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访谈①周少剑|书法之道:求真我 得自在

文艺访谈①周少剑|书法之道:求真我 得自在
2024年10月19日 00:11 星辰在线长沙网

  2024年2月25日,正月十六,元宵节刚过,长沙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周少剑便打点行装,赴京担任第十三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的楷书组评委,一去就是九天。

  四年一届的全国书法篆刻展,有“书坛奥运会”之称,规模宏大,规格极高。此次国展,10余万人纷纷投稿。经过各省选拔后,仍有17368件作品送京复审,其中书法作品15779件。

  在国展当评委是一种什么体验?什么样的书法作品更受评委青睐?从乡村小学教师到国展评委,周少剑是如何实现跨越的?对于那些想在书法领域有一番作为的人,他又有什么实用的建议?

  在长沙西湖公园之畔的书斋“砥庐”,我采访了一次获得中国书法兰亭奖提名、一次入选兰亭奖、多次参加国展评审的湘籍著名书法家周少剑。

周少剑

  周少剑,别署砥庐,1972年出生于湖南桃源。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长沙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锡良书法艺术中心导师。

  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第三届手卷展、第三届临帖展等展览评委。一次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提名,一次入选兰亭奖,《中国书法》曾作专题报道。

  曾在长沙、常德、永州、邵阳等地举办个展。

  评委们的住处在一个偏僻的度假村,正月里,人烟稀少,仿佛与世隔绝。周少剑喜欢小酌一口,那九天里,一颗酒星子也没看到。

  评审场馆有两千多平方米,分场地、分书体进行。评委们入场前上交手机,场内屏蔽信号,言语和手势交流均不允许。不同场地的工作牌颜色不同,评委们不可串场,现场有中书协工作人员和监审巡察。

  评委们先通过大屏幕看照片,筛出三分之一的作品,然后悬挂起来,细细斟酌。数千幅作品悬于墙上,场面相当壮观。

  今年4月,国展结果出炉,湖南73人入展,入展人数全国排名第三。长沙27件(24人)作品榜上有名,成绩骄人。

  “湖南省的书法水平有口皆碑,在中国书法艺术最高奖兰亭奖方面也表现不俗。”周少剑介绍,每届兰亭奖入选名额只有五六十人。第六届兰亭奖,湖南8人入选,居全国入选人数之首;第七届兰亭奖,湖南李正庚获铜奖,包括周少剑在内5人入选。

  周少剑早已是多个国展的评委。近几年,他先后参加了“何绍基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大赛评审,中书协临书会、楷行草年展、教学中心展现场考核评审,全国第三届临帖展复评终评,全国第三届手卷展评审等。

  对他来说,当评委既是荣誉,更是责任,还是绝佳的学习机会,可以第一时间见证当下书坛的发展脉络,了解书法创作前沿。纵使评审要过几天“关禁闭”般的日子,每次他都欣然前往。

  周少剑说,怎样的参赛作品更受青睐,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

形式上,用纸要朴素。要把思想从“形式至上”转为“笔法至上”,不要费太多精力在制作上。那些花花绿绿、过度包装的作品,往往会“见光死”。大字整张,更受青睐,因为难度系数更大。

选题上,路子要正。要从经典中来,杜绝闭门造车。内容不要触碰敏感区域,意识形态把控精准,内容积极健康。

笔法上,要注重创新。评委们更看重两方面,一是入古极深者,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自我表达和创新。两者相较,更提倡后者。

  目前,多数年轻的书者处于古法继承阶段,而年长的书家往往有更自由的表达,有创新精神和独特风格。

  古法为本,创新为要。创新不易,所以更弥足珍贵。

  “网络世界,信息灵通,现在有个不好的趋势是,哪件书法作品出彩、吃香、受重视,马上就会引来一大群效仿者。”周少剑劝诫书者们,心态要稳,少跟风,“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才是王道

  周少剑人生经历坎坷,11岁丧父,家境贫寒,没钱读高中,就读了免费的常德师范学校。读书三年,他在全校书法比赛中六次夺魁。“或许,我是有点慧根和天赋在身上的。”周少剑笑着说。

  刚开始他从楷书练起。一笔一划,严整规范。毕业后辗转四所乡村小学任教,主教语文,写书法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在那漫长苦楚、不知前路在何方的13年里,他才解锁了行书的魅力。这种书写相对自由的字体,更符合他的性格。

  然而,写字容易,书法难,一件作品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从内容选择到形式确定,再到反复的书写和调整,每个环节都充满挑战。

  那是一段煎熬的时光,但他从未放弃。住在桃源阴暗潮湿的底楼房间,每日凌晨两三点钟,书房里散出的的灯光,照亮了多少夜归人回家的路。“底楼”谐音“砥庐”,正是他沿用至今的斋号由来。

  2007年,他首次投稿,竟一举夺得纪念傅山诞辰四百周年全国书法展一等奖。随后的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他还没投稿,坊间就传言他是“坛子里面摸乌龟”,稳若泰山。结果却名落孙山。

  谦逊低调的周少剑,骨子里是个不服输的人。瞬间,斗志燃了起来。

  2008年全国首届册页展,周少剑铆足了劲。为了效果更完美,除了在常德奋笔打磨多日,又坐车到娄底装裱,还跑了长沙三趟,请著名书法家张锡良指导修改。

  前后折腾下来,路费、装裱费、拍照费花了三千多元。

  周少剑至今记得,展览结果公布之后,他无悲无喜,半年没有拿毛笔。砚台里面结了团,毛笔也干结得能当匕首用了。他心里明白,自己是为了争口气。但是太痛苦了,书法不应该给人带来快乐吗?

  后来张锡良老师开导他,人生总要有这样的磨砺。正如他的斋号“砥庐”,“砥”不就象征着在书法道路上不断磨砺自我,追求卓越吗?

  周少剑重新拾起了毛笔。毕竟,这是他爱了一辈子的东西呀。

  周少剑的书法道路有两个重大转折:一是拜师求学,1999年结识张锡良老师,2010年到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修;二是环境改变,2003年从乡村到县城漳江小学任专职书法教师,2012年举家从桃源县搬到长沙,他担任张锡良书法艺术中心导师。

  “一个人的成长,执着、机遇和贵人,缺一不可。”漳江小学的李校长特别支持他,长沙的周先生将毛坯房装修了给他免费住三年。

  尤其恩师张锡良,对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张锡良是从桃源走出来的著名书法家,比周少剑大29岁。每次回乡,门庭若市,但他总会空出时间,到周少剑的工作室示范指导。

  张锡良在书法方面的勤奋、专注、执着、虔诚,深深影响着周少剑。“81岁的人了,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读书写作。明明可以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但他著书立说,影响世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老师尚且如此,我辈怎可躺平?”

“今我来玆——周少剑书法展”现场。图源长沙美术馆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兹,雨雪霏霏。

  2012年的“昔我往矣——张锡良书法展”,2022年的“今我来兹——周少剑书法展”,十年光阴,师生传承,其间情谊,让人动容。

  2012年正月十六,周少剑举家搬到长沙;2024年正月十六,他去国展当评委。一个轮回,似有定数。

  周少剑的书法以行书为主,创作风格上,他集行书各大家之所长,颇有二王、米芾之风骨,也得东坡、赵孟之精髓。用笔精准、流畅、一丝不苟,如山野间涓涓长流水,无“匠气”但有“意气”。

  在他的笔下,各点画总是落笔不俗,骨力道健,俯仰合度,顾盼有致。作品幅面上,周少剑作品少大字而多小字。字虽小,却并不纤弱,轻盈间蕴藏千钧之力,稳健中揽括清雅悠然。

  在周少剑看来,谈书法创作,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临帖模仿若能出神入化,已是高手。

  书法作品不仅是纸上的文字,更是书者内心世界的写照,蕴含着书者的情感、思想和灵魂。从长远来看,只有不断创新突破,在书法中寻真我,得自在,才能让书法艺术焕发新的活力

  如今的他,书法创作更加自由随性。临帖有感,便抄一段。抄了几十片,再比较,写得好的,就拼接组合起来。

  他书写平时爱读的书,那些闲散舒适、意趣盎然的文字,如《东坡题跋》《世说新语》《板桥题画》等,将自己代入古人的精神世界,与他们对话,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他最欣赏苏轼,将东坡的著述、诗词、文集、传记都搜罗来。他还喜欢扬州八怪的金农,题跋里闪着智慧的光。

  书法的魅力,在于笔法、结构、墨法和神韵。大家之作,各有千秋,可以欣赏、品味、借鉴的地方太多了。

  周少剑以前追求笔法精到,现在探索结构趣味。下一步向何处去?他不知道。人生阅历不同,心境各异,对书法的感受也不相同。

“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件。继续加油吧!”

  这句话,周少剑是对自己说的,也送给每一个热爱书法的你。(文|特约记者 朱敏)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