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燕,迁徙的春天和秋天

燕燕,迁徙的春天和秋天
2016年09月05日 12:23 素素文章

血浓于水的开山鼻祖之作,应当,也许诗经中的这篇《燕燕》当属是中国文学史上描述手足亲情的首篇,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近现代的散文,都没有这部《燕燕》刻画描述得那么精当、那么琅琅上口、那么情真意切、那么依依不舍、那么谆谆叮咛、那么流流涟涟絮絮叨叨地持续传承了数千年,至今,余音绕梁,千古绝唱。

难舍难分,泪流重重,抒发的竟然是妹妹出嫁之时的不舍之情,不是爱情描述,但似乎又胜过所有关于爱情悲欢的篇章。在骨肉至亲面对分离的状况下,哪怕是出嫁这样的喜事,笔墨之间言词之隙流露而出的是血脉的源远流长。所以,我们不能不赞叹本诗的匠心独运与真情实感。因为,这个世界上最为可贵的是感情,这个世界上最真实的感情是血缘。

在文学作品里,最美丽的表达、最广泛的题材、最易描写的情境、最爱打动读者的无不是男欢女爱,经典的爱情名篇也处处可见,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汉赋元曲,比比皆是,俯首即拾。但是,手足之情的名篇却是千古鲜见,而这部燕燕竟然成为可以与爱情名篇相匹敌的千年不朽之作。而且,更为不同的是其他作品大都是描述男女之情,描述那些在田园牧歌里闪着原始光泽的青涩爱情,或直白,或婉约,而这部燕燕,却是独树一帜的以描述手足亲情为题材的诗歌。从皇宫庭院上书房正襟危坐的课堂,到富裕之家的摇头晃脑背着八股文章的私塾,再到平常百姓人家的教书先生,再到而今的大中小学甚至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进行的蒙学国学课,甚至,中国于世界各国开办的孔子学院,等等,都无不把此篇作为与关睢、蒹葭等同等重要的名篇。

“轻盈的燕子双双飞,一前一后紧相随。我的妹子要出嫁,迢遥相送难转回。抬首遥望不能见,涕泣如雨涟涟泪……

我的妹子本性任,心地仁厚且真诚。温柔贤惠世人羡,淑娴谨慎善修身。先父之德常记取,她用此语勉寡人。”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双勗寡人。

我们可以掐指盘点中国诗词歌赋的家史家珍作品,还有哪部作品属于手足亲情类的名篇?固然,距诗经年代两千多年之后的曹雪芹用比较短的篇章在他的《红楼梦》里描述探春远嫁,并且无比精准地总结了关于贾探春的判词,但是,我们却无法从字里行间看出大观园里那些手足亲情的活生生的反应,即使间或描述了宝玉与贾母的不舍,但也属轻描淡写。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未世运偏消。清明涕泪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探春是贾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父亲贾政,母亲是赵姨娘,贾环的亲生姐姐。在贾府女儿中排行第三,探春为人机警聪敏,下人私下称其为玫瑰花,又香又红,只是有刺扎手。在贾府众姐妹中,才情最高,曾结海棠诗社,在凤姐病重之际,与李纨、宝钗共同主管大观园诸事,精明能干。最后远方的一位王爷家聘下探春而被迫远嫁异乡,但也因此而躲过了抄家一劫。即使这么矛盾复的故事情节,即使那么不忍别离的场面,那些许的血脉温情与不舍之情的“探春远嫁”在整部红学著作里、在其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网络无比细密繁杂的宏篇巨著中,显得是那么的不经意,那么的微不足道,只是红楼梦中感人的片断之一,而且,并非最重的典籍篇章。

而这部燕燕,却是彻头彻尾地血浓于水的不舍呐喊与泪水涟涟。字字句字皆是泪,行行段段总关情,每一次感叹每一次呼喊,都是那么地专注与执着。

燕燕,更是一部描述别离的经典与代表作。

掐指数数千年的离愁别恨文字,洋洋洒洒,浩如汪洋,淼如大海,历代的文人墨客无不通过别离之意的挥发或体现才情展示抱负,或咏叹情非得已之苦,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到“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再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朋友之别,从“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夫妻被婆婆强迫分离而各奔东西。而柳咏童靴的那首《雨霖铃》描述的大都是与青楼楚馆女子的私情与别意,言词再美再婉约,又有何正面意义呢?君不见这些字字珠玑的词汇,好好的,华华丽丽的,真是可惜了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杨柳岸,晓风残月”,如此之美的场面与情意的描述,却来自一个穿着诗词的漂亮羽衣的嫖客,十年一觉杨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诸如此种,写得再风雅,再华丽,再婉约,也逃不出附庸与附和的嫌疑与樊篱。至于曾经的旷世夫妻陆游唐琬于暮年之时于沈园的墙壁之上各自题词的《钗头凤》,前夫所题写的“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引出前妻的哀叹附丽“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最后导致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这样未能修成正果或者棒打鸳鸯的曾经欢爱,与《孔雀东南飞》非常神似,也都带着些无可奈何的忧怨和遗恨。

欲语还休,那种切切的,那种如切割肌肤般的深入骨子中的疼痛与思念,当属苏轼同志那首悼念亡妻的《江城子》倒是写得情真意切,文字也很是魅惑伤感且飘逸悠远,细细品来不觉潸然,“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见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悠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样的文字,应系正品。

思念是一种疼痛,离情是一种伤感。

能够治愈的良方,除了相见,除了相守,无他。但是,相见了,相守了,又能如何?还不是都如出一辄地沦为寡淡如水的柴米油盐茶?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视觉疲劳之后转身另寻新欢?

感情,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东,类似心底的魔咒,历史都是狠狠地暗暗折杀人的。有,或者没有,都是折磨,都是生命被另一种生命物的牵绊与消耗。从各种各样的离愁别恨的代表作中,我们无不可以窥见关于男女之情的复杂与矛盾,字里行间,无不充斥着男欢女爱与风月星雨以及关乎情欲的腥臭气。

但是,燕燕,彻头彻尾,百分之百,是干净的,是纯粹的,是基于血缘关系的手足表达,除了眼泪还是眼泪,没有任何私欲、杂念与幽怨。

读着燕燕这首不长的诗,我们几乎可以透过历史红尘的间隙中看到吹吹打打迎亲的队伍,看到夕阳中和金柳下盛装的新娘在出嫁之时在离家之际在离开她成长的家园家国之时的依依不舍与泪湿沾巾,虽然,通篇没有关于新娘心态的描述,但是,我们可以从本篇描述哥哥或姐姐的悽悽怆怆的眼泪的重叠词汇中可以猜测看出。

一唱三叹,一吟泪双流。

这部燕燕从头到尾都是湿漉漉的,都是泪眼婆娑的,都是肝肠寸断的。

虽然,女孩子出嫁,并非与娘家亲人的最后永诀,但是,新娘的每位亲人都会因为她的出嫁而悲伤,自古至今,莫非如此。俗语说,嫁女儿嫁得一室空,娶媳妇娶得满堂红。人去楼空,至情至亲的父母兄弟姐妹,该作何悲痛的感念?

所以,每次阅读燕燕或者背颂燕燕,我都不能不忆及我自己亲妹妹出嫁时的状态与心情。记得,在多年之前,在我刚刚大学毕业之后不久的某个春天,我那没有读大学的妹妹却在媒妁之言及父母之命的安排下早早地出嫁了,早到连我这个做姐姐的还没有一个男朋友的程度,涉世不深的我却被安排为陪着新娘送亲的那位陪送。我眼见到家中提前准备好的满屋的嫁妆包括沙发衣柜冰箱彩电花红柳绿的被褥甚至锅碗瓢盆等等一切家居生活用品用具被装上车,在吹吹打打的鼓乐齐鸣之中,我陪着穿着大红色嫁衣的新娘妹妹上了车并把亲手她送入了洞房。打道回府的当晚,我一个人睡在曾经与妹妹同居一室同眠一床的那张卧榻之上,空前地,我觉得那张床无比地巨大宽广,而我变得很微薄很渺小很孤单。那晚,我哭了一夜,第二天清晨照照镜子,双目肿得跟红桃子似的。当我悄悄地观察父母的眼睛,亦是如此。

是啊,天下哪个父母哪个兄弟姐姐不会为出嫁的手足妹妹而担忧而悲伤呢?

新婚宴尔,只是须臾,两情相悦,也只不过是短暂的瞬间,爱情不可靠,誓言不可听,还有天下最难处的婆媳关系及夫家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复杂的利益关系与亲疏关系,再加以及婚外情的隐忧与丈夫不忠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种种因素,都会让新娘的骨肉亲人而日夜心忧,恨不能亲自代受其苦代冒其险。

对于新娘及她的家人,也许,婚姻永远都是不得不走的一步险棋,谁敢谁又能笃定一桩新婚的男女一定会白头偕老、善始善终呢?

走吧,嫁吧,远远的,也许,不幸福的婚姻哪怕如履薄冰也至少比成为永远的剩女要好得多吧。

现世的人们,当代的红男绿女,也许个中滋味都已尝尽,关于爱情,可以只字不提,但是关于亲情,却是刻在骨子里的不了情,永永远远。

突然,还想起一首歌词缥缈于脑海之间“燕南飞,燕南飞,莫把心揉碎,莫把心揉碎……

谁知道呢?谁解其中况味?

燕燕,让我们再次解读,解读那一汪汪血脉亲情的眼泪。

张闻素 2010年10月09日北京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