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无废日 | 从今天的一小步开始

国际无废日 | 从今天的一小步开始
2025年03月30日 10:31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一次自带杯

一件旧衣捐赠

一份双面打印

……

这些小行动就像给地球的温柔拥抱

让每一物

都找到它的下一个故事

♻️🌍💚 

3月30日是联合国设立的国际无废日(International Day of Zero Waste),旨在倡导加强废物管理、促进资源回收和再利用。今年的主题聚焦于时尚与纺织行业的循环解决方案,但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建筑设计、校园管理和个人行为的每一个细节。

可持续建筑:

政立院区的绿色基因

由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意大利著名建筑师Benedetta Tagliabue负责概念设计的政立院区,通过玻璃幕墙和开放式庭院,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减少能源消耗。建筑外立面的装饰构架选用陶管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和隔音降噪功能,更体现了对传统材料的创新应用。

“循”思妙想:

先锋论坛的思想碰撞

在“绿动未来ESG@复旦管院”系列活动中,来自英国、法国、比利时和中国的设计师、学者与创变者们分享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前沿思考,为可持续与零废弃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料。

文化差异,让品牌更具可持续魅力

学院企业管理系副教授吴哲颖提出了关于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价值的独特见解:“差异化和企业的文化、背景是联系在一起的,当本土文化与国际普世价值观不冲突时,这种文化差异性便成为品牌独特的加分项。”

她认为,品牌的ESG推广需区分理性合规与感性共鸣双轨道:“在跨文化叙事中,需提炼既与消费者情感共振,又表达产品和企业特性的独特文化符号,将防御性合规转化为主动性表达。”

Centdegrés Paris法尚大中华区总经理,法国青年企业家协会驻上海主席,法国设计师Matthieu Rochette Schneide指出,应避免将可持续与“丑陋设计”“负罪感营销”及“表面化举措”强行绑定。他建议,应锚定“真实尊重”内核,用差异化的ESG叙事,以“小而深”的真实行动替代宏大口号。

在圆桌论坛“全球化品牌的本地化突围”中,中外嘉宾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可持续理念如何跨越文化边界,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和实践。

Delect创始人兼研究总监Allan Bahroun博士从符号学视角提出,应淡化品牌的国家属性标签,聚焦普世文化共鸣。他强调,国际消费者并非单一群体,文化定义应保持开放弹性。通过内化东方价值观,实现跨文化联结。

沙涓时装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丹则认为,品牌应根植于自身的可持续DNA与普世价值,通过技术创新和人文赋能,将传统文化转化为高端消费品的内在品质。

OATLY大中华区可持续发展负责人及高级品牌总监林春燕分享了“知行合一”的沟通策略。她表示,OATLY通过技术创新和透明化叙事,建立了消费者信任,并将植物基理念与中国的环保目标深度绑定。

共生之美,自然与设计的深度对话

在“非同‘循’常”主题论坛中,比利时设计师Bram Kerkhofs则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循环设计的魅力。他的设计工作室位于距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约10公里的大森林里,这种与自然共生的环境深刻影响了他的设计理念:“我不掩饰任何东西,只使用原材料,根据原材料本身的特性来选用它们。”

Bram特别强调了循环设计(R-Strategy)的理念:“循环设计不仅仅是回收废弃物,更重要的是从拒绝(Refuse)和重新思考(Rethink)开始,通过减少(Reduce)和重用(Reuse)来最大化资源的利用率。回收(Recycle)和恢复(Recover)应该是最后的选择。”

循环创意,赋予材料第二次生命

英国当代艺术家Matt Hope分享了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对周围被遗弃物品的重新审视:“几年前,我突然意识到周围存在着如此多非凡的材料——椅子、地毯以及被遗弃的油桶等。为何不将这些旧材料赋予新生呢?”

Matt通过压缩空气和电动马达将金属物品压平,最大限度地降低改造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同时保留材料原有的纹理和美感。他强调,循环设计的核心在于“再利用(REUSE)”与“再创造(REBIRTH)”,通过创新设计赋予废弃物新的生命。

知识融合,让循环经济更高效

202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特聘教授Marie Harder在“我们 | WOMEN”年度论坛中,分享了如何通过集成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我们在上海垃圾分类项目中发现,当心理学家、工程师和社区工作者共同设计解决方案时,废弃物处理效率提升了很多,真正的循环经济需要打破学科壁垒。”

每一小步

都是迈向零废弃的一大步

你的零废弃行动是什么?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