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董明珠说几句

为董明珠说几句
2023年12月15日 15:25 张卓1123

01

被挑战的价值观

最近董明珠又再次提到了孟羽童,这次说得很重,媒体用了「怒斥」,怒斥孟用公司的平台当网红,「只想着赚钱和行尸走肉没什么差别。」

我觉得站在董明珠的角度,她的话说得没有太大问题。

一个人所深信的价值观来自她的成长经历和她过往的实践经验。董明珠的确凭一己之力拯救过格力,这是一个大成功,而不是一个小成功。她从格力的销售员做起,把格力从一个知名度在90年代远远低于长虹、春兰的小厂变成了「中国制造」的代表。

她甚至否认过这份成功有「运气」和「时代」的眷顾,她说过,自己的成功来自「十二分的精神」以及「追求完美」的信念。

她深信不疑无论在何种境况「人定胜天」,也非常执着于自己的事业。她是经历过中国商业几次的周期轮转:房地产热潮时,有格力的高层建议投资房产,她坚持做空调,互联网兴起时,她还是坚持格力就是「卖空调」的,她曾经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句话贴在格力珠海总部大厅。

当一个人靠着她的意志和信仰获得时代的大成功时,她是绝对不会怀疑自己走过的路有任何错误。这些都经历又让她更加坚固了自己的信仰:热爱工作,奋斗终身,不求回报,金钱只是结果,「人生价值」比「金钱」更重要。

所以她怒斥孟羽童,是怒斥跟自己完全相悖的一种价值观,她确实深恶痛绝这种行为,她以为孟和她有着一样热情、抱负和价值观,其实,完全不是。

一个人的最大愤怒来自于他的价值观被挑战了,而且是在公众面前,活生生被挑战了。

02

爱拼未必赢

更重要的是,董明珠表里如一。

她是在格力电器2023年大学生入职仪式上提到这件事的,以她的经验,她肯定知道这段话年轻人不爱听,以及必然会被录屏上传,但还是执意要说:是因为这是她当下最想说的,她也不怕被公开「讨伐」。

 一个人的信仰被触犯了,她为「信仰」据理力争,这是原则之争。

对内对外,她都是这套表达,这样的表达也形成了格力的组织文化,这样的组织文化也成就了一家很成功的中国企业。

没有为了迎合任何阶层或者场景去讲一些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话,这是董明珠最可贵的地方。这世界太多虚伪至极的企业家。

但问题出在哪里呢?从哪里发生改变了呢?要知道10年前甚至15年前,董明珠可是年轻一代很喜欢的女性掌门人,中国商界的铁娘子。那时她的奋斗故事,年轻人是买单的。

因为那是在经济好的背景下,奋斗可以得到普遍的共鸣。因为奋斗是可以带来人生的改变,努力是有价值的,努力是可以买房的,努力是可以跃升阶层的。

在经济上行期间,代际间的社会经济地位主要是向上流动,孩子到了父母的年纪,理应可以享受比父母更优越的生活水平。

然后现在,普遍的年轻人都认为,自己连维持自己的生活都难以保证,更不要提超过父母的水平。

努力未必好,爱拼未必赢,但不努力不拼搏似乎只会变得更坏,那又不得不维持奋斗,以避免跌入深渊。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格兰道夫说过的,希望来自感到努力会有回报,当努力付之东流,随之而来的就是绝望。

所以董明珠这套叙事,放在今时今日,不是不对,是不奏效了。不奏效的事情,必然导致反感,甚至群嘲。

03

时代冷风

新浪针对这件事做了一个调研:你赞同董明珠的观点吗?90%的投票投过了「不赞成,没有钱才是行尸走肉」

从王自如到孟羽童,董明珠已经被妖魔化成一个锱铢必较、心胸狭隘、听信谗言的垂暮昏君。但两场舆论风波背后实则是巨大的社会鸿沟所造成的情绪对立。社会的普遍共识已不复存在,如果说80年代是知识,90年代是奋斗,21世纪是全球化和大众创业。

那么现在,以上这些话题都已失去继续叙事的力量。

对格力来说,董明珠的这番话必然会影响品牌形象,格力要年轻化,不能只是产品年轻化,品牌也要随之年轻化,但董明珠=格力=这套令年轻人反感的故事=不想买。

董明珠知道后果吗?当然知道,但是她还是要说,在这件事上,她认为,自己有捍卫自己的价值观的权利,她会捍卫到死。

这两年,格力的状况不是很好,被美的一直压着打。董明珠一直在求变,她没有展现出一点被「打趴下去」的迹象。今年8月,格力落榜《财富》世界500强,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不难过,「企业好不好,自己心里有数,有没有病,自己心里知道。」

她对格力依旧充满信心,说到底,她仍然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认识的很多上了点年纪的企业家,都保持着这样的乐观。大概他们经过风浪,再差也差不过曾经的起点。

与其说董明珠说了「不合时宜」的话,不如说时代的冷风刮到每一个人的脸上,年轻人不再相信理想主义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