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梯的记忆
吴红金
一座城市,有很多记忆的符号。重庆当然也不例外,吊脚楼、长江、嘉陵江以及飞架于两江之上,形态各异的跨江大桥。而在这些记忆符号中,街道却更具代表性,它是一座城市的年轮,以城市中心点为圆心,一圈一圈地向外扩展,记录着城市的野蛮生长。
山城重庆最具代表性的街道便是十八梯。渝中老重庆分为上下半城,位于山上的较场口,解放碑商业步行街等为上半城,记录着城市的繁华;山下的南纪门、解放西路等地为下半城,记录着城市的朴实。而在上下半城之间,由一条自下而上、弯弯曲曲石板梯步砌成,完全靠步行的老街相连,它便是十八梯,它,记录着城市的市井生活。
年轻时才参加工作不久的我,宿舍在下半城的南纪门,单位在上半城的临江门。如果坐公交,需要绕一大圈,再转一次车才能由起点到终点。而像我这样住在下半城的大部分年轻人,几乎都是步行穿过十八梯去上下班,每天用脚丈量着这座城市的长度与高度。我住在16楼,老房子没有电梯,平街需要向上爬十层楼才到家,再向下走6层楼,就到达临江的长滨路(长江滨江路)。长长的十八梯,练就了每一个年轻男人的腿劲,重庆美女的腰肢。走完十八梯,再一口气爬上16楼的家,都不带喘气,便推开窗呼吸长江上吹来的河风,看江面上倒影的夕阳,向往第二天的美好。
十八梯不是你想像中只有十八步梯步,但到底有多少石梯步,无从考证。曾经在上下班途中数过,但数着数着就叉了,因为街道两旁有太多吸引你的东西,走着走着就会忍不住停下来去瞧瞧。后来我想像中觉得这条长长的街道应该是十八组梯步吧,不然为何叫十八梯呢?但终究没有去再数。十八梯下半城口有一座剧院式茶楼,里面只演川剧,从早到晚锣鼓喧天,附近没事的老年人每天在里面一碗盖碗茶,一坐就是半天,感受着生旦净末丑的百味人生。而剧院的锣鼓声则是年轻人冲锋的号角,和着锣鼓,踏上十八梯的第一步梯步,就踏上的人生的战场,踏上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长长的,弯弯曲曲,带你到山顶的十八梯每天都演绎着市井百味。有沿街走着叮叮当当卖“敲敲糖”的小贩,更有现今被人们称为“高端定制”,低端收费的裁缝铺;有清晨刚洗过头,从吊脚楼露出半个身子回睫一笑,激发着你青春荷尔蒙的少女,也有赤膊上阵,为市民挑东西的“棒棒”军。
十八梯是一部人生的奋斗史。人们走着走着,便离开了十八梯,奔向了上半城。接着又来一波年轻人在它上面走着,跑着、跳着,将有棱有角的石梯步踩出裂痕,磨得光滑而圆润,一不小心就在上面摔一跤,磕掉一颗门牙,再爬起来,用袖子抹掉嘴角的血迹,看看光滑的石梯步,骂一句“我X你妈!”尔后像没事人一样继续前行。
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新区域,新房子成了人们的向往。慢慢地,就连住在十八梯吊脚楼内的本地人也不愿意呆了,纷纷搬离。将房子租赁给了一些三无人员,沿街的木质吊脚楼,砖混平房,与木棉瓦搭建的违章建筑混在一起,越来越多,杂乱无章。十八梯就像一个年老色衰的弃妇,成了城市贫民窟的代名词。现今,政府招商引资,将这条有代表性的城市街道打造成了重庆风貌街,十八梯焕然一新,却少了往日的烟火。
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曾在十八梯拍摄,上映后风靡全国。但十八梯不是我的全世界,只是我关于青春,关于奋斗、关于城市的记忆。
(作者系全国网络媒体联盟重庆工作站站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