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又有新动向。10月19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新一届特区政府的首份施政报告中再度提到,本届政府会全力推进“北部都会区”建设。其中,大型项目“生地”变“熟地”时间将从以往十多年大幅压缩一半,要在五年内为所有发展项目启动收地程序,北部都会区的建设时间表越来越清晰。
可以看到,整个香港北部都会区最重要的主题就是“科创”。而在深圳,多区都在积极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特别是位于河套地区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建设正按下加速键,小空间里正遇见“大未来”。
深港科创力量正加速融合
根据相关规划,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位于福田区南部与香港接壤处,其中“深方园区”的东侧是以福田皇岗口岸为核心的河套C区,西侧是福田保税区。如今,走出深圳地铁7号线皇岗口岸站就能看到,皇岗口岸重建工程正在进行。皇岗口岸重建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腾挪发展空间,打通基础设施“硬件”联通的“任督二脉”,促进深港创新要素便利流通。
而在福田保税区,可以说在这“方寸之地”上变化正处处发生。记者获悉,150多个高端科创项目加速推动落地;5所香港高校带着10余个优质科研项目进驻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24个港澳创业团队300余人进驻孵化加速平台,已产生知识产权203项;多项“卡脖子”技术在这里突破、攻克,初步实现商业化生产……从这些数字当中可以看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已经变成深港合作新“沃土”。
在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记者看到多家香港创业者开设的公司驻扎在这里。据悉,这家2018年成立的孵化加速平台,目前已培育26家团队,其中港澳背景团队24家,包含人工智能、物联网、医疗科技、新材料等领域。
“公司的智能穿戴产品需要大量的芯片、器件供应,还要规模的用户数来体验升级,深圳这边产业体系完整,科研转化比较方便,而且内地市场前景广阔。”舒糖讯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CEO何耀威有着20多年深港贸易与多家知名企业就职经验,在2015年创立舒糖讯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在业内人士看来,深港科创力量正加速融合。
除了吸引香港的创业者,深圳的科技力量自然也不容小觑。记者从位于福田保税区的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获悉,得益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区位、制度和国家战略平台优势,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自2018年挂牌以来,在不到三年时间内建立起超300人的年轻化、国际化的科研队伍,已吸引的国内外科学家、工程师人数位居全国前列,成为量子科技国家核心战略力量的南方支柱。
海归博士钟有鹏的一句话,也道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乃至整个深圳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虽然之前深圳经商氛围很浓,但是从最近几年来看,深圳改变了很多,越来越重视基础科研的建设,自己回国以来已经在几个方向取得一些重大突破。”
在政策支持方面,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深港现有政策为依托,创新性地在人、财、物及配套方面实现深港政策全链条协同支持,发布了多项新政策。
据悉,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出台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创新若干支持措施》申报受理工作在近日正式启动。产业政策包中包含了医疗科技、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机器人、新材料、微电子、金融科技等六大领域,重点支持港澳台及海外团队、高校、科研院所、研发型企业,以及其他掌握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的团队和机构。
要“硬联通”也要“软联通”
对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科创是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同样,对于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临近的北部都会区,李家超表示,建成后的北部都会区将以“国际创科新城”为主题,集优质生活、新兴经济和文化休闲于一体,以创新城市设计推动职住平衡和绿色生活,发展和保育并存。香港将充分利用“北部都会区”的边境优势,促进口岸地区的综合发展。
不仅如此,北部都会区的建设时间表越来越清晰。李家超表示,未来五年“北部都会区”产业用地也将陆续推出,用以支援发展创科和其他产业。其中,新田科技城内的落马洲河套地区有三栋大楼正在兴建,部分河套用地明年起招商引资;河套地区以外的首批新田创科用地,则于2024年动工;洪水桥和元朗一带的物流及新兴工业园首批工业大厦用地将于明年起推出;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定位为现代服务业枢纽,毗连洪水桥站的商业用地亦会在2026年完成平整。
香港北部都会区未来可期,记者采访多位在深圳经商工作的港人了解到,大家对深港之间如何形成更好的人员和要素流动更为关注。除了交通的“硬联通”,规则机制的“软联通”更是促进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推进市场一体化的基础条件。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认为,北部都会区的发展重点是创新科技产业,需要在大湾区框架下,加快深港科技创新一体化,更好与内地科创体系联通。在深港科创资源一体化上,谢来风提出,在资金方面,建议深港两地政府牵头,深创投等企业与香港科学园公司参与,共同设立创科发展基金(可以以母基金FOF形式设立),投资深港和大湾区创科企业和项目。人才方面,可以在河套、前海等区域探索技术移民制度,逐步实现境外科技人才工作许可、工作类居留许可“一窗受理、同时取证”。科创载体方面,支持鹏城实验室、中科院先进院等与香港高校共建“跨境新型研发机构”,机构科研资金来源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慈善捐赠及投资收入等,运营上独立于高校、企业和政府,探索科研管理规则对接国际。
此外,谢来风还建议,以香港、深圳、广州为核心,继续规划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在空间布局、科技企业、科研平台载体、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科研资源开放共享、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园区联动等方面谋划协同联动,加快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另一方面,推动“一区一带”(香港北部都会区、深圳口岸经济带)在规划、项目、政策等方面的对接协同。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