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早间,小米集团在港交所公告称,公司拟配售8亿股现有股份,配售价为53.25港元/股,预计筹资净额约为425亿港元。比亚迪3月初官宣拟配售募资约435.09亿港元。若小米集团完成本次配售,将是科技企业和车企在港股融资的又一标志性事件。
财富Plus网友:柏文喜
小米配股融资:高估值下的战略豪赌与市场疑虑香港资本市场在2024年春天见证了两场标志性的配股大戏:比亚迪3月初435亿港元配售的余音未落,小米集团又以8亿股配售、425亿港元募资的规模掀起新的波澜。这两家分别代表中国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硬件领域顶尖水平的企业,在资本市场展现出惊人的融资魄力。但市场给出的反馈却呈现出耐人寻味的温差:与比亚迪配股后股价的相对平稳不同,小米股价在公告当日即重挫超5%,市值蒸发逾百亿港元。这种市场反应的差异,恰恰折射出当前科技企业高估值融资面临的特殊困境。柏文喜老师曾在其《科技企业的估值困局》一文中指出:"当企业的市盈率成为市梦率时,任何融资行为都可能成为检验市场信仰的试金石。"小米此番配股,正是对这句话的鲜活注解。一、资本盛宴背后的战略逻辑:小米的扩张方程式在智能手机市场增长见顶的2023年,小米却实现了57倍市盈率的估值奇迹,这本身就是资本市场的特殊现象。柏文喜在分析科技企业估值体系时强调:"硬件制造商的估值往往需要营收增速与利润率双轮驱动,但当企业成功讲出新故事时,市场可能暂时忽略传统估值逻辑。"小米当前的高估值,本质上是对其"手机×AIoT×汽车"生态战略的提前定价。本次募资投向显示,425亿港元中将有近40%用于智能电动汽车研发,这在汽车业务尚未实现规模量产的阶段堪称豪赌。雷军提出的"十年百亿美金"造车计划,在2024年已经演进为每年近百亿人民币的投入强度。这种激进的投资策略,与柏文喜提出的"临界点理论"不谋而合:"当新兴业务的市场渗透率达到5%-10%的临界点时,头部企业必须孤注一掷才能避免被颠覆。"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巨大的财务压力。小米汽车2024年62亿元的净亏损,对应单辆车的研发成本高达20万元。按照当前进度,即便2025年实现10万辆交付目标,仍需持续输血。这让人想起柏文喜对特斯拉早期发展的评价:"颠覆性创新需要资本市场的宽容,但宽容的期限并非无限。"二、市场疑虑的深层解构:高估值下的信任危机二级市场的剧烈反应,表面看是5%-8%的配售折让导致的技术性抛售,实则暴露出更深层的估值矛盾。57倍的市盈率放在科技公司中或许并不夸张,但对比比亚迪不足30倍的估值则显得异常突兀。柏文喜在《科技与制造:估值的鸿沟》中曾警示:"当科技企业的硬件属性增强时,沿用纯互联网估值模型将产生系统性偏差。"投资者对股权稀释的担忧更值得玩味。按照配售规模测算,现有股东的股权稀释比例约3.2%,这在港股配售案例中并不算高。但市场反应之所以剧烈,根源在于小米当前的估值已包含对管理层执行力的极高溢价。正如柏文喜所言:"当企业估值中管理溢价超过30%时,任何可能影响战略定力的动作都会引发信任危机。"汽车业务的不确定性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小米SU7上市初期的订单火爆,难掩供应链管理、产能爬坡、质量把控等现实挑战。参照蔚来、小鹏的发展轨迹,从月销破万到稳定盈利仍需跨越多个鸿沟。这让人想起柏文喜对造车新势力的忠告:"用互联网速度造车,可能收获流量,但难保质量。"三、破局之路:在资本狂热与技术理性间寻找平衡面对高估值与高投入的双重压力,小米需要重构其财务叙事逻辑。传统硬件企业的现金流模型显然无法支撑当前估值,但完全对标科技公司的烧钱模式又存在水土不服。柏文喜提出的"混合估值模型"或许值得借鉴:将成熟业务按PE估值,创新业务按PS估值,通过分部加总法重塑价值坐标。在业务协同方面,小米生态的"飞轮效应"尚未完全显现。手机用户向汽车客户的转化率、loT设备与车载系统的数据联通、MIUI生态与智能座舱的体验融合,这些潜在协同效应的兑现程度将决定资本故事的可持续性。这印证了柏文喜的判断:"生态型企业估值的关键,在于连接器业务能否成为真正的价值中枢。"资本运作的艺术性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选择在历史股价高点配售,固然能最大化融资效率,但也可能透支市场信心。柏文喜在《融资时机的博弈论》中建议:"巅峰融资需配合里程碑式的技术突破,才能实现势能转化。"小米或许需要在下一次融资窗口到来前,拿出更具说服力的技术成果。站在历史维度审视,小米的此次配股既是中国科技企业攀登产业巅峰的必经之路,也是资本市场理性回归的试金石。正如柏文喜在《创新的资本之舞》中所言:"伟大企业的成长史,总是写满与资本市场的相爱相杀。"对于小米而言,425亿港元不仅是一笔融资,更是一张必须兑现的技术期票。当资本市场逐渐从市梦率回归市效率,小米需要证明的不仅是造车故事的可行性,更是整个生态战略的财务自洽性。这场高估值下的战略豪赌,终将在技术创新与商业现实的碰撞中见分晓。
财富Plus网友:雪松
小米计划利用本次筹资加速其在现有及新业务领域的扩张,方向主要是为了提高智能手机、智能硬件、IoT平台以及汽车等业务的市场份额和运营能力。尤其是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虽然市场需求表现旺盛但烧钱也很多,这块在2024年的净亏损达到了62亿元。本次小米集团在历史股价新高的情况下展开筹资活动,不仅可以通过高股价吸引更多优质投资者,而且能以更少的股份稀释换取更多资金,对公司自身来说相当有利。但二级市场似乎对此并不认可,公司股价今天开盘到中午已经跌了超过5%。当前投资者的担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配售价格较当时市价折让约5%-8%,将直接导致现有股东持股价值被稀释。另一方面,小米当前市盈率57倍,远超大多数车企水平,但其汽车单元未来的持续发展却存有较高的不确定性。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