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观点】浅谈新时代品牌美学(上)

【品牌观点】浅谈新时代品牌美学(上)
2022年10月11日 18:47 品牌联盟

文 / 品牌联盟专栏作者、创新实战型品牌专家 江品醇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从未停止,无论时代如何跌宕起伏变化,人类对美的追求从未间断。尽管每个时代审美观不同,但是,在人类漫长发展的长河中,“爱美”成为了人的天性,“美”总是给人类信心,带来了美好的希望。

从古至今,人类从“顺从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融合自然”轮回中自我觉醒,不断地朝着这样的方向前进。

虽然社会观念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地更新变化,但是,人类对美的认识和探索孜孜以求,从“自然美到人工美,再到美学,最终到人与自然融合美(即天人合一”的发展进程中,当下正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村的美好愿景,砥砺前行。

随着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类对“美”的概念也不同。数千年来,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农业文明和商业文明”三个发展阶段,目前,人类刚进入数字文明的新时代,“美学”理论和实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那么,“美”的理论发展过程是什么呢?作者认为,它主要是从“美-美学-新美学”的趋势向前发展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观,这样的审美过程逻辑,吻合了事物发展变化规律。

在原始社会和农业文明时代,主要体现在“自然美和人工美”两大方面“美”,基本满足了当时人类对“美”不断追求的物质需求。在商业文明社会,由于“科技改变生活”的大力驱动,“美”上升为对“审美和美的规律”研究的一门学科,“美学”理论诞生了。

当下的数字文明,在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变革的背景下,“新美学”必须做到理论和实践融合创新,智造以人为本的“新美学”理论,并实践于品牌发展,为当前数字经济创新赋能,智造美好未来。

因此,江品醇认为,“美学”理论和实践融合人类经历的原始社会、农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发展历程,以及遵循人类“美”的发展过程逻辑。在数字文明新时代,进一步接地气创新“美学”,践行中华文化自信,做到知行合一的品牌新美学应用。

笔者如下将会娓娓道来,欢迎大家讨论。

一、原始社会的“美”主要体现在“自然美”。

在远古时期,人类对美的追求,从图腾设计上,可见端倪。例如,《易经》鼻祖伏羲,他以“人头蛇身”的图腾,作为氏族美的符号。后来,炎黄帝时期,“龙”的标志出现,它更是中华各民族融合美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的美好生活愿望。

我们知道,中华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美,源远流长。中国人文初祖——轩辕黄帝拜师广成子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

据《神仙传》记载:黄帝被尊为天下共主之后,巡游四方,曾去到崆峒山拜访广成子。广成子对轩辕黄帝说:“尔治天下,云不待簇而飞,草木不待黄而落,奚足以语至道哉”。显然,广成子的这句话直接讽刺“黄帝违反了自然规律”。

后来,轩辕黄帝反省了数个月,再次问道广成子,轩辕黄帝跪拜其面前,广成子感其真诚。他再教导轩辕黄帝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黄帝得之,以登云天”。据说广成子说完后,拿出一本《自然经》给了轩辕黄帝。

他暗示轩辕黄帝治理国家也像自身一样,它才会长治久安,这显然是“人如何融合自然规律”发展之道。轩辕黄帝受此启发,主动发起了“尊重自然、融合自然”的全面治理国家变革,鼓励发明农业工具和开发技术,并加强各部落族之间结盟融合发展,创造了人类“自然美”的原始农业文明。

同时,5000年前,在西方文明最早发源地——苏美尔文明时期,考古学家在墓穴中发现:苏美尔人用铅粉和红色矿石等自然原料做成口红,当时在富人阶层十分流行,由此可见,苏美尔富人以口红与自然红融合之美为荣。

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古埃及人曾使用含铅的眼妆,喜欢在眼部涂黑眼线,眼影更是用宝石如孔雀石、绿松石等自然原料,制造出各种强烈的色调,涂在眼部上,形成乌黑细长的眉毛,更加美丽动人。

可见,自古以来,人类爱美之心人人有之。原始社会的“美”主要体现在“自然美”,采用自然原料直接装扮自己,表达了人类追求美好物质生活的渴望。

二、农业文明的“美”主要体现在“人工美”。

在农业文明,人类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时期,产生了两个不同社会的审美观。它主要体现在“人善美”和“人工美”两大方面,吻合了人类追求美的内外辩证统一逻辑。

我们知道,周朝的周文王创新提出了“天地人”融合思想,开创了中华文化“以人为中心”的“人道”哲学。后来的孔子更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人伦”哲学,成为了儒家文化鼻祖。

在2000多年前的“轴心知识时代”里,相继出现了“百家争鸣,百家齐放”诸子百家现象,给中华文明打下了坚实的哲学思想,当时“人善美”的美学概念基本成型,至今仍然产生深刻影响。

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对“人善美”提出了“善、信、美、大、圣、神”六个字美学概念,正如孟子说“ 善(可欲之谓善);信(有诸己之谓信);美(充实之谓美);大(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圣(大而化之之谓圣);神(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等。

孟子提出的人生美学思想,它是从人对美的天性本心“善”出发,对自己“信”入手。他认为,不断地“忠实于信”之美才叫美,只有这样的“善与信”的“忠实”之美,并利用它影响和教育更多的人,践行“圆满”的义行义言,这样才能成为圣人,甚至升华为“神”。

由此看来,孟子对“美”的概念有六个层次划分,每次升华是循序渐进“美”的快乐体验,“美”每当升华一次,人生就会升华一个快乐阶段,以追求“圣人”为目标,最终升华到人人敬仰的“神”的美好人生境界。

从此,在儒家美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注重“内在美和外在美融合”的审美观,成为一代代中国人的审美基本价值观,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至今方兴未艾。

在后来的农业文明的封建社会里,人类对“美”的体现更多是“人工美”,集中体现在封建君主的皇宫设计和建筑风格上,至今仍然很多建筑保存完好。

例如,西藏的布达拉宫、明朝兴建的北京故宫、12世纪兴建的俄罗斯克林姆林宫等,这些建筑普遍融入“自然与生活”美学元素,雕龙画风、富丽堂皇,令人对“人工美”的赞叹。后来,明间逐步流行这种美,“人工美”成为了人类社会的生活美,满足了人们追求生活美的需求。

当时,这些建筑是“美”的象征。它反映了“天尊”“权威”“高贵”的君主和君臣们的生活美,也体现了封建社会对美追求的局限性,只有少数封建君主和利益攸关者才能享受的生活美,普通老百姓只能是望尘莫及了。

由此可见,为什么当时中国“风水学”如此盛行呢?它就是“人与自然融合美”的科学实践,它并不是封建迷信。孟子对“人善美”的六个层次划分,从本质来说,它属于人类认识的精神“人工美”。

当然,爱美之心人人皆有,只不过每个人不同的表达而已。在农业文明时期,老百姓的“人工美”更多体现在如服装、彩妆、陶瓷、文化、艺术、茶道等生活产品使用上。

例如,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启古代“丝绸之路”,于是,中西方交流越来越紧密。他回国后,带回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思想和其它民族的物品,比如,胭脂也被引进了中国。从此,中国女人也爱上了胭脂,不断地表达和追求美好生活之美。

同时,以中国为中心的2000多年农业文明社会里,中国人同世界其它人类一样,孜孜以求地追求物质美好生活,中国人发明的科技技术,也大大地改善了人类生活美。

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火药主要用于节日礼炮及驱除邪鬼;指南针用于判别方位和航海;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信息沟通和文化传播等等,这是中国人美学“初心”,践行“美”的正能量价值。可见,中国“真、善、美”审美观很早就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里,至今生生不息。

因此,在农业文明里,中国人普遍重视内在美的人性美,以及不断地同外在美融合,创造了众多“人工美”,为人类“美学”贡献了中国人智慧。

例如,青铜、瓷器、玉器、丝绸、壁画、香道、茶道、诗歌、戏曲、建筑、文化等等,一座座艺术宝库,它像是万千高楼耸立,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吸引着全人类的羡慕目光。

这种强调“内外”兼修的“东方美”,它吻合事物内外融合发展规律,它不仅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而且它十分适合新时代“美学”发展潮流,在数字文明的新时代里,它必将发出光芒。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从未停止,无论时代如何跌宕起伏变化,人类对美的追求从未间断。尽管每个时代审美观不同,但是,在人类漫长发展的长河中,“爱美”成为了人的天性,“美”总是给人类信心,带来了美好的希望。

在原始社会和农业文明时代,主要体现在“自然美和人工美”两大方面“美”,基本满足了当时人类对“美”不断追求的物质需求。在商业文明社会,由于“科技改变生活”的大力驱动,“美”上升为对审美和美的规律研究的一门学科。

江品醇认为,商业文明的美主要是“以品为本”的美学,是“以利益为中心”的品牌美学。

18世纪中叶,人类以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出现为标志,它促进了生产力大力发展,人类开始进入了商业文明,企业为了更好地销售产品,“美学”理论诞生了。

后来,西方的商业文明逐步取代了过去东方为核心的农业文明。于是,“美”和审美观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品为本”的商业文明美学,逐步在全球遍地开花。

随着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发展的推动下,商品经济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互联网革命,加快了人类生产产品和信息流通效率,进一步促进商品经济高速发展。“以利益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社会全面繁荣起来,先后产生了如葡萄牙、英国、荷兰、法国、意大利、德国、美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强国,品牌理论和“美学”研究开始热络起来,使“美学”逐步成为一门学科。

直至到了21世纪初,人类追求物质美好生活愿望基本实现,带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也融入了西方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发展之中,取得了新的辉煌。

在2020年,中国向世界宣布全国脱贫,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中国已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当下中国人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美,正在有条不紊地奋力前行。

我们知道,工业革命不仅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产品,而且它通过产品和品牌传递“美学”文化和价值观。

例如,美国塑造了如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宝洁、微软、苹果、脸书等众多世界著名品牌。各种品牌创意设计、产品包装、卖场体验等方面,处处体现了“美学”元素和西方文化,先后出现了如品牌形象论、品牌价值论、品牌定位论、品牌人格论,品牌生态学等众多“美学”内涵理论,进一步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当时,这种“以利益为中心”的“审美”价值观,它与资本主义本质属性一脉相承。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生态产生了深刻影响,它改变和丰富了人类生活美,在商业文明的“美学”理论积极推动下,给人类经济发展带来了空前的繁荣。

但是,工业的发展给自然界造成了严重破环。例如,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病毒传播等众多“人与自然”不和谐发展问题,它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显然,“人与自然”和谐美又凸显了出来。

自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灾情发生,商品经济也发展到了“天花板”,物质生产过剩了。当下,人类发展正处于“商品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变革时期”,美国为首的西方联盟全面抱团取暖,不断地维护资本家全球霸权利益,忽视了人类自然美,出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等不和谐协调发展。

大家知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任何人阻挡不了人类正义步伐。因为正能量审美观来自人心,当下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已来,东方的真、善、美将会变得更加灿烂。

从“美”的发展过程逻辑来看,“美”确实是人的天性,“美”潜移默化在万事万物之中,由于每一个人的认知与感受不同,造成千变万化的“美”,它随着“不同的时代、不同场景、不同人文”会有不同的审美观。

例如,2000多年前,孟子倡导“人善美”;毕达哥拉斯提出”美是数的和谐;苏格拉底认为“美是相对的”。现代哲学家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康德对现实“真、善、美”批判思想等。

18世纪中叶以来,现代美学之父鲍姆嘉登认为“美学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中提出“直觉即艺术”。20世纪80年代,当代的美学哲学家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书中说“美就是有意味的形式”,美学家张世英认为“审美是人生最高境界”等等。

同时,在当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在书中,对西方美学主流观点分为五个发展阶段:“一是古典主义观点:美在于物体形式;二是新柏拉图主义和理性主义:美在于完善;三是英国经验主义:美感即快感,美即愉快;四是德国古典美学观点:美在于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五是俄国现实主义:美即生活”。

由此看来,“美”具有“历史性、时代性、认知性、普遍性、导向性”。特别在商业文明时代,资本主义国家倡导的“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具有虚伪性。它虽然是人类骨子里价值观,但这种“审美观”在资本主义强国的自私自利操作下,它明显具有自私性、劣根性和欺骗性,成为资本家获取利益的精神工具

在新时代里,真正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谐的生活美,它“不分国家大小、相互尊重、一律平等”,这才是新时代人类追求的正能量普世价值观,这才是人类追求的“真、善、美”正向审美观,这才是全人类持续发展的福音。

正如说“正义不会迟到”,在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推动下,以人为本的数字文明“新品牌美学”未来已来。

统筹|伯岩    编辑 | 李茜校对 | 祝盈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