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误杀2》的英译名说起,聊聊这部口碑撕裂的电影

从《误杀2》的英译名说起,聊聊这部口碑撕裂的电影
2021年12月23日 13:01 新东方英语官方微博

两年前的贺岁档,《误杀》(Sheep Without a Shepherd)以黑马之姿杀出重围,狂揽超13亿票房,豆瓣评分也达到了不俗的7.5,成为疫情前最后一个爆款。

《误杀》海报

当时《误杀》火到什么程度?

密钥延期1个月,疫情稍缓后的影片复映,表现依然十分坚挺

若非疫情阻隔,其总票房可能不止13亿。

两年后,《误杀2》(Fireflies in the Sun)带着前作积累的口碑和万众期待空降2022贺岁档,其身份早已从黑马之姿变成了种子选手。

然而,上映不到一周,这部续作的口碑却呈分化态势,目前豆瓣评分在6.0上下徘徊,业内的票房预测大概在11亿左右,恐难以超过前作。

《误杀2》海报

《误杀2》的故事与《误杀》前作并无剧情上的关联,是一个全新的故事,但故事的主演、监制、故事发生的地点、主题内核和前作有颇多丝连。

他们之间的关系,类似于《拆弹专家》和《拆弹专家2》,以及《窃听风云》系列彼此的关系。

剧情上无太大关联,但是元素上有共通之处,算是另外一种续作模式。

《误杀》系列一个比较明显的共通点是,都是翻拍自国外的高分佳作,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本土化的改编,以及结尾和主题上的另类诠释。

《误杀》第一部改编自印度影片《误杀瞒天记》,而《误杀瞒天计》则改编自另外一部印度电影《较量》,而《较量》的灵感来源则可追溯至东野圭吾的《嫌疑犯X的现身》。

可以说,故事的模式、诡计、内核相当成熟,早已经过市场的多番验证。

主创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更能引起中国观众共鸣的主题——阶层对立。

而这一主题,也延续到了《误杀2》当中。

《误杀2》改编自美国2002年上映的经典犯罪电影《迫在眉梢》(John Q),黑人影帝丹泽·华盛顿在里面饰演一个为了拯救患有先天心脏病的儿子,由于无法支付高额医药费而走投无路,不惜劫持医院的父亲。

该片豆瓣评分8.4,对美国的医疗体系和保险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对推动美国的医疗改革实实在在出了一份力。

作为翻拍版的《误杀2》基本上秉承了《迫在眉梢》的故事框架,但在叙事手法、主题和结尾进行了改编。

换句话说,这部电影并没有出现《误杀》第一部中的“平民女儿误杀警察局长儿子”这么明显的误杀,而是需要进行更深次的解读。

这也是很多人觉得《误杀2》名不副实的原因,觉得这部续作强蹭前一部热点,吃相难看。

相比于其颇具争议的中文名,《误杀》这个系列的英文名似乎更能代表其内核与主旨。

在中文名凸显戏剧冲突,在英文名凸显主旨内核,增加解读层次,是两部《误杀》一以贯之的思路。

这部电影是好是坏大家自有评判,今天东方君想从英文名的角度来刺探一下《误杀2》的内涵。

乌合之众

第一部《误杀》的英文名具有一定宗教色彩,叫“Sheep Without A Shepherd”,直接翻译过来是“没有牧羊人的羊群”,也被翻译成“乌合之众”。

“Shepherd”这里是“牧羊人”的意思。

牧羊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存在于在各大文明当中,因此很多宗教会借用这一概念,来作为一种比喻和象征。

比如基督教的耶稣就自称“ Good Shepherd”。

我们所熟知的“牧师”这个词,其实就从“牧羊人”的比喻而来。

曾经在2010年前后风靡一时的美剧《迷失》(Lost)中,其第一男主角就叫Jack Shepherd,他是一名医生,也是众人的精神领袖。

这部剧也从第一季的荒岛求生剧情,逐渐发展出强烈的宗教色彩。

在《误杀》中,羊的意象也多次出现,代表着食物链底端任人蹂躏的底层大众,也代表着“替罪羊”和纯粹圣洁的宗教意涵。

如果说第一部《误杀》的中文名,是在形容剧情里的误杀的话,那么英文名“Sheep Without A Shepherd”则指涉的是这部影片的内核——群体的盲目性。

在第一部《误杀》中,肖央扮演的李维杰为了保护女儿,利用了一系列“蒙太奇”的时空交错手法,制造了不在场证明,博得大众对他的信任,在情、法和舆论的博弈中,试图找到一个出口。

换句话说,男主角正是利用了这种群体的盲目性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而当他最后自首,舆论一片哗然的时候,巨大的讽刺感油然而生。

阳光下的萤火虫

与第一部相比,《误杀2》对群体的态度则更为复杂。

虽然也存在着批判的态度,但更多是从肯定的一面来诠释的:当一个人遭遇不公,遭遇权贵阶层的碾压,这个人最后可以诉诸的并非法律手段,而是更广大的、与之能感同身受的大众。

《误杀2》的英文名叫“Fireflies in the Sun”,直译是“阳光下的萤火虫”。

单独来看,firefly这个词有很多寓意:

事实上,“萤火虫”这个概念是在颇为偶然的机遇下,被加入影片中的。

因为第一部有羊这个意向贯穿整个故事,极大增加了影片解读的深度和符号隐喻,因此本片导演戴墨也想选一个动物来贯穿《误杀2》。

有一次,有人给他看了一张马来西亚的照片,那张照片拍的是一个满是萤火虫的森林。

戴墨导演敏锐地捕捉到了萤火虫这个意向,在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后,他发现萤火虫的生命非常短暂,成虫生命只有3~7天,仿佛刹那花火,在短暂的照亮黑暗后,迅速陨落。

这个意向非常契合《误杀2》中肖央所扮演的林日朗这个角色:耗尽所有力气完成一次对体制、对权贵的反抗后,如花火般燃尽。

萤火虫的英文是“firefly”,在影片中象征着普通平凡大众,在太阳之下,每个人的光芒都是微弱的。

但是在黑暗中,个体微小的光芒却显得格外珍贵,许许多多的光芒可以照亮一方天地,让人看到彼此,看到希望。

“Fireflies in the Sun”这个英文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阿婆的名作《阳光下罪恶》(Evil Under the Sun)。

虽然同样表达的是“阳光下”,但是《误杀2》用的是“in the sun”,而《阳光下的罪恶》用的是"under the sun"。

这两个词组虽然只是介词的不同,但是表意却有一定差别。

"in the sun"更多的是一种实指,就是指在阳光之下。

而“under the sun”类似一种约定俗成的习语,是一种相对抽象的指代,比喻一种很大的范围,其含义和“on the earth”类似,可以翻译为“普天之下”。

比如,《圣经·传道书》(Ecclesiastes 1:9 )中的名句“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就翻译为:

What has been will be again, what has been done will be done again; 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在《误杀2》的英文名中,“在阳光下”更多是一种实指,与萤火虫进行对应,属于实指对实指,所以用了“in the sun”。

而阿婆的《阳光下的罪恶》更多指的是全天下那种普遍的“恶”,与“Evil ”呼应,属于抽象对抽象,因此用了“under the sun”。

理解了英文名,或许我们能更好地体会《误杀2》那句颇耐人寻味的台词:

“爸爸,为什么灯下的萤火虫不亮了呀?”

“因为,它们的光太弱了,只有在黑暗的地方才看得见。”

今日推荐活动

今晚8点,云面谈室直播限时开放,感兴趣的同学请一定记得预约来看哦~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