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杭州的一位网友撰文吐槽了医院的一件事情,引起了大家强烈的反响。
说的是他家6岁的小宝贝不幸患上了支原体肺炎,按常规治疗方案,医生通常会选择一种进口药——“希舒美”,这是美国辉瑞公司的产品,包含多种剂型,如片剂、干混悬剂和注射用药物。这款药在医学界可是公认的治疗支原体肺炎的首选良药。
而就在半年前,这位宝爸的另一个孩子也得了同样的病。那时候,他们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用的就是进口的“希舒美”,效果立竿见影,孩子很快就好了。可这次带孩子去看病时,却发现无论是门诊还是住院部,医院里竟然都没有这款进口药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国产注射用阿奇霉素,商品名叫“巴珠”。
结果呢?第一次输液回家,孩子的高烧不仅没退,反而飙升到了39.6度,宝爸不得不给孩子吃了退烧药美林,才勉强熬过了那个难眠之夜。第二天的情况也差不多,白天还好好的,一到晚上,体温又噌噌噌地往上升。
这下可把宝爸急坏了,赶紧在朋友的建议下,带着孩子转院到了省儿童医院。在那里,经过一系列繁琐的审批流程,孩子终于用上了“希舒美”。神奇的是,当晚孩子的高烧就降了下来,稳定在了38度以下,而且再也没有反复。
这位宝爸不禁感慨万千:杭州作为一个有着1200多万常住人口的新一线城市,连孩子都无法用上公认的最有效药物,那其他地方的孩子该怎么办呢?
这事儿也让无数家长感到担忧,特别是考虑到今年春季很多孩子都曾感染过支原体肺炎。如果全国范围内都存在这种药物短缺的情况,那么接下来的秋冬流感高发季节,孩子们该如何应对?
那么问题来了,进口的注射用阿奇霉素究竟去哪儿了?宝爸最初猜测可能是由于进出口管制导致药物稀缺,但他查阅了许多资料,发现并没有相关的管制规定。后来他了解到,其实这种进口药在很多医院下架的原因是被“撤网”了。“撤网”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神秘,其实就是指药品信息从医药采购平台上下架,医院无法再通过平台采购该药品。
宝爸在文章中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他认为以价格为理由将“希舒美”排除在外,不仅是医学上的失误,更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任。根据某官媒报道,有161种进口药未在中国进行再注册,这也证实了进口原研药大量退出中国市场的事实。
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或许会在很多方面支持国货,但在孩子的健康面前,几乎没有人会盲目选择国产药物。就像那些平时喊着“买华为就是爱国、买苹果就是汉J”的家长们,一旦自家孩子生病了,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进口药品。毕竟,孩子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这件事究竟怎样产生的呢?其实它的初衷还是为了减轻患者药价过高的负担。
2023年11月,国家组织了一次集中带量采购,目的就是通过与药品生产企业进行价格谈判,在严格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带量采购,以量换价,从而大幅降低药品虚高价格,切实减轻患者负担。“希舒美”的报价为5.58元/袋,比第9名0.98元/袋的报价高出约4.7倍,因此未能入选。
实际上,国家医保局并没有明确规定医院不能采购集采落选药品。不过,为了确保集采中选药品的使用量,医保局设定了两个条件:
第一就是用量优先:医院在一年周期内必须首先完成集采中选药品的使用量,然后才能采购不超过30%的集采落选药品。但有些医院为了完成医保考核指标,可能会选择“一刀切”,只采购集采中选药品,而不采购落选药品。
第二就是价格控制:即使集采落选药品也需要降价。如果不符合降价标准,药品就会被撤网。而辉瑞的“希舒美”就是因为价格问题而被撤网的。
此外,一些医保部门为了防止医药企业和医院、医生之间的不当行为,医保局将集采执行情况与医保资金的返还挂钩。结果,口子扎得太紧了,患者不仅没有享受到集采带来的降价好处,反而因为需要全额自费购药而增加了经济负担。这就是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这本来是想办好事的却办成了坏事,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了呢?大家一起在评论区说说看。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