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2020股票策略冠军建泓时代的 “黑箱”!冠军魔咒这样破

打开2020股票策略冠军建泓时代的 “黑箱”!冠军魔咒这样破
2021年04月23日 12:46 私募排排网

“不负新时代,共赴新征程”,由深圳市私募基金商会、私募排排网主办,华宝基金、世纪证券联合主办,平安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云溪基金、宏锡基金、森瑞投资协办,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特别联合主办、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特别支持、母基金研究中心作为战略支持单位的第十五届中国(深圳)私募基金高峰论坛于2021年4月22日在深圳福田香格里拉大酒店拉开序幕。

赵媛媛,深圳市前海建泓时代资产副总裁,从事证券投研工作15年,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CFA持证人。曾在国泰君安等券商机构从事宏观策略研究,入围2009 "新财富"最佳分析师。先后在财通基金、华商基金等公募机构任基金经理,获第13届中国"金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奖。私募股票策略产品1年期、2年期、3年期冠军(私募排排网,数据截至2020年底)。

深圳市前海建泓时代资产副总裁 赵媛媛

以下为演讲全文:

刚才主持人已经介绍过,我们公司是2020年的股票策略组的冠军,我们也是过去5年(1-5亿规模组)股票策略主观多头策略的冠军,同时我自己也是排排网今年一季度股票策略基金经理排名的冠军。

从去年开始,我们公司就从管理自有资金变成了向对外募资。为什么这两年我们的产品表现得非常突出,大家可能很好奇,看这个业绩曲线,我们不但使收益做得好,回撤也非常小。我们是市场上少有的在取得高收益的同时,可以把回撤控制得非常小的一个公司。

大家肯定很想知道我们的策略,今天我非常坦诚的会跟各位同行交流我们的策略。毫无疑问,选股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在这方面是做得非常突出的。但是如果仅仅靠一个优秀的选股策略,能不能把业绩做得这么平滑呢?答案是不能。我们认为我们能够把业绩曲线做得这么平滑,是靠了择时。很多朋友对择时策略不是那么的信任,但是我接下来会告诉大家为什么我们能把这个择时策略做好。

我记得今年1月份的时候,很多记者朋友过来采访,说您怎么看冠军魔咒的问题?所谓的冠军魔咒,就是如果在去年拿了第一,通常可能在第二年就有可能掉到后二分之一去。我是这么回答的,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理解,不一定对。冠军魔咒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第一个是很多基金经理是擅长选股,而且他只擅长选股,这种基金经理一般就会有自己能力边界,他会倾向于在自己所熟悉的方向,比如说成长,比如说消费或者医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去选择自己研究得很透的公司。

我们说好的公司不见得在每个时期表现都很好,它毕竟是股票,作为一个股票,他一定会受到宏观周期或者是市场风险偏好的影响。如果您的投资标的也是局限在自己所擅长的单独的领域的话,就可能会出现在去年您所擅长的领域非常好,但是第二年由于风格的轮换,那个行业表现就不行了。这个时候,就出现了所谓的冠军魔咒。

我们去年把一个宏观的大周期利用得很好,而且很多时候我们选股也吃到了疫情这个红利。但是如果仅仅是靠这个,那就不能解释为什么今年以来,我依然能够取得股票策略组的冠军。我们的择时策略是保证在每一个经济周期或者是每一个货币周期、风格偏好周期,都能够选到当时表现最好的行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做到低回撤、高收益。总局限于一个行业或者是一类行业的,一定会出现比较大的回撤。这是第一点我要强调的,保证低回撤的重要原因是择时策略。

第二,能不能打破冠军魔咒还取决于这个策略本身是不是客观。虽然我们叫主观股票策略,但实际上并不是拍脑袋做决策的,我们这个择时策略,每一步的决策都是有客观的经济数据的,不管是来自宏观的还是市场的数据,我们都是依靠这些客观的变量来指导操作。如果一个取得冠军的公司并不是靠客观的策略去指导操作,而是靠主观的判断去操作,就有可能出现“冠军魔咒”的问题。

择时策略有很多种方法,量化是一种方法,我们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宏观策略。为什么会用这个?或者说为什么我认为我能把这种策略用好,而这个策略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人呢?这跟我的背景有关系。

为什么我能做好宏观策略?首先我学校里面就是学的经济学,我的宏观功底是非常好的。后来我曾经在像国泰君安这样的机构做了7年的宏观策略研究,那时候的方向就是大类资产配置和行业配置,什么时候应该高仓位,什么时候应该买什么行业,这就是我当时研究的方向,经过七年,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相对那些做行业研究出身的基金经理,可能我的思维方式跟他就有很大的区别。

第二,我后来做了5年的公募基金经理。在这5年的时间里,基本上就是把我之前的一套自上而下的策略用在了我的公募产品上。在公募,仓位的限制、个股的限制不能把这个策略发挥到最优,但是随着策略的逐渐成熟,我们在公募期间也取得了不错的收益,排名是前14%。到了私募以后,由于我的仓位可以急剧变化,行业配置也可以做到极端化,就把这个策略优势发挥到了最大。也就是大家所看到的我现在在私募取得的业绩。

这是我自己,为什么我要去做宏观的自上而下的策略,择时策略,跟我的学科和从业背景有关系。

下面我介绍下我们的团队。边先生是在保险公司任职,大家知道保险公司是管理大资金的,边先生也是大方向上看得很准,他对我们进行指导。虽然我说宏观能够指导我们做一些资产配置,但是毕竟不能细化到每天的操作,因为在我的经验看来,宏观变量能够指导周级别操作已经很好了,但是如果要细化到天级别的操作的话,其实还是需要另外一些指标和另外一些有能力的人来一起配合的。

我们还有两位优秀的基金经理,陈志辉先生,他的思维方式跟我略有不同,他是非常注重市场本身的信号反映。郭先生是我们的量化基金经理,我们也有比较少一部分的量化。就是靠着郭先生和陈先生,他们跟我们前面两位以宏观来指导的基金经理相互配合,就可以把我们的操作从周期细化到天,这就是我们的团队。

业绩刚才已经介绍过了。下面直接进入我们的自上而下的投资策略了。

决定股指的第一个重要因素是什么?可能很多人喜欢用经济增速和股指去挂钩,这种方法对,但也不完全对。只在经济预期发生尖锐拐点的时候,我们才会通过经济增速判断股指。所谓的尖锐拐点,是指贸易战、或者是疫情这种重大事件,能够极大的扭转经济增长预期的事件,这时我们才需要考虑经济增速对指数的影响。

去年两次比较显著的调整:一次是中国的疫情爆发。第二次是美国的疫情爆发,这两次导致了市场的调整。可能有的人在疫情这个新闻刚出来的时候,并不是那么重视。但是我研究这个只花了一小时的时间。RNA病毒是作为一个单链条核糖核酸,可以和其他任何的核酸片段重新组合,这种病毒的变异性导致这个事情不会那么快结束。所以当时在春节前,我们就对这个事情做了反映。这就是影响指数的第一个因素,经济预期发生大的拐点。

第二个因素是什么?是货币。可能每个人看的货币指标不一样,有的人看利率,我记得上周市场调整的时候,当时就有卖方分析师出来说我们的社融数据不及预期,但是我个人并不这么看。因为在我做的所有研究中,只有一个宏观变量是在影响指数的,就是基础货币,只有他跟指数的相关性很大,所以不能看社融数据去说事儿。在我这里,社融数据是影响工业品的价格,社融代表的是流入实体经济的货币情况。我们的指数,不但要考虑实体经济进入的流动性,还要考虑虚拟经济,尤其是虚拟经济。

基础数据是央行投放的货币的总和,同时包括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只有考虑这个,才是完整的。这个规律不但在中国A股成立,港股、美国标普500,跟它们联系最大的都是基础货币,或者可以通俗地说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端的大小。

举个例子,今年1月份有一波小调整,那是春节前一两周。那个时候,基础货币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其实我们去追踪基础货币参考的变量有很多,比如说准备金,比如说定向贷款,这些都是可以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参考变量就是央行对利率走廊的态度。我们不应该盯着公开市场操作本身,而应该看公开市场操作发生的背景是在什么样的利率背景下发生的,他想将利率走廊描绘成什么样的形态。

从这个角度去看,1月15日的时候,当时MLF是缩量的,那是1月份市场调整的原因。我们判断央行的货币政策,有两个纬度,第一个预测,第二个是跟踪。预测,可以看哪些东西呢?通常来说我们是看通胀和经济增长,这两个数据比较靠谱。

上周市场调整的时候,还有一些卖方人给的说法是我们的通胀数据太高了,这个会让央行收货币的。这句话我也是打X的。为什么?其实我们看一个经济变量对央行是不是有影响,是要看它跟它目标值的对比。比如说通胀,央行今年的目标是3%,但是据我的预测模型,CPI今年的最高值,5月份是一点九几,11月份是二点一几,这就意味着全年的水平肯定是2以下的,这个离3%的目标还差那么远。今年剩下的时间,都不用考虑通胀会影响央行的货币政策,根本不用考虑。

相反,经济增速其实对央行的货币动作会有更大的影响。1季度的GDP是不及预期的,两年复合增速只有5%点几,还没有到6%的水平,尤其是制造业,一季度是非常差的。在这种背景下,我认为央行是是不大可能在政治局会议上做出货币往紧的方向调整的。这是我的判断,看央行当时主要是考虑哪个经济变量,看这个变量量目标值对应到底是什么情况,所以今年是不需要考虑通胀的,只需要考虑增长。

另外央行也可能会考虑其他的东西,比如说去年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最厉害的时候,央行当时就说我们的货币政策要考虑就业。这个背后是什么意思?汇率关系到出口企业,而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的出口企业是就业非常重要的主体,所以央行当时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人民币再这么升值下去,我们就要放水了,我觉得他背后的意思是这样。好在没过两个月,美元兑人民币开始升值了,所以目前汇率不需要考虑,但是当时预判央行的货币政策确实是要考虑汇率的。

还有一点也是非常规因素,就像去年11和12月基础货币其实是非常充裕的,那是因为当时的信用债大量违约,央行为了这个事情不要扩散,所以采取了一些非常规措施,在去年的11和12月放了货币。这个也可以解释为什么1月15日会开始收货币,当时收得不是特别明显,但是确实是缩量了。就是因为在去年末为了信用债放的流动性需要在1月份纠正过来,因为1月份的时候信用债违约问题不是那么明显了,也不需要央行再做什么了。所以1月份央行收了货币。

刚才我就给大家讲了一下怎么预测央行的货币政策,看常规的经济指标和经济目标的距离,也结合当下考虑一些非常规经济指标。常规经济指标就是通胀和增长,非常规经济指标包括信用债等等。如果是不预判的话,也可以跟踪央行的一些高频行为,如果是做股指期货的就比较好理解了,1月15日那天如果MLF是缩量的,当天就可以空制一下股指。这是对1月份调整的解释。

2月份以后,大家都知道已经连续三个月我们是等量续做MLF了,也就是说这三个月内,影响指数的是全球,或者具体说是美联储的流动性。美联储的流动性是导致2月18日那次沪深300指数调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为什么从国内的货币政策切到国外?

因为当时国内的经济变量已经完全的没有参考意义,2、3、4连续三个月等量续做,国内的货币变化已经不能指导你看指数的时候,就要考虑国外的。因为我们是每天跟踪北上资金,我们每天会计算北上资金和沪深300的相关性,一旦发现在很多交易日北上资金和沪深300的分析图相关性提高的时候,这个时候重点就应该转向国外流动性了。

除此之外,还要看美国的国债的实际利率,十年期实际利率,看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还有MSCI新兴市场指数。从3月中旬开始,美国的国债开始暴跌,新兴市场指数开始暴跌,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在那个时候也开始从图形上已经走出来,是往上的方向。再加上北上资金和沪深300的相关性开始提升,这个时候重点就应该关注国外的流动性的变化。

为什么当时沪深300暴跌,以食品饮料为代表的所谓的抱团白马股开始集体的杀跌?是因为那个时候随着欧美每天新增新冠人数的下降,原油和铜开始暴涨。一旦出现这种现象,就自然要想到北上资金或者是外资就开始要撤离A股市场了。

对美联储收放货币最敏感的是新兴市场或者是美国一些高估值的品种,所谓的风险资产是对美联储货币最敏感的。一旦出现这种现象,我们就可以知道外资要走了,外资重仓的白酒这些都应该先跑路。我接下来会讲行业配置,这个不但会影响我对指数的判断,同时也会影响我对行业配置或者是市场风格的判断。这就是国内和国外的流动性怎么影响指数的。

到现在,最近几周,自从美国的每日新冠新增人数走平之后,北上资金就不流出了,白酒饮料就见底了。这个时候又回到了关注国内的货币政策。为什么前两天市场波动,大家老是说央行调整货币政策呢?就是因为现在已经不关心国外了,美国的新增人数已经走平了。之后如果我要预判接下来市场的指数,我可能也会重点关注国内的流动性的预期变化。

其实在在宏观周期大起大落的时候,比如说去年判断股指应该对业绩贡献是很大的。但是像今年,我认为可能取得超额收益并不是对股指的判断,而是对行业的判断。

什么时候做什么行业?我这里列的是我们投资部所有基金经理贡献的,觉得不错的赛道。1月份的时候,我接受很多媒体采访时候就非常的明确说了我今年看好的四个行业,排第一位的是汽车智能化,第二是碳中和,第三是需求侧改革,接下来是先进制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买了这些股票,这是两回事,这就是研究和投资的区别。

这些股票研究好只是为了放股票池,什么时候买碳中和?什么时候买汽车智能化?什么时候应该买我最后所列的那些颜值经济,懒人经济,什么时候买这些消费的?这是另外一套择时系统来回答这个问题。这里更多的体现了自下而上的选股,这个应该跟同行是最相似的地方,就是先挑好赛道,在好赛道里面挑好的股票,和同行做得一样。但是接下来重点要讲讲,是我跟同行做得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看好这些东西,我什么时候把他买成我的股票。

主要考虑三个因素:

第一是市场风险偏好,最重要的参考因素是利率或者利差。

第二是机构资金动向,更多的是博弈的思路。

第三是验证指标,同行业的呼应。

第一个风险偏好,每天看到很多信息,各种利好的、利空的,要不要把每天读到的新闻转化成我们的交易行为呢?其实就需要你这么一个框架来过滤这些信息,比如说我现在的微信群500多个,每天信息不知道多少。咱们在里面筛选,哪些东西是可以转化成你的购买行为,哪些不可以?

首先第一点就是要判断市场的风险偏好。最靠谱的方式是看市场对消息的反映方式。比如说这两天出了一个电化储能的政策,相关电化储能的股票是怎么反映的?如果是在出消息之前涨,消息出来以后不涨,股票对利好是怎么反应的?这种反映方式是直接体现风险偏好的。但是这个有点主观,我说过我们的策略一定要客观,一定要把策略跟实际的数据联系起来。

我比较关注的客观数据包括:三年期国债,或者是十年期和两年期的利差,信用利差偶尔也看。这就把我对风险偏好的判断具体化了。为什么会看三年期的国债呢?这个是三年期国债和过去五年表现最好的行业的关系,可以看到在利率下跌的时候表现最好的行业,一般就是周期或者成长,或者主题。

如果是利率上升的时候,表现最好的行业要么是大消费、要么是大金融。为什么是三年期呢?我个人理解,因为一般来说周期的一两年期的国债利率体现的是市场的流动性,而远期的像十年期的利率,同时包含了流动性,通胀预期和风险偏好这些信息在里面。如果做的利差,十年期减两年期就只剩下风险偏好了,而三年期国债利率是同时有流动性和风险偏好这两个信息在里面。

去年春节以后,5月1日之前,利率急剧下滑,货币和财政双松,那个时候就应该在成长和周期里面选。结合当时的情况,选股方面,由于当时的利率急剧下降,大家对风险的容忍度是很高的,所以当时反而选择一些转型类的股票比主业做IDC的股票反而表现是更好的。这是去年的例子。

去年5月1日利率开始上升,而且这种上升趋势基本上持续到去年12月,去年5月1日以后我们参与了几个比较好的行业,一个是医护用品,比如说手套。后来又参与新能源汽车,最后稍微参与了一点点白酒,为什么会选到这些行业?是因为整个利率处于上升的周期,我们在选行业方面就应该往大消费方向去偏。

大家记得像半导体缺货涨价这个新闻,其实从去年的3季度开始就有了,在去年3季度的时候看新闻就经常有这样的信息,但是再看到半导体缺货涨价这种信息的时候,你会不会买入半导体呢?我的答案是不会。为什么?因为半导体是TMT行业,本质上是成长类型的行业,成长类型的行业在利率急剧上升的时候,表现是不尽人意的。这是我靠风险偏好的系统指导我选择行业,选择我们所看到的新闻。

但是这样的策略在今年2月份之后就不太好用了,所以我的图就没更新了,因为从2月份以后,利率就走平了。这个时候就不能再用风险偏好的框架去做行业配置了,反而应该看另外一个影响行业配置的主要因素:资金的博弈。我们知道北上资金和保险所偏爱的行业,公募和个人投资者所偏好的行业是略微有所区别的。

举个例子,碳中和,我在1月份接受采访的时候,当时就把它列为我看好的第二个行业。但是我并没有买,我真正买碳中和的时间是在白马股抱团瓦解以后,也就是2月18日以后。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时点?刚才我跟大家讲了我怎么通过美国国债利率,汇率,新兴市场指数以及北上资金和沪深300分时图的相关系数去判断什么时候是大白马股瓦解的时候。

因为1月份的时候,当时讨论得如火如荼抱团什么时候瓦解。其实我觉得这个都不用参加什么讨论,真的是有很多的客观指标,你可以盯着看这些经济指标的,刚才我说的那四个指标,就知道什么时候应该逃离白酒股,逃离家电,或者是外资所偏好的行业。

碳中和之所以在2月18日以后才能慢慢起来,这个跟北上资金逃离A股有很大关系,如果没有这个因素在里面,我认为是不会全仓杀入碳中和这个主题的。但是当时我就把跟消费相关的全部剁掉,就是因为看到北上资金的流出,导致了整个市场行业风格的变化。因为我们是存量博弈,这边大白马不行的时候,资金一定会在中小盘里面寻找一些热点。但是你要拿多少仓位去参与这种主题投资,也要根据当时的白马蓝筹的表现去判断的。

除了白马股瓦解,碳中和起来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大家会预期这种产业政策会在两会前后出来。所以我们也是配合两会的时点,选择在那个时候参与,而不是1月份跟记者说的时候参与。这个是我举的一个例子,就是在某些时候,比如说我们的风险偏好或者利率开始不能指导你去判断行业的时候,你怎么从机构博弈这种角度对行业配置有一个判断。

第三个是验证指标。这两年还有一点特殊,就是我们的行业配置不但要考虑国内的经济周期,还要考虑国外的经济周期。理论上根据我刚才那个逻辑图,去年11月以后,周期股应该是没有表现机会的,因为既没有松货币也没有松财政。去年11月到今年2月份,周期股的强势其实是跟国外的经济周期相关。

为什么去年11月开始,就是因为当时疫苗通过检验以后开始分发。后来大概过了一个月以后,我们看到全球的每日新增人数开始出现下跌,周期股在过去的情况其实是特例,这是在中国和国外的经济周期季度不平衡的情况下才发生的,平时基本上是同步的,这个时候就可以完全依照我之前给大家展示的那个逻辑图模型去布局,根据货币和财政去判断要不要参与周期股。而现在,可能既要考虑国内的经济周期还要考虑国外的经济周期。

周期股在2月份有一波表现,其实早在一月份,周期行业就开始涌现强势的个股了。3月份又出现了碳中和概念,周期借着这个东风又表现了一下。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一个现象,就是在周期整个大行业的内部,其实各个子行业是轮涨的,比如说有色、黑色、化工这些,假定在一个大的行业里面,只有个别行业在涨,这个行业不能说是特别强势的。只有一个大行业中所有的子行业,大家是轮替上涨的情况下,这个行业才是足够强势的。这就可以很好的解释之前的周期股的行情。

回到现在,就像我说的,不管是国内的利率还是国外的流动性预期的变化,都已经走平了。这个时候我们不能靠这两个因素来判断,4月份甚至到5月份的中上旬可能都会维持这样的状态,周期、成长、消费之间没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谁占优的状态。这个跟货币利率走平,跟国外的流动性预期走平有关系。

但是另一方面,可以从中观来验证,就是每一个大类行业的内部都只有一到两个特别强的,比如说这两天,医美和白酒,或者是整个酒类和医美比较强,但是其他的消费分支不那么强。再回到更早一点, TMT领域最强的应该就是智能汽车这条线,但是如果看看其他的分支,比如说面板或者是苹果产业链,这些就不行。

我想说的是现在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占有中观体现内部轮动,就是大类行业内部不存在互相呼应的关系,这是一个参考指标,我觉得前两个指标可能才是我考虑的重点,这是我做行业配置的方法。我跟大家说这么多,并不是说怎么自上而下的选行业,更多的是你看到一条新闻的时候,怎么用这套框架做一个信息的过滤,来决定要不要把他转化成你的交易行为。

展望一下未来,从2月到5月份,国内的利率都是走平的。但是我认为从5、6月份开始,我们的通胀就要开始往下走了。这跟大宗商品,比如说南华工业品指数、原油的走势有点关系。同时参考基础货币和社融的增速差,我认为是5、6月份 PPI来说会进入下行通道。对做股票的人来说,这个信息给我们的参考意义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风险偏好应该提高,应该更多的关注成长股,说直白点也可以更多的关注一些讲故事的股票。

在今年没有业绩,但是可能业绩体现在未来的两三年,像这种类型的股票,比如说自动驾驶,我认为自动驾驶在今年是没有业绩的,最乐观的情况也就是明年会出现业绩。举这个例子就是说当你的利率在开始往下走的时候,这种在未来才能体现业绩,而现在不能体现业绩的股票,也可以去参与。在利率上升的时候,这种是不应该参与的。

如果说是5、6月份以后利率往下走,大家对这种成长类的,或者是业绩体现在未来不是体现在现在的这种讲故事的,都可以去参与。所以最近很多记者问我看不看好葡萄酒,看不看好银行,我觉得我最多看好到5月,甚至连我最喜欢的医美,5月以后都不可能那么大的仓位参与

这就是我依据我的这套判断框架对未来做出的行业预测。

但其实还是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包括我说的外资在未来会不会大进大出,这个我现在不能告诉大家我的判断,因为我是每天看疫情人数的。还有比如说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关系,前段时间中国和所有的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层面有很激烈的冲突,这种冲突在未来会不会转化成贸易的冲突,会不会极大的影响A股的走势,或者是行业配置的走势?外资对政治局势是比较敏感的,会不会对行业配置和指数产生影响?我现在都不好判断,我只能说我们心理有一个弦,以后如果我说的事情发生了,比如说海外的疫情突然往上或者是往下,或者是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关系矛盾突然激化了,又渗透到贸易层面,这个时候对行业和指数的判断又不一样。但是现在告诉大家我对6月份以后风格的判断,是基于我现在已有的信息。

选股并不是我的强项,所以我讲简单一点,能入我们股票池的股票一定是基本面没有大问题的股票。在选股偏好上,我也是有侧重的,在什么时候应该参与那些市值偏中小的高弹性的股票?通常是发生在我认为市场风险偏好很高的情况下,或者说我准备参与这个主题的时间比较短的情况下,我就会找那种股票。什么时候选择参与行业龙头呢?当然如果可以的话,也可以融资融券加倍的参与,其实会发生在市场风险偏好开始退潮的时候,我认为我参与这行业的时间比较长的情况下,我可能就会去选一些有业绩支撑的龙头,这个是大概的说法。

我们再展示一下我们进股票池的打分制度,对每个股票进行打分,基本上有这四个纬度:

第一个纬度是产品行业的赛道怎么样,这个应该权重是最大的,基本上占40%。

第二个是公司的竞争力要和所处的行业关键要素相一致。比如说如果给爱美客打分,你会仔细分析里面的成分是不是可降解的吗?不会。因为去看一个to C的消费品,你关注的重点或者是打分的依据应该是他的品牌力,而不是他的技术门槛。比如说在选择先进制造业股票的时候,打分依据是看品牌力吗?不见得。打分依据应该是看技术壁垒。

至于周期股,择时最重要,如果周期股能够通过行业的垄断能力,通过囤货去影响现货价格,如果有这方面的动作,应该也是加分的。也就是说在给公司打分的时候,是根据他的行业属性,从不同的角度去打分的。这是我所说的第二点,公司的竞争力要和所处的行业关键要素相一致。

三是公司战略的思维和行动,他是否跟这个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一致。比如说汽车,未来是新能化和智能化,公司对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路径的意识是不是足够重视。公司领导重视程度上,投入上,找战略合作伙伴等等各方面,是不是往这个方向在靠拢。我们看现在中国的这么多造车势力,有的造车新势力对智能化就反映特别敏感,像小鹏这些。但是另外一些公司,他好像感觉在这方面动作就比别人慢半拍,而且投入也不是特别够,这种就会导致他在第三项的打分上很低。

四是公司自己的治理,这里不多说。举个例子,这是大家公认的大白马,这是我在去年贝泰妮过会的时候就是这些文字,到现在一个字都没改过。我只是举个例子,作为消费品行业,他在我刚才说的三项里面都可以得高分,为什么说敏感肌赛道比一般的护肤品赛道比较好,就是因为现在的过度医美、熬夜刷抖音和过度护肤导致的。第二个是看双十一的排行榜,看护肤品APP的排行旁,他是比较排前的,所以第二得高分。第三是营销战略,作为一个诞生于网络营销的新品牌,从一开始就通过了网络直销,以及找了大量的医生来做直播带货。

其他的例子就不多说了,因为时间不多了,感谢大家的聆听。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