,对我说,你看我很忙,实在没时间,没说几句话常老就忙手中的活了,我只好说,那下次再约!”

时隔一个月后,袁志钟又开车一个小时来到常老所在的乐器厂。“没想到,常老还是对我说,很忙,还没有准备好。”袁志钟说:“当时我心里有点不愉快,但很快调整过来,毕竟他是大师,与我素不相识,我说,那下次再约。”

又过了一段时间,袁志钟再次开车来到长鸣乐器厂。“这次让我很惊讶,见面后,常老放下手中的活,拿出一摞关于俞逊发的资料,并且说,小伙子,你知道我为什么连续两次没有答应你,因为俞老的家人和弟子特别多,大家素不相识,我就不信你能把这事做好!”袁志钟说:“听了常老的话,顿觉冒冷汗,老人家说的对,我当即保证,请您放心,我一定把这个事情做好!”

常老先生大约被袁志钟的真诚感动,拿出一串名单,有俞老的遗孀电话和地址,还有俞老在南京弟子的电话。“我先后联系80多人搜集俞逊发老师的资料,这里包括笛子演奏家、作曲家以及俞逊发先生众多好友,常老给我讲了俞老师的很多事迹,给我看了一些珍贵的笛子、照片、书籍,对完成《中国笛子艺术大师俞逊发传》起了很大帮助。袁志钟说,一来二去,他们渐渐熟了起来,此后,他多次开车带着老师包炳生去拜访常老。

不谋而合

免费为常敦明先生立传

有一次,包炳生老师找到袁志钟说:“袁老师,有一件事情和你商量。”袁志钟惊讶问到,包老师突然这么严肃,到底什么事啊?包老师说,看到他很踏实,为俞逊发老师作传非常好,制笛大师常敦明是巅峰级的大师,问他能否帮忙立传。“我很意外,又很高兴,当即说,包老师如果不提,我还不敢提,我正有此想法!”袁志钟告诉记者,他在《中国笛子艺术大师俞逊发传》出版后,发现中国关于民族器乐演奏家的相关文字记载实在太少。接触了常老之后,就想到,人们常常为台上的艺术家而喝彩,往往忽视了默默无闻的乐器制作者。他认为美妙音乐的背后,至少有一半的功劳属于他们,于是想为常老这样的大家留下文字记录!但面对常老这样的大师级人物,不敢贸然提出这样的要求,好在有包炳生老师从中牵线搭桥。

从2019年初,到2021年底,袁志钟5次正式采访常老,每次都会利用相机翻拍一些老照片,常老也详细介绍照片背景。“不过,常老年纪大了,描述一件事情往往需要三次才能描述完整。”袁志钟说,除了5次正式采访,每年的重阳节等一些重要日子的聚会,他也会和常老进行交流采访。

袁志钟(左一)在包炳生(左二)的陪同下采访常敦明(右一)

“写作过程是艰辛的,但是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愉悦和震撼!随着写作的深入,愈发意识到常老艺术成就之伟大、对民族音乐事业影响之深远!”袁志钟坦言,包老师曾对他说,为常老立传很辛苦,工作量这么大,需要多少费用就提出来。袁志钟说:“我也是学者,如果我收了钱就成了枪手,我喜爱民族乐器,能为常老先生立传我很乐意,就不会去收钱!”此后,常老的家人也多次提出,该怎么感谢他?见常老和家人过意不去,他说,常老的笛子是无价之宝,如果可以就赠送几支笛子!后来,常老多次赠送箫和笛子给袁志钟。练笛过程中,袁志钟也越来越喜欢常老先生笛子的音色和特殊的韵味。“每次在现场吹奏,常老先生还会鼓励我,这次比上次要好。”袁志钟,经过几年学习,目前达到专业八级水平。

常老制作的笛子

做笛子同样对国家有贡献

前辈提携成就一代大师

常敦明大师幼年经历战乱,家境困难,1951年,15岁的他受亲戚介绍到上海学徒,拜师于周来有门下,开始笛箫制作生涯;他聪敏能吃苦深受师傅喜爱。上海有众多江南丝竹、昆曲、沪剧的笛箫演奏家汇聚。当时,有很多笛箫名家来周师傅的作坊,包括金祖礼、陆春龄、罗松泉、郑玉荪等,他们有时讨论音准、音色、音域,有时聊聊笛箫制作的改良。常敦明看到这些演奏家用自己制作的笛子演奏出悦耳的旋律,觉得特别自豪,但是听到“音准、音色、音域”这些名词时一头雾水,忍不住向老先生们请教。演奏家们很好奇:“这个小伙子蛮灵光的,还知道问问题。”于是就把一些简单的音乐理论知识讲解给他听,演奏家陆春龄对他尤其欣赏。

高级工艺美术师常敦明

1958年,常敦明进入新成立的上海民族乐器厂工作。袁志钟采访常老时,他曾说自己也有过动摇,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做笛子是下等营生,不如炼钢厂和机械厂工人风光,陆春龄老师开导他:“你做笛子、研究笛子,同样对国家有贡献!不要小看笛子这个小东西,历史悠久还不容易做得好,你要认真研究,这里面的学问很大 !”见他回心转意,陆春龄还鼓励他“做笛子的要会吹笛子才行,你将来吹笛子就跟我学”。1960年开始,常敦明跟随演奏家陆春龄学习笛子演奏,两人亦师亦友,经常在一起研究笛箫;除了跟陆春龄老师学习演奏竹笛外,常敦明还向郑玉荪老师学习音律知识、向缪金林老师学习声乐理论,提升自己对音准、音色、音量的鉴别能力。长期的磨练,让他练就了一副异常灵敏的耳朵,能够轻松分辨出 5 音分以内的细微差别,这让他的老师郑玉荪赞叹不已。

1983年5月-1988年5月,常敦明担任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厂长,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族乐器博物馆,并且开展多项改革将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推到翘楚地位;1989年退休,回到老家江苏省扬中市,创办长鸣乐器厂,并在此自费创建了“中国民间民族乐器陈列馆”。该馆共收集陈列了 200 余件民族乐器。

袁志钟(左一)和常敦明(左二)在长鸣乐器厂的合影

常老先生在民族乐器方面,开展了众多开创性工作,包括复活排箫、篪等古乐器,改良巴乌等民族乐器,开发了缠线内接头、笛头刻字,研发红木笛箫、紫檀笛箫、柏木笛、木包竹笛、巨笛、巨箫、倍低音红木弯管笛、楠木笛箫、仙鹤骨笛、石笛等众多乐器新品。常敦明的笛箫成为公认的大师精品,畅销海内外,影响深远!

袁志钟说,常大师虽已远去,但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永远令人高山仰止。可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上,我们需要传承技和艺,更需要传承“几个孔一辈子”这种孜孜不倦,一辈子做成一件事的钻研精神。

紫牛新闻记者 |任国勇

编辑|张冰晶

剪辑|万惠娟

主编|陈迪晨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