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读了366天,我最推荐这几本书

一年读了366天,我最推荐这几本书
2025年01月04日 19:39 新周刊

这甚至算不上一份书单,而更像是一些来自编辑和记者们的阅读碎片——思索的碎片,情绪的碎片,感觉的碎片,关于发现和遗忘的碎片。

当时间的一页终于翻到2025年,我们当然可以再一次重申阅读的意义,但面对世界的纷乱和汹涌而来的信息,这种强调总归显得有些无力——

生活的热情被不断消磨,社交方式越来越多,孤独感却越来越强烈,面对形形色色的时代症候,阅读能够提供的解法固然有限,而在与短视频、游戏、短剧的注意力争夺中,阅读更加不占据优势。

我们究竟为什么而翻书?答案也许就藏在以下这些碎片当中。它们固然无法给生活带来直接的改变,却往往在时间和记忆中沉淀,在重温时变得更加生动、更加锐利、更加清晰可感。这些散落于书页间的微小,对于每个阅读者而言,都可以宏大如整个宇宙。

“一辈子很短,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可这种心情很长,如高山大川,绵延不绝。”2025,期待你我都能继续做个稍稍松弛、稍稍乐观、稍稍专注的读书人。

作者 | 刀锋时间

编辑 | 苏炜

题图 | 《书店》

重读之年

谭山山

2024年是电影“重映之年”。“哈利·波特”系列电影重映,作为资深原著粉,是一定要进影院重温的——虽然但是,我至今只看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图/《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连带地,也开始了又一轮“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重读。每次重读都有不同的感受,这次想吐槽一下J.K.罗琳女士对美食毫无想象力——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哈利第一次参加霍格沃茨的开学晚宴,“他从来没见过桌上一下子摆出这么多他喜欢吃的东西:烤牛肉、烤火鸡、猪排、羊羔排、腊肠、牛排、煮马铃薯、烤马铃薯、炸薯片、约克夏布丁、豌豆苗、胡萝卜、肉汁、番茄酱,而且不知出于什么古怪的原因,还有薄荷硬糖”。

在知乎上看到过讨论英国菜难吃的帖子,答主@南无刀削帆布 推测,英格兰的厨子其实是外星蜥蜴人,“不然怎么会所有的餐厅、所有的食物都像模像样地、尽善尽美地端上来,但你一塞进嘴里就会发现出大事了”?结论是:“这不可能是人类做出来的东西。”

接下来是重读琼瑶——为了纪念她的离世。她以那样的方式离去,只能说,很琼瑶。我读的第一部琼瑶小说是《雁儿在林梢》。那是一位长辈把《新民晚报》上的连载(据说是大陆报刊第一次连载琼瑶小说)逐天剪下来,仔细地贴在一个大本子上,叮嘱绝不能弄脏后才借出的。这次重读的是《几度夕阳红》,虽然不免有些看马景涛“咆哮”式表演的尴尬,但那种久违的情感的热烈和投入,是很能感染人的。

《几度夕阳红》

琼瑶 著

作家出版社,2024-10

还有时不时就要重温的劳伦斯·布洛克的硬汉侦探小说。在纽约建城400周年之际,读布洛克的《小城》——对,他把纽约称为“小城”,更有感触:书中的“血手木匠”在成为连环杀手之前,是一个热爱纽约、对其历史如数家珍的普通市民。让他发生转向的是“9·11”。

《小城》

[美] 劳伦斯·布洛克 著,刘丽真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5

读《小城》,于我而言,可能是对进入新版《纽约客故事集》的一种预习,或者说是情绪的铺垫。安·比蒂这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入48篇短篇小说,有700多页。在新年伊始,先立下一个flag:尽快把它读完!

《纽约客故事集》

[美] 安·比蒂 著,周玮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九读(GoRead),2025-1

我们都是乔瓦尼

钟毅

最近看伍迪·艾伦的访谈,他说自己喜欢电影的原因是电影里面的人很漂亮,城市很漂亮。这句话让我恍然大悟:嘿,大师和我一样肤浅哦?

过去一年里,当然继续在读,继续喜欢“好看的东西”,甚至读书和看电影都比之前更多。但是更明显的一个感觉是,真正的好看和漂亮话无关,和真诚有关——可是还是有太多“漂亮话”包围我们,像极了俗艳的霓虹灯。

2024年最喜欢的文学书意外地明确,是近70年前出版、直到2024年才引进的詹姆斯·鲍德温的《乔瓦尼的房间》。我无法拒绝鲍德温文字里的真诚,也羡慕他的精确,也惊讶地发现他故事里汹涌的爱意,和残忍是并存的。

《乔瓦尼的房间》

[美] 詹姆斯·鲍德温 著,李佳纯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群岛图书,2024-10

另一本极好的文学书是挪威作家克瑙斯高的《晨星》。多视角的群像并不容易,但克瑙斯高一人分饰多角轻而易举,这些需要跋涉的文字为我构筑了一个悠游的空间。依旧羡慕他,一个时代的空虚,为什么他写得这么扎实?

《晨星》

[挪威] 卡尔·奥韦·克瑙斯高 著,李澍波 译

上海三联书店|理想国,2024-7

第三本值得推荐的书,是一本老书,也是我2024年读得最畅快的一本——芭芭拉·沃尔特斯的传记《试镜人生》。作为改变美国电视行业的女主播,她的一生,几乎就是一部小型的美国当代史。看到熟悉的、只在“严肃”历史书里出现的人物出现在这本传记里的时候,还是会感叹一声“世界真小”。从一个“花瓶”到一个扛起收视率的“王牌”,她的故事很容易被误解成励志的故事。但于我而言,书中最有价值的,是她如何做采访、如何做选题、如何开新节目的那些微小日常。

《试镜人生:芭芭拉》

[美] 芭芭拉·沃尔特斯 著,苏西 译

重庆出版社,2010-2

还有两本书我想要一并推荐——《智人之上》和《浪潮将至》,分别来自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和AI科技专家穆斯塔法·苏莱曼。我们可能已经听够了关于AI的讨论,但读完这两本后,会发现大多数人对即将到来的浪潮一无所知。可是,知道自己一无所知,总比全然无知要好得多。

《智人之上》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著,林俊宏 译

中信出版集团|中信·先见,2024-9

《浪潮将至》

[英] 穆斯塔法·苏莱曼 / [英] 迈克尔·巴斯卡尔 著,贾海波 译

中信出版集团,2024-10

最后一本令我难忘不舍的,和2023年一样,依然是刘子超的游记。他的新书《血与蜜之地》是中文语境里稀缺的那种游记,一半是文学,一半是历史。他总是有办法让人跟着他一起走完他的旅途。

《血与蜜之地》

刘子超 著

文汇出版社|新经典文化,2024-10

也希望有更多好书陪伴2025年的旅途。

理解世界的崩坏和残缺,

才能更好地爱它

谢无忌

翻开我的2024年书单,发现大多是为了工作而阅读的书。兴趣使然,我看的几乎是自己喜欢的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恰好发现自己关注的三本书有共性:热门标签背后,隐藏着一些“视而不见”的偏见。为城市当中不被看见的群体创作,或许是学术界最具社会洞察、最温暖的发声。

《我们从未中产过》

[以]豪道斯·魏斯 著,蔡一能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艺文志eons,2024-1

“中产”这个词在当下的语境当中是抽象的,每个人都有一套对于中产的标准界定,但这个已经被滥用的标签指代的人群,似乎已经不再思考谁在炮制“中产”这个概念。以色列人类学家豪道斯·魏斯“我们从未中产过”这一提法,就像抛出一句当代警示,告诉大家“中产”是一种修辞手法,只是用来建立和保持人们的想象力,自视为中产阶层的人可能远远多于官方定义所涵盖的范围。而炮制这个标签的群体,正是用追逐“中产”想象,逐渐扩大这一流动的“光谱”,刺激更多人卷入这个竞技场,以此稳固自己的社会地位。

《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

[美]韩起澜 著,卢明华 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也人,2024-10

“苏北人”在上海是绕不开的老梗。这个族群标签没有清晰的地理分界线,但早已心照不宣地被带上嘲讽色彩。韩起澜正是出于对苏北人面目模糊的印象,尝试从上海历史的进程去理解他们的类别和经历,由此发现“苏北人”是“江南人”在争夺上海文化领域当中的对立面,它背后夹杂着潜在的阶层性。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如今针对“苏北人”的偏见色彩有了新的面孔,他们逐渐利用这个标签形塑了自我话语权,反客为主,建立起自我的身份认同。

《女性主义城市》

[加] 莱斯莉·克恩 著,尹晓冬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7

在当下的语境里,对“女性主义”或多或少会有些批判论调,但真正理解“女性主义”的人,未必会将它看作单纯的性别话语。比如女性主义地理学家莱斯莉·克恩将“女性主义”看成性别之外,隐藏在城市当中长期被忽视的群体。她从一个女性如何在城市行走的具身经验,从历史渊源出发,梳理城市空间中可能存在的性别偏见。“女性主义城市”的设想更像一种正在进行的实验,指向一种更加公平、关注更多弱势群体的需求,更能包容多元可能性的社会特质。

我们对待动物的方式是一面镜子

陈茁

2024年集中读了一些关于动物的书,光启书局的“动物与人“系列,讲述日本熊本市如何达成流浪动物零扑杀的纪实作品《我要它们活下去》,还有以冷战时期东、西柏林为背景的《别人的动物园》,阅读感受在“啊,对人类绝望了”和“好像还能再拯救一下”之间反复横跳。

《我要它们活下去》

[日]片野由佳 著,王华懋 译

古吴轩出版社|三辉图书,2023-6

《别人的动物园》

[德] 扬·莫恩浩特 著,张骥 译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凤凰联动,2021-11

在此最想推荐的是钱永祥老师的《人性的镜子:动物伦理14讲》(如果不想看书,“看理想”也有音频节目)。现实之中,作为“半吊子”动保人士,我们的道德意识时常会被动物挑战:给猫狗绝育是否违背了它们的天性?反对吃狗肉,转头却吃鸡鸭鱼肉是虚伪吗?动物实验的底线在何处?出于朴素的直觉,我们往往会绕开这些问题,因为深知思考它们无济于事,只会让个人生活变得“举步维艰”。

《人性的镜子:动物伦理14讲》

钱永祥 著

当代世界出版社|理想国,2024-4

但正如这本书的书名所传达的,我们对待动物的方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自身的道德容貌。我们可以对着镜子,修补自己道德人格上的残缺与虚假。

动物伦理学是一门“低调”的伦理,它的说服力,唯有靠人性中对苦难的同情、关怀才能实现。我们如何设想动物的生命,我们便如何度过一生。难能可贵的是,钱永祥老师所提倡的“宽容的道德观”,不仅对动物,也对人展现出极大的关怀和理解。既然无法响应每一种道德号召,在不给自己增添过多经济和情绪负担的前提下,从低处、从近处去用心用力,也有不可估量的道德价值。

独一无二、不断改变,

是自然也是自我

王中中

坦白说,已经到了阅读不是为了求知的年龄。用热词来说,现在看书,那得能提供“情绪价值”。不过,挑挑拣拣,结果发现2024年看得最愉悦的书,还真从中学到了东西。

首先得感谢巴黎奥运会,给“广寒宫”带来法国电影展,我终于有机会在大银幕看我的女神(之一)阿涅斯·瓦尔达的作品,《阿涅斯论瓦尔达》。基于同行小伙伴在观影途中都睡着了,于是事后我决定强制大家一起补课《阿涅斯的海滩》。和《波伏瓦访谈录》一样,这本书也是瓦尔达历年访谈整理合集。

《阿涅斯的海滩》

[美] T.杰斐逊·克兰 编,曲晓蕊 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也人,2024-7

除却导演身份,瓦尔达当然也是作家,只不过她书写的载体是胶片,“电影写作”这词就是她发明的。“我是一个女人,依靠直觉工作,并尽可能聪明。”要了解瓦尔达这句自我概括,《阿涅斯的海滩》就是很好的切入点。

每次看瓦尔达,都感觉像与人进行一个浪漫的拥抱,能真切感受到肌肤相贴时的温度。看她的访谈则不然,理性又冷静的观察者,像沙滩边上的礁石,瓦尔达的镜头就是这样坚毅的存在。

看完很感慨,做一个浪漫一辈子的理性创作者真不容易。不过幸好,爱上瓦尔达是再容易不过的事。

“他求仁得仁,早就很痛快了”

张文曦

岁末的一周,频繁地看到或听到远方发生的意外,在这样的情况下回望自己过去一年的阅读体验多少变成了一件显得轻佻的事情。

我的春天是随着玛尔伦·豪斯霍费尔的《隐墙》而打开的。一个女人在山上度假时,周围忽然出现了一道隐形的墙,她必须和墙内的动物一起生存下去。

《隐墙》

[奥地利] 玛尔伦·豪斯霍费尔 著,钟皓楠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明室Lucida,2024-3

《隐墙》写于冷战的高峰期,作者玛尔伦·豪斯霍费尔曾在森林长大,后来,纳粹德国的兴衰、结婚、离婚组成她人生的一部分。这道隐墙或许有它自己的隐喻,但在阅读的时候,只会被女人在墙内褪去社会身份、回归原始的生活情节所吸引。

前段时间去朋友家,看见地铁站旁边大片正在施工的区域,围栏上张贴着为潜在消费者描绘美好生活的售楼广告。这让我想起安德烈·普拉东诺夫的《基坑》。在工业化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一群工人收到命令,他们要建立一座能容纳所有无产者的大楼。为此,他们开始挖地基的基坑。

《基坑》

[苏联] 安德烈·普拉东诺夫 著,徐振亚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2024-7

然而,随着运动的进行,挖土工人已经筋疲力竭,农民也苦于劳作,男女老少都准备好了自己的棺材。基坑,到底是为普通人遮风避雨的设施,还是埋葬牺牲者的坟墓?

放到任何时代,“求仁得仁”四个字,都有一种掷地有声的气节。作为一个对历史很难感兴趣的人,读李敖的《北京法源寺》倒是觉得津津有味。尽管在读之前,就知道自己是冲着谭嗣同就义的那段描述去看的,但当真读到那里的时候,仍觉震撼:

《北京法源寺》

李敖 著

台海出版社|当当出版,2018-11

“突然间,像从浮云里划破一条长空,他的喊声震动了法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刽子手惊奇地望着他,赞美地点了点头。他对拿‘鬼头刀’的同胞从容一笑。一般死刑犯会要求刽子手:‘给我个痛快!’但他不屑做此要求——他求仁得仁,早就很痛快了。”

作碎片化的神游

萧奉

2024年我基本上只读了三类书:一类是自然文学,一类是游记,以及诗歌。因为2024年的旅行实在乏善可陈,只好遁入别人的行踪、诗中的宇宙、书里的山林湖海,作碎片化的神游。

读书最奇妙的体验,是读着读着就会把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书勾连起来。2024年读了罗伯特·麦克法伦的旅行三部曲后,跟他做了一次访谈,我们聊到了对河流的喜爱。岁末的一次出差,我在飞机上重读诗人米沃什的《路边狗》,最后一篇就是《河流》,完全将我们的迷恋写了出来:

“泉水在山间喷涌,细流从石缝中渗出,汇聚成一条小溪,再流入河水的波涛。而河水则千百年奔腾不息。一个个部落、民族、文明兴衰更替,而河流仍兀自流淌。”

《路边狗》

[波兰] 切斯瓦夫·米沃什 著,赵玮婷 译

花城出版社,2017-1

也读了不少唐诗,上下班路上靠《唐诗鉴赏辞典》打发了很多时间。读杜甫写的《小寒食舟中作》,大历五年(770)他淹留长沙,病居孤舟,看见“片片轻鸥下急湍”,极目望去,“云白山青万馀里, 愁看直北是长安”。如今去长沙,河流还在,轻鸥也在。

《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俞平伯 著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8

布罗茨基给约翰·多恩写过一首哀歌,有时候我读这首长诗的时候,也会想到杜甫、李白,以及他们逝去时寂静的世界:

全都入睡了。睡了,江河、山岳、森林。

睡了,走兽、飞禽、昏暗的世界、一切生物。

只有白雪从夜空飞落。

校对:遇见;运营:小野;排版:佐左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