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是同龄人的旅行团,年轻人玩疯了

全是同龄人的旅行团,年轻人玩疯了
2024年06月28日 19:31 新周刊

在信息传播如此便捷的当下,跟团游早已不是出行首选,但同龄旅行团的宣传文案,总有一句能命中年轻人的旅行需求。比如,旅费合理,没有强制消费;不用迁就老人、小孩的生活习惯,一起“特种兵式旅行”也不在话下;要是不会拍照,跟团的摄影师还能随时补位。

作者 | 牧羊

编辑 | 尤蕾

  题图 | pexels

没想到,“年轻人混入夕阳团”的热潮还没过去多久,心向户外的旅行者们又找到了新玩法——同龄人旅行团。

在信息传播如此便捷的当下,跟团游早已不是出行首选,但同龄旅行团的宣传文案,总有一句能命中年轻人的旅行需求。比如,旅费合理,没有强制消费;不用迁就老人、小孩的生活习惯,一起“特种兵式旅行”也不在话下;要是不会拍照,跟团的摄影师还能随时补位。

同龄人旅行团的宣传语少不了“90后” “社交团”“年轻化”。(图/网页截图)

要是愿意和团友们攀谈几句,说不定可以交上几个天南地北的朋友,甚至梦回小时候和班里同学一起春、秋游的场景。要是只想安静散心,互不打扰,这种游览方式也是“i人”福音——只要在规定时间内到达上车点,其实和自由行没什么两样。

于是,从只有几天的周边游,到深入丛林的徒步旅行,热衷自由的年轻人们又重新坐上旅游大巴,准备好和陌生旅伴们开启一次同频的旅行。

“带管家的自由行”

习惯了效率的都市人好不容易找到机会出游,难免想着尽可能多打卡更多景点值回票价。但对于同龄团来说,用几天的时间深度放松,才算不虚此行。

只要跟着领队就能无脑cover全程出行、住宿,几乎就像是给自己找了个“旅行管家”。而相比普通旅行团,同龄团到了景点后就原地解散,是否跟随领队全凭自愿,个人探索时间充足。

(图/unsplash)

今年的端午假期,诺诺在山东蓬莱长岛参团游玩,这也是她第三次选择同龄人旅行团。

“读书的时候旅行很方便,没觉得有报团的必要。”但直到自己工作之后才发现,在一天的劳碌后,回家还能继续费心做攻略是多么难得。

跟团出行,年轻人们关注的首要问题往往是旅费是否经济实惠。诺诺几次参加的同龄纯玩团,团费都是一千出头,包含三天两晚的食、宿、行和全程景点门票。

住的是干净整洁的民宿,出行有专车接送,吃的海鲜大餐也一点不敷衍。相比之下,与其自己订票、找餐厅,承担被宰客的风险,不如将后勤工作“外包”给旅行团,算下来还要比自由行略胜一筹。

(图/《阳光小美女》)

旅伴也是同龄团吸引年轻人的一大亮点。“团友基本集中在25—35岁,都是北京高校的毕业生,和我背景比较相似。”年龄相近,没有人需要特殊照顾,旅途体验也会省心不少。

职场人算是相对看重旅行中的硬性条件,而对大学生来说,能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玩得尽兴才是重中之重。

去年暑假,大学生小顾就和朋友一起报了一个同龄人旅行团。“没赶上淄博烧烤的热闹,但可以去爬爬泰山。”

旅行时间有限,小顾担心自己错过当地特色,但又不想太过受限。同龄团宣传的“无需导游跟随,负责住宿、接送”的“半自由式旅行”就完美贴合她的心意。至于是否真的有“五星级酒店住宿”,都不重要。

整个团都是大学生,旅行规划的弹性变得很大。普通旅行团爬泰山都是早出晚归,吃完团餐就回酒店休息,但同龄团的旅伴们一致约定夜游泰山。

凌晨的泰山南天门。(图/受访者供图)

从下午5点开始爬山,直到凌晨2点登顶,每个人都兴奋到后半夜,第二天还能继续精神抖擞地游玩。

或许在旁人看起来,这种“特种兵式旅行”太过夸张,但是能包容极端的旅行方式,谁说不是同龄团一种难得的优势呢?

只有同龄团才有的松弛感

若非“顶级E人”,和一群陌生人同车出游时很难马上熟络。但好在大家年龄相近、背景相似,也许只因为车上的一句玩笑,年轻人们便可以迅速破冰,开始打打闹闹。

参团时,诺诺本就希望通过旅行放松工作压力,而团友中也不乏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交流之间,诺诺发现大家其实各有各的烦恼。“我一下子觉得自己不是个例,焦虑被缓解了不少。”

让旅伴们拉近彼此距离的最好催化剂,不是打卡什么热门景点、美食大餐,反而是一起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

在海边,旅伴们一起打水漂,诺诺的旅行搭子打出7连发的好成绩。(图/受访者供图)

在海边游玩时,领队提议打水漂,几个人就在海滩上四处寻找合适的石头,足足待了两个小时;到了晚上,领队买来仙女棒烟花和泡泡机,大家一起在海滩上漫无目的地逛。

就连群里分享的照片,都充满了“只有同龄团才拥有的松弛感”。精致的打卡图大家也会客气地互相称赞,但更令大家兴奋的还是搞怪照片和海鸥打架。

对于脸皮薄的年轻人来说,同龄团还是对抗隐形消费的最强底气。虽说筛选时做足了功课,但第一次参团的橙子还是遇到了明里暗里推销的导游。

以前在普通旅行团,在导游的游说下,团里的叔叔阿姨们都会秉承着“来都来了”的原则买上几袋当地特产,不买的年轻人还要被阴阳怪气。“但我们一群同龄人坐在一起,谁也不会因为自己不掏钱而感觉到不好意思,反而有一种被‘撑腰’的感觉。”橙子说。

其实,遇到有趣的纪念品,团友们也会毫不犹豫地买下留念。(图/受访者供图)

旅行的分寸感,同龄团轻松拿捏

有人乐得在夕阳团里,被叔叔阿姨们拉着四处拍照当“团宠”,也有人更愿意在团队中做一个安静的见证者。

同龄团将这两种需求完美平衡:一拨人在同龄团快乐交友的同时,也给了其余希望保持社交界限的团友充分的尊重。

一个人报团是常态,但没有人会因此贸然邀约同行。在路上相识一笑后仍旧互不打扰,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社交边界;但若是单枪匹马地出行时迷失了方向,突然看见前方几个面熟的团友,偶然冒出的孤独感也会消散许多。

(图/《白日梦想家》)

就算并非刻意礼让,团友们的一举一动也都透露着恰到好处的边界感。诺诺回忆:“小时候和父母一起跟团出行,因为礼让或者被抢先的关系,我总是吃不饱。”但在同龄团里,凡是有固定分量的菜,大家都是自觉地一人一个。就算多了一份,也不会有人主动夹走。

每次集合,也几乎没有人会迟到,“大家的时间观念强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害怕给旅伴们造成麻烦。”橙子说。客气而不失友善的团队气质,让每一种个性的年轻人都能在其中无比舒适。

于是,在个人边界感愈加清晰的时代,同龄人旅行团几乎是已然社交冷感的都市人的最优选择——玩得投机可以继续深交,不愿联系的便就此别过,主打的就是社交毫无负担。

(图/《老友记第一季》)

然而,这并不代表旅行结束后团友们就会彻底“断交”。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能认识来自天南地北的朋友,年轻人之间的交集充满无限可能。

有人在同龄团里相识后发展为男女朋友,步入婚姻殿堂的也不在少数。被裁的打工人出来散心时,还可能偶遇HR,顺带发展后续的工作机会。

以前,习惯了公司、出租屋两点一线的社畜们基本不认识除同事之外的其他朋友,就算是周末也无事可做。而参团之后,充斥着工作消息转发的朋友圈,突然变得鲜活起来了。

诺诺在草原旅行时拍摄的照片,在团里的“旅拍比赛”中获得好评。(图/受访者供图)

谁去徒步了,谁发了几张美图,谁在工作中又有什么吐槽……即便只是点赞之交,也能在一成不变的生活中获得难得的活力。诺诺甚至因为一位旅伴,重新燃起在感兴趣的领域深造的念头。

但最令年轻人们难忘的,还是在同龄团中那种被所有人认真尊重、用心守护的自如感受。

起码在彻底变成一个“无聊的大人”之前,在同龄团中的几天几夜里,我们都可以找回自己生活的主导权。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