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号院出去的老同事凌晨道歉了,我的一点看法

57号院出去的老同事凌晨道歉了,我的一点看法
2024年05月09日 09:46 浦奕安

一位国社老同事这几天火了,而她所负责的部门我在大学本科时差点去实习,当时玩的博客依然在互联网上能寻踪迹:“我敢于在百度的南京大学宣讲会上,对高级技术总监郭耽提出事关百度贴吧大众趣味的低级化与小众意识的严重缺乏的个人观点。”

“高级HR鲁灵敏小姐慎重地接过我那份匆匆打印,简单到没有封皮的简历,帮我推荐到了百度PR部门。”以及,有了和朱平豆老师近二十年的忘年交情。

然而,2007年的安安,被满腔新闻初心、普利策奖诱惑力(青春激情认为一切皆可改变)、为PEOPLE发声等所裹挟,义无反顾选择了收入当年就与大厂有差距的国社记者。差不多年份,璩静硕士应届生毕业进入新华社国内部,经历基层分社锻炼一年后开始跑口部委,也称为央采中心记者。入社第二年,新华社开始发力音视频,将老音像部及鲁谷的音像中心重组为音视频新闻编辑部,对外也叫CNC: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因缘际会,我进入了这个新成立的部门,开始探索财经访谈,并将其全媒体化。

又过了一年,2009年新浪微博初入锋芒,CNC的一干同事纷纷开通,实名认证为“新华社CNC某某某”,可以看作最初的打通“两个舆论场”尝试。后来有了很多新媒体管理规定,大家也都遵守着,在此按下不表。那几年,国内部还没有自己的新媒体部门,会时不时看到他们带着各种高大上的嘉宾,来演播室录制访谈。确实,作为新华社的核心部门,记者们手里的资源是王炸的。那几年,在工作中我也出现了困惑,单纯的视频采访,团队剪完了放了也就放了,还有一些相对深度与专业的内容无法表达。怎么办?我就慢慢摸索写文字稿,与社里文字部门及社办报刊合作出稿,渐渐有了约稿。“视频记录,多样式成稿,新华社系统内部消化”成了2009年左右我的业务小努力方向。

确实,年轻的我们,从那时起便感受到了视频的不可抵挡。2015年,也正是各大公司、大厂从传统媒体、央媒挖人的元年,在体制内思维前后掂量、慎重决策的大环境下,璩静能及时抓住机遇,杀伐果断去了顶级公司,从新华社核心部门记者顺利转型为大公司PR高管,并再次跃升跳槽到头部大厂成为公关一号位,这在记者转型中无疑属于成功案例。这几日的风波与是非,我不去议论了,早上起来看到朋友圈她的道歉,还是非常真诚的。

媒体时代在飞速更新,短视频赛道对正统媒体思维的冲击无孔不入,在2014年,正读清华五道口媒体班二期,同学们遇到过一位投资人,带着我们曾密谋过做个平台,对标当年刚起来的某头部新闻聚合平台。这一平台,也包括了这次璩静受到网友质疑的某音。正好要赶飞机去顶级MSN机构无忧传媒的活动,就不多言了。大概小结三点:

一、短视频赛道不好轻易触碰。在启动前,需要全面深入的考量,明确IP属性及目标价值。短视频门槛低做好难,所有人群都可以起号,正统媒体出来的,资源非常好,内容业务能力也强,需要在激烈竞争中扬长避短,真正做好内容优势的“降维打击”。

二、公司创始人可以将个人IP与公司深度捆绑,做出他(她)自己;职业经理人、公众沟通部门负责人在做号时需有所区分,把个人IP适时打出,辅佐好公司形象。这一方面,璩静确实是吃螃蟹者,这是好苗头、好现象,不应因噎废食,依然期待璩静及团队躬身入局创出好的短视频赛道。这对MCN行业可能也是一个新的商机,与普通人做号上个网红课程大不相同。就此,我曾和著名的“参哥”交流过,他也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我的一点儿小小体会,某音的受众是最挑剔的,能在那被接受不再挨骂在别的平台也能发展很好。要么,你就做TO特定人群或B端,商业角度也是不错的选择。

三、我现在依然认为,新华社记者对于刚毕业的文科生来说,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之一,工作机会难能可贵也很能塑造人。但时代的变化与新生力量的冲击,一辈子做记者不再是所有人的方向。没有媒体人的时代,只有时代的媒体人,包括记者在内的媒体人,用足内容优势,转换并适应赛道无可厚非。我身边有的企业家朋友,也已认清形势,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地自立IP,放下身段,自拍短视频,努力争当网红。是金饭碗还是“一夜喷”,大厂大公司创始人及高管如何用好优势,躬身入局,获得市场认可,也能赚到万千网友的钱,还需实践。(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