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冬藏、颗粒归仓。又迎来一个丰收年!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4130亿斤,在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坚决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的背后,水利发挥了不可或缺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灌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力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核心在灌区。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统筹灌区骨干工程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完善灌排工程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面积达到19.29亿亩,全国灌溉面积发展到10.75亿亩,建成大中型灌区7300多处,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蓄水、引水、提水、输水、排水工程网络体系,在占全国56%的耕地面积上生产了全国77%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为全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贡献了水利力量。
2024年,水利部联合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有效衔接高标准农田建设、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等方案,统筹水土资源条件,提出了合理灌溉面积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并同步推动规划落地。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以及增发国债等渠道,支持大、中、小型灌区项目达1300多处,中央资金支持规模超千亿元,持续推进灌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在我国中部粮食主产区开工建设了江西峡江灌区、湖南梅山灌区、河南故县水库灌区等大型灌区工程,合理增加灌溉面积。同时,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和政策标准,强化科技支撑,推动农田灌溉用水计量精准化、管理运维智能化、灌溉方式高效化,不断夯实粮食安全水利基础。
粮食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只有国泰民安、岁稔年丰,人民群众才能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4年,我国水旱灾害防御形势严峻复杂。入汛以来,洪水南北齐发、频发、重发,全国汛情全面刷新记录,大江大河发生26次编号洪水,为1998年有资料统计以来最多。西南等地发生冬春连旱和伏秋旱,华北、黄淮等地发生夏旱。在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情况下,粮食生产扛过台风、干旱、洪涝等多重挑战,取得这份丰收答卷,殊为不易。
面对严重水旱灾害,水利部利用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科学精细调度重大水利工程,充分发挥了防灾减灾作用,最大程度减少了灾害损失。截至目前,今年入汛以来调度6900多座(次)大中型水库共拦蓄洪水1470多亿立方米,初步统计减淹耕地面积1680余万亩,对减少洪涝灾害损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等具有重大意义。湖南局部地区今年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粮食总产615亿斤,其中,大中型灌区耕地灌溉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48%,粮食总产占到全省的75.6%,大灾之年再获丰收,充分彰显了水利在抗灾减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越是大旱,水利工程的兴利减灾作用越明显。水库、塘坝等超前蓄水,灌区、泵站、引调水工程等开足马力,为抗旱提供充足水源。在应对西南地区冬春旱时,根据旱情发展逐步压减牛栏江流域德泽水库下泄流量留足抗旱水量。在应对华北、黄淮等地夏旱时,黄河、淮河、海河流域控制性水库和南水北调等引调水工程全面进入抗旱调度模式。科学调度黄河小浪底水库、海河流域岳城水库、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全力支持沿线地区抗旱保供水,为灌溉提供了坚强的水源保障。今年春灌、夏灌累计灌溉供水约2400亿立方米,为保障夏粮丰收提供了坚实水利支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以科技赋能提升效率,2022年底,水利部在全国遴选了49处大中型灌区开展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建设。通过出台技术指南、发布模型推荐清单、建立专家库、精心打磨建设方案等方式强化技术指导,通过召开现场会、视频会、技术培训班等方式部署推动。经过持续努力,数字孪生灌区建设总体进展顺利,在今年春灌和抗旱保灌溉中成效初显,总体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约为10%,在提升灌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供水保障能力以及水旱灾害防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得好,还要管得好。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2023年以来,水利部按照有利于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有利于灌区可持续发展和良性运行、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化灌区建设、总体上不增加农民种粮负担的原则,启动两批46个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分类探索建立现代化灌区建设管护政策供给体系,全面推进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农业用水管理、农业水价形成、工程建设和管护、节水奖补机制不断完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生动实践遍地开花。
不能大水漫灌,要把有限的水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农业是用水大户,占全国用水总量的六成,也是节水最大潜力所在。在保障灌溉、实现粮食丰产丰收的同时,坚持“节水优先”,建立健全农业节水增效制度体系,结合大中型灌区现代化建设改造,从工程、管理、机制、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大量探索,优化水资源调配,全面推进节水灌溉,全力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截至2023年底,全国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从2014年的0.530提高到0.576,农业用水效率持续提升,在农业灌溉用水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保障了我国灌溉面积和粮食产量稳步增加,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奠定了坚实的水利基础。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稳就业、稳增长,增强经济活力,更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在江河湖畔、广袤原野,一个个水利建设施工现场热火朝天。在全国各地粮食增产捷报频传的背后,是不断完善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水利部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聚焦灾后恢复重建和国家水网建设,全力推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加快完善,一批骨干输排水通道和水网重要调蓄结点工程加快推进。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等骨干输排水通道加快实施,黄河古贤水利枢纽等重大工程开工建设,将有力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保障我国重要经济区、重要城市群、能源基地、粮食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供水安全和防洪安全。
头年修水利,来年底气足。眼下正值冬春修水利的黄金时期,在一线,随处可见开展水利工程建设的忙碌景象,“通经活络”全力保障来年良田灌溉,孕育新一年的丰收。(中国水利)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