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豹路虎异味车主:拒绝8万封口费,只为说一个故事

捷豹路虎异味车主:拒绝8万封口费,只为说一个故事
2019年05月22日 19:11 呦呦鹿鸣黄志杰

文/拉面 鹿鸣

来自江苏宜兴的江先生,在上海给我们讲了一个价值8万元的故事。

[1]

4岁儿子一年用药234盒

2013年底,江先生在上海买了一辆捷豹车,售价51万,全部办下来近60万。车里有异味,考虑是新车,没太在意。然而,一年多后,这异味不仅没有散掉,反而更加严重了。与此同时,购车之后,江先生年仅4岁的儿子,变得咳嗽不止,隔三差五就要去医院。

“我记得特别清楚,第一次生病之前,我带他开车来上海,2个多小时,他一直就在车里坐着。当天晚上睡觉的时候,他突然开始咳嗽了。从那以后,动不动就生病,隔三差五去医院开药、打针,幼儿园的课只上了不到三分之一。一年多里,我带他去医院看病26次。”

江先生儿子1年中的部分药单

我将江先生这一沓医院单据做了个统计:2015年11月到2016年12月,一年时间,这位年仅4岁的小朋友,三次被诊断出急性支气管炎、肺部纹理增多等问题,用了42种药品,开药总数234盒。

即便成年人,一年用这么多药也很是吓人,别说一个孩子。儿子如此频繁地生病,江先生百思不得其解。最后,朋友的一句话提醒了他。

“那天我朋友带着两个孩子坐我的车,一上车就说,你的车,味道怎么这么大。一句话把我点醒了。刚开始我怀疑是脚垫和车窗膜有味道,于是换了5次脚垫和一整车膜,但味道还是在,就联系4S店,请他们全面排查。”

初次拆车时的照片

2016年11月,拆车细查。据江先生回忆,当时除了4S店的工作人员,捷豹厂方一位吴姓工程师也到了。

首先被拆除的,是发动机舱和驾驶室中间的隔热隔音棉,以及脚垫下面的地胶棉。“这个棉拆出来非常臭,刺激性味道很大。本来以为换个棉就好了。但是拆完这个棉以后,还是有味道。”

最终,江先生锁定了罪魁祸首——散发出极大刺激性气味的阻尼片。“阻尼片才是源头,隔音棉臭味就是从这儿来的。”江先生认为,更换隔音棉并不能解决本质问题。“之前他们奥迪车主维权,说是4S店给换隔音棉,我个人认为,这是厂商敷衍。倘若发臭源头不解决,新棉过一两年又成臭棉。”

[2]

买车前,捷豹宣称阻尼片没问题

江先生2013年底买车,巧的是,就在他买车8个月前,捷豹官方还发表声明,自称阻尼片没问题,信誓旦旦。

那年315,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推出一期节目《豪车里的怪味》,节目组对奔驰C、E级车;宝马3、5系车;奥迪A6、Q5的阻尼板进行了抽样测试,北京化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给出结论:这些阻尼片的热失重曲线和70号沥青相吻合。也就是说,这些车的阻尼片含有70号沥青。

央视节目截图

央视这期节目播出后,捷豹路虎立刻发布了官方声明:自身阻尼片无害……材料不会挥发有毒有害气体,致使车内空气污染,并危害人体健康。同年12月,江先生买了车。

3年后,江先生的这个排查结果却不能与声明相应。工程师提出,用进口的透明胶带把阻尼片贴起来,把异味包在车内。但是江先生觉得这种方法不能解决本质问题。

江先生要求厂方把劣质阻尼片换掉,“捷豹工程师说,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把阻尼片铲掉贴新的,但是因工艺不同,不能帮我更换劣质阻尼片,只能用胶带贴。”这个答案让江先生哭笑不得:胶带会松、会老化,阻尼片一热,还是会漏味。

沟通陷入僵局。

“阻尼片问题是捷豹工程师自己排查出来的。既然厂方知道自己的阻尼片有问题、知道车子质量有问题,就应该召回,统一返厂整改。最开始,我坚信捷豹会把问题解决掉,因为我想这个无非就召回一下,不难。我生气的是,从我们发现问题到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捷豹一直在拖延,一直都想用贴胶带、换棉的方式敷衍了事,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出一个能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案。”

不仅捷豹,之前出问题的奥迪、奔驰曾经给出的解决方案也基本一致,都是“治标不治本”。难道对这些厂商来说,换个阻尼片的技术难度很高?在呦呦鹿鸣跟踪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不止一位车主说起他们在私人修车店铲阻尼片的经历,纯人工操作,拿刀一片片割,技术难度不高,就是耗时费力,很麻烦。

也许这就是厂家敷衍了事的原因?

[3]

换了3个法院,进入诉讼核心阶段

2016年底,对厂商失望的江先生找到律师,委托该事务所提起诉讼。律师和他商定的诉讼策略,是销售者产品责任纠纷。可是,单单提起诉讼,就用了一年时间。

这是为什么呢?

最开始,因为捷豹厂商——捷豹路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办公地点在浦东新区,江先生就向浦东新区人民法院递交诉状。他把车子停在了4S店,并且找到了公证人员,为车辆拍照公证,一切按部就班。与此同时,他还向上海消费者协会、国家质检总局提出了投诉。

效果立竿见影——很快,有人带着8万块,找江先生和解。“这位代表可能是负责对接我们那片区所有4S店,见面找我协商后,认为我属于捷豹忠实粉丝,可以签和解协议,给我4万现金+4万修理券,并保证把我的车弄好。我没要。我的要求其实很简单,把异味问题彻底解决就行。”

“我的目标是消灭祸害,让更多人知道这个问题存在,而不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当作它不存在。收了钱,就等于是被封了口,以后再也不能对这个问题发声。”

“我换了三家法院,因为捷豹厂方在浦东,4S店在松江,后来又搬迁到闵行。浦东区法院、松江区法院、闵行区法院,我每个都去走了一遍,遇到了管辖权问题。”

江先生的车在4S店停了快一年,却连法院立案都没成功,更别说进行专业检测了。

2018年2月,江先生和律师更换诉讼策略,向4S店办公地点所在的闵行区法院再次提起诉讼。这一次,法院受理了,只是,紧接着表示应移交给合同签订地所在的松江区人民法院。2018年3月6日,松江区法院立案。2018年4月25日,进行庭审。庭审笔录并未公开,因为该案被法院认为“有不宜在互联网公布的其他情形”。

费尽周折走到诉讼的核心阶段后,江先生才意识到,自己面临的是什么。

[4]

和汽车厂商对阵的失败者们

江先生总结下来,车主维权,难点有二:车辆检测、质量标准。

“普通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结果他们不认,必须是具有专业资质的检测机构才行。但这些机构又不接我这个案子。就算检测出来有问题,但还有另一个阻碍——没有强制性的车内空气质量检测标准。”

这个规定了车内甲醛、TVOC等污染物含量的强制性标准,于2016年由环保部起草完毕。在面向社会大众征求意见的过程中,石沉大海。值得注意的是,征求意见的对象,除了9个政府机关和20家专业试验检测机构以外,其余42家均为汽车生产厂商。

这注定是一场鸡蛋与高墙的对决。

江先生并非最早将异味车告上法庭的人。此前,从2013年至2015年,陆续有来自重庆、成都、长沙、苏州、北京等各地的多名异味车受害者将厂商告上法庭。然而,鲜有法院判决车主胜诉的案例。

这些车主的败诉理由是什么呢?

1.    甲醛浓度超标太多,严重不合理

2013年,苏州奔驰车主李先生,因“车内甲醛超标导致咽喉癌”,起诉4S店,并提供了苏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出具的甲醛超标报告。庭审中,4S店不认可这份检测报告,于是法院委托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进行检测。但对方拒绝了,说自己条件有限、无法检测。法院委托北京市劳动保护研究所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甲醛、乙醛浓度均高于限制(买车4年后的测试结果),鉴定人说:“此时甲醛浓度与新车相比已经衰减到一半了,该浓度已经恶劣到很重的程度。”除此之外,李先生还提供了一份法医临床鉴定意见,以证明生病与甲醛超标的关系。

2份检测超标证明和1份法医鉴定意见,看似证据确凿,法院依旧驳回了李先生的诉讼请求,车主败诉。法官的理由是:第一次检测的检测机构不具备专业资质,因此检测结果不能采纳。第二次检测的甲醛浓度值不合理,因为据此推算车辆出厂时的甲醛浓度,已明显超过了人体耐受程度,因此不予采纳。

于是,手里有两份检测超标报告、一份法医临床鉴定意见的车主,仍然被法院认定“无证据证实被告销售的车辆存在缺陷”,最终败诉。

可以说是有点尴尬了。

2.    不适用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但又没有乘用车空气质量强制标准

重庆别克车主代先生,因“车内甲醛超标引起眼部疾病”,将上海通用告上法庭。庭审时,代先生提供了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证明车内甲醛浓度超标近4倍。

法院判代先生败诉,原因是:代先生的检测报告依据的是《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标准,虽然确实超标,但不适用于车内空气质量的评价。而国内尚无《乘用车内部空气质量监测》强制标准,只能参照《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来检验。由于《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和《车内挥发性有机物》两个标准对检测环境要求有差异,代先生的证据无法被采纳。

可以说是相当尴尬了。

3.    检测机构的专业资质证书是复印件

长沙大众车主陈先生,在买车后3个月就因淋巴癌去世,其家人以车内甲醛超标为由将上海大众和4S店告上法庭,提供了3个证据:一份长沙市疾控中心的检测报告,确认车内空气甲醛超标;一份长沙市疾控中心的计量认证资质认定书复印件,证明其专业资质;一份体检报告,证明买车前身体状况。

法院两次审理,均判原告败诉。原因有很多:比如,检测机构的专业资质认定书应交原件而非复印件,因此对专业资质不予确认;比如,检测所用控制质量标准是室内标准,而非乘用车内标准;再比如,陈先生已经火化,车主的亲人无法提供法医鉴定来证明甲醛超标与生病的必然联系。

可以说是非常尴尬了。

[5]

50位车主维权,最后只剩下一人

太难了,2018年7月25日,由于证据收集困难,江先生向法院提出撤诉,再寻他路。撤诉之前,捷豹方面再次提出向江先生补偿3万元,达成和解。这一次,江先生的回复依旧是:。

江先生是较早发现异味问题的那批人,通过车质网、爱卡汽车、汽车之家等论坛,有50名同样遭遇的车主联系了江先生,试图一起维权。

但到最后,就剩他一个。

像一颗孤独的种子。

2017年,因为车主投诉较多,深圳消费者协会对23辆奥迪Q5进行了测评,其中21辆车静态检测甲醛超标,超标率91.3%。

2019年315之前,呦呦鹿鸣发布了一篇关于奥迪车主白血病的文章《他们都买了奥迪车,他们都得了白血病:正在毁灭中产的毒汽车》。该文在微信阅读有数百万人,随后,奥迪公关团队联系到呦呦鹿鸣。我们通过邮件向奥迪书面提问,比如奥迪如何解释2017年深消协的测评结果?如果对用户健康有影响,甚至生死攸关,奥迪后来采取了哪些预防/改正措施?

两个多月后,大概是因为315已过,或者大众注意力已经转移,我们仍未等来奥迪的任何回复,总之没人理睬这封邮件。相反,在此期间,在呦呦鹿鸣后台,多位自称是奥迪中国的人,留言说要“撕烂你的嘴!”“骨灰都给你扬喽!”还有以奥迪为头像的人,留言“有人花钱买你狗命”。

骚扰之恶毒,令人震惊。这帮人,不善于解决问题,却很善于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无论是当年的奔驰、捷豹,还是最近的奥迪,车主面临的问题都是近似的。以我们前一段时间密切跟进的奥迪车主遭遇为例:

制图:@拉面 呦呦鹿鸣

如上图所示,从医疗、检测、法律证据、媒体舆论方面,受害车主很难得到支持。他们四处碰壁,倘若再得不到国家质监部门、消费者协会的帮助,维权之路,难于上青天。

时至今天,距离2013年央视报道豪车沥青阻尼片异味问题,已6年。 3年前就由人大代表提议、国家环保部起草完毕的《乘用车空气质量检测强制标准(征求意见稿)》至今还没有开始实施。

异味车维权,如同一场羊群与狮子的对决。《权力与游戏》中,泰温公爵说出了一句著名台词:“狮子从不在乎羊群的想法。”

2016年,陕西车主荆先生因车内异味重,将车停在4S店要求进行维修检查,并起诉。不久后,荆先生和江先生一样,不得不撤诉,但异味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因此荆先生把车一直停在4S店。

随后,荆先生遭4S店反诉,称车停在4S店妨碍经营。法院判决支持4S店胜诉。讽刺的是,做出该判决的法院,就是受理荆先生异味车维权案的法院。在明知荆先生诉讼维权难的情况下,仍然做出“勒令荆先生移车,要求通过合法途径维权”的判决。

这样的判决,以及前面举例的一些判决,合法不合法呢?当然会是合法的。但不免让人心寒。目前,我们“900个故事计划”在北京推进的甲醛房受害租客诉讼中,亦有类似情况。

我从小的梦想,是当一个法官,为此考入了某政法大学,到真正选择工作之际,却认清现实,放弃了。现在,16年过去了,我并不后悔。如果要我穿着法袍写这样的判决书,还不如什么都不穿;如果要我敲着法槌宣读着这样的判决结果,还不如拿一块板砖到工地砌墙。因为我确信:没有信仰支撑的法律,逃不过形同虚设的命运,连唬人的效果都很难达到,一个人的一生,如果从事形同虚设,甚至为虎作伥的工作,即便再光鲜庄严,也终将令自己唾弃。

[6]

放弃8万封口费之后:自己动手

江先生后来如何了?

在先后放弃8万与3万和解费之后,江先生回家,自己出钱,第二次全面清理车内沥青阻尼片。“前前后后花了20天,我自己也跟着一起干,专门去找那种锯子,在砂轮上磨锋利,把阻尼片一片一片慢慢切下来。当时和我一起的还有个修理厂的小伙子,铲一会儿就头晕缺氧。最后我们一起铲出来一大箱这个,换上新的止震垫和棉,味道基本解决了。”

江先生重新装好的车子

《诗经》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人人都能开始做一件事,却很少有人坚持做到最后。从2012年开始,奔驰、宝马、奥迪的车主们先后走上各自的维权之路,然而,7年来,真正走检测、诉讼这条路的车主屈指可数。

最近两个月,我们访问了几十位遇到困境的车主。与江先生的沟通,持续了一个月。他最令我钦佩的地方在于,自始至终坚持着一个朴素的原则——解决问题比赔偿、和解更重要。

因为,问题可能是大家的,而赔偿只能是自己的。

自古以来,凡是变法,必定有人要牺牲。如今,江先生放弃8万元和解金,只为给我们讲一个故事,何尝不是一种牺牲?常有一些朋友问我,这个世界会好吗?呦呦鹿鸣今天揭露这个公司,明天揭露那个企业,心里就不沉重吗?怎么还不抑郁呢?我的回答是:有机会听江先生这样一个至少价值8万元的故事,就像是在清晨等候日出——大地从来沉重,但我们可以感受到它有力的脉动,当第一缕阳光打到我们的脸上,我们可以确信:这个世界正在越来越好。

问题是:我们这些正在听故事的人,整个消费者保护链条上下各个环节上的人,有没有辜负这样一个普通车主的故事,这样一个平凡却不屈不饶的故事。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