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团队-静默之鸮
字数:2133,阅读时间:约6分钟
编者按:前些天,时尚服装和军事史,这两个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领域,竟然突然因为”李宁”品牌服装联系在了一起,并被网友戏称为“大佐风波”。事件的起因是该品牌一套秋冬服饰的一顶绿色的渔夫帽上,竟然还垂着一套形似二战日军的帽垂。面对网友的质疑,结果李宁品牌的高管们,发出了一套军装和铠甲,示意自己并没有错,只是网友们缺乏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李宁的这款帽子,真的是参考了古代头盔和保护颈部的“项顿”吗?
其实,李宁这款帽子,是否参考了古代头盔和保护颈部的“项顿”,可能性比较薛定谔。原因也很简单,“项顿”之所以有这个名字,原因在于这玩意的作用,是为了保护使用者的面部和颈部,防止让别人一个横劈削掉半个脑袋,又或者被砍断脖子,让人拎着脑袋回去换军功。
项顿本身并不是单纯的装饰,而是一个实用性极强的铠甲部件,虽然现代服装设计帽子,自然不需要考虑怕佩戴者的人身安全,但是这款帽子的帽垂给人的感觉却只是似是而非,不仅没有项顿那样的厚重感,这个帽垂的作用,似乎也更偏向于单纯的防晒而已。
对比《钢铁是怎么炼成》里的苏联红军标配——布琼尼帽。同样是帽垂,通过笔直的线条设计,让布琼尼帽的观感才真更接近中国古代的项顿。而“大佐风波”那个帽垂要是自称源自项顿,那就有点属于碰瓷了。
那么中国古代是否有和这款帽子一样,只是用来遮阳或者纯粹装饰的帽垂的。这答案是肯定有,而且还挺多,比如说元明时期的蒙古人,就喜欢佩戴帽子后带有帽巾的钹笠帽。
元朝灭亡后,收到蒙古人的影响,明朝军队中,这种风格帽巾也是颇为常见。所以吧,如果要说这是元明时期的蒙古风味,那还真需要好好讨论一下,但是谁能想到他们竟然自己排除掉了正确选项。到这里,这个帽垂基本可以认为就是来自近代的军帽了。
这里首先要辟谣一个误区,实际上二战日军那个标志性的“屁股巾”或“屁股帘”并非是日军独有,也并不是什么从战国时代足轻战笠上笠巾演化而来。
实际上战国时代的这种战笠,早在江户幕府后期,就已经不是当时日本基层士兵的主流装束,甚至与之相反,在欧美军事力量的冲击下,当时的幕府和各藩都纷纷引进西洋装备和军装,因而到了倒幕运动时期,日本的军队不仅不是《最后武士》中,日本战国时代装备大全,而是活脱脱一副土洋结合的架势。
正所谓冤有头来债有主,既然日军的帽垂不是从足轻的斗笠演化来的,那又是怎么来的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这是跟欧美国家当时的军服学来的。实际上,这种用以遮阳的帽垂结构,在当时的欧美军队,尤其是负责对外殖民作战的欧洲军队,都是比较普遍的装备。
而日本早在幕末时期,由于德川幕府积极争取法国支持,并大力学习法国的军事体系,因而在德川幕府的直属军队中,就已经出现了装备有类似法国外籍军团一样带有帽垂的军帽。
不过比较有意思的是,随着德川幕府的倒台,幕府这种引进法国款式的军帽,和德川幕府一起走入了日本历史的旧纸堆。而日军后来成为标志性的帽垂军帽,第一次真正出现在日本陆军序列里,实际上是在甲午战争后。当时占领台湾的日军,为了避免中暑而在军帽上加装了遮阳的帽垂。而到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当时入侵中国的日军第5师团,也部分装配了这种军帽。
如果到这里,日本带有帽垂的日本军帽,只是一些在炎热地区执行外勤日军的配备,那帽垂还不会成为亚洲所有遭受日军侵略地区人民的心理阴影。实际上还真是学习欧美军服,那这个帽子和二战时的日军,就说不上有多密切的关系。奇妙的是当时日本人的审美,和这种原本偏向于实用性的装配,竟然王八盯绿豆——对上眼了。
到二战时期,在日本陆军当中,帽垂一举成为了日军的标配。不仅是普通士兵和下级军官,甚至像宪兵、医疗兵、军乐队等等,这些不用和小兵一样,成天在太阳下行军的兵种,也依然配发了带有帽垂的军帽。
或许是帽垂这种构造,一不小心踩到了日本人武士道精神的猎奇审美,又或是单纯是日本军部为了减少后勤压力,派发一样的帽子来图省事,更或是让那些法西斯军人想起了战国时代足轻战笠上的笠巾。但总之,正是日军对于帽垂的普及,最终让这一结构成功风评被害。
其实,就这次“大佐风波”本身,就如坤哥曾说过:出来混的,有错就要认,挨打要立正!
自己设计的产品或形象导致群众感觉不适,或产生了不良好的联想,应该自我反省才是。
但不管是这次李宁的“大佐风波”还是之前的“XX少年”或“美院和椰树的审美之争”等舆论争议,都有着先设计后找参考解释的毛病。摆出一副不是我东西不好,是你们层次低,理解不了的态度。这么做或许在十几年前尚且可行,但时过境迁,对于如今的网民,特别是连职场风气都能整顿90后、00后的年轻人,这种手法,不觉得有些老套和太傲慢了吗?
参考文献:
《漢世胡風:明代社會中的蒙元服飾遺存初探》-罗玮
《谈谈元代蒙古族的服饰》-杨淇
《日本の軍装》-中西立太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静默之鸮,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